先收斂,才能越界——專訪《野 yeah》藝術總監劉克韋 ╳ BIOS 設計小隊
經營線上內容八年後,藝文生活媒體 BIOS monthly 首次實體特刊《野 yeah》以一個爆裂物的姿態登場。割開氣泡包裝紙、膠帶,會看到大小形象各異的別冊在「野」的主題各展氣質。編輯部與四十位創作者合作、專訪,探詢台灣創作綻放的野性可能,交出了十萬字與豐富攝影,接下來就是設計的事了。《野 yeah》與設計師劉克韋合作,邀請以藝術總監身份思考整體裝幀,整合 BIOS 設計師們一起進行這項任務。
《野 yeah》從刊物定調開始就有視覺思考的難處——BIOS monthly 在網站視覺一向給人乾淨、簡潔的印象,但主題「野」強調「打開邊界」、「不受拘束」,直觀上有所衝突。編輯部想嘗試的是:做出新世代屬於自己的野性。以生活裡的創作力,保有日常野性。概念轉化為視覺,那或許不會是一般人印象中狂放到極致的「野」,卻是給一群也可熱愛簡潔美學、也能夠欣賞次文化衝擊美感的讀者,去找到好閱讀、簡潔俐落、又可以表達不受限精神的視覺呈現。四位三十歲以下的設計師,會分別用怎樣的方式來處理?
【前情提要】
劉克韋:藝術總監(AD),負責整體定調、裝幀設計、《好野人冊》封面設計、《yeah曆引報》裝幀設計、印刷執行。
詩婷:BIOS create 副總監,負責《霓虹燈冊》共 6 小 zine 內頁設計。
小畢:BIOS create 設計,負責《好野人冊》內頁設計。
御翔:BIOS monthly 設計,負責《金包銀冊》內頁設計。
Q. 這次製作先整體定調每一冊的方向和屬性,再由每位設計師與克韋討論。想問每個設計師所理解《野 yeah》想表達的精神是什麼?負責的刊物如何調整到現在的狀態?
打開包裝,最大本的《好野人冊》由小畢負責,內容收納陳竹昇、連俞涵、先毛窩、楊宗翰、黃大旺、李英宏、何韻詩等七篇人物專訪,因攝影豐富、專訪平均 4000 字,很早就確定希望以攝影感較重、大開本的方向前進。
因為負責最大冊所以被迫優先發言的小畢說:「講到『野』會先想到『打開邊界』概念,有點像開門頁攝影特寫身體的隱蔽局部,乍看你不會發現那是什麼東西,但看久了,圖像也自成意味。也像我們不裝訂,所以順讀之外,每張抽出來隔壁的頁面都是其他單元頁面,有不一樣的感受。我自己最喜歡陳竹昇在溪邊與何韻詩篇香港示威者的並置,覺得畫面上很有趣,每一頁都像一張隨機的海報。」
雖然早早定調,但因為攝影素材橫跨山林到夜店(?)整體氛圍的掌握還是花了不少力氣:「忘記到底有幾個版本了⋯⋯好像覺得看不到盡頭,一直在打轉(崩)。但整體來說是朝向更乾淨、整潔、大器的方向。一開始最困難的是整合不同調性的照片,最後決定文字使用單色,盡量讓攝影之外的色彩簡單化。我自己很喜歡字都印銀色,在翻閱的時候不像黑色一目瞭然,比較隱晦。」也有些編輯部一開始沒料想到的需求:「因為網路上的閱讀感和紙本不太一樣,斷行和段落分配都需要做調整,讓文字在紙本上不會那麼破碎。」
接著看白色「野」字書殼,這是克韋尋覓海綿材質加白色橡皮筋做外包裝而成,內有詩婷負責的《霓虹燈冊》6 小 zine、御翔負責的《金包銀冊》一本。顧名思義,《霓虹燈冊》色彩繽紛,收納各種「野」的創作型態:迷因、地下電台、LIVE 現場、電視劇等。因為素材較雜、單元內涵複雜,是整體來說最需要整合的一冊。
詩婷從對野的思考談起:「我一開始就理解『野』之於『創作』這件事,就是去採集身邊的生活經驗裡可以放大、值得留下來的事情。整本《野 yeah》講述創作的『過程』的有機性,所以我在裝幀上也去呈現這個『過程』。譬如說每冊封面是由很多字塊和符號去拆解組合。」
《霓虹燈冊》的閱讀方式十分特別,詩婷分享:「一開始的想像也是收納在一本,後來克韋和編輯部討論後就把企劃內容分成三台、每台出兩張紙不裁剪、收成六冊,每冊展開就是一張紙,對應到『不受拘束』、『打開邊界』這樣的概念。」她在打開、雜亂的過程中找到收斂的關鍵:「學會把很多東西收起來。因為是比較著重次文化的單元,一開始就會想要放很多東西在上面,後來漸漸收束到更簡潔的狀態,但還是在封面或細節上保有拼貼感。顏色到第三次調整決定變一黑一銀一特,更以螢光色來表現舞台背後閃爍的東西、地下文化感。」
由御翔負責的《金包銀冊》則收錄長輩們的創作力,包含婆媽電音團、國寶楊秀卿及社區大學裡迸發的各種長青創意。御翔分享:「因為加入時間比較晚,小畢詩婷整個製作時間很長,中間改了多少次我真的不能想像(身旁傳來一陣苦笑)我開始做的時候因為已經快要到印製時間了,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跟上大家的腳步,一開始印象很深是直觀用比較鄉土、在地的元素,第二版是比較潮流感的,後來克韋給了很多意見,也讓我思考設計其實可以去表達長輩創作裡年輕的部分,目前這是第三版,改成黑/金配色。確定之後就朝比較前衛、比較 rough 的感覺去做。」
這也符合他對「野」的想像:「我對野的想法是,要去試著找出不只一種、或是我們印象裡的標準答案。像我的內容是比較鄉土、生活化的,最後這個方向和前兩個相比,我自己也更驚訝於:嗯!這樣好像很不錯,反差不會讓人覺得突兀,但又有一種讓人很新鮮的感覺。」
除了整體的裝幀設計外,克韋也負責十二個月份的《yeah 曆引報》,將過去網站上收錄的熱門專訪攝影、文字轉化為月曆形式,也因為考慮到如今月曆實用性沒有那麼高,把日期部分以顏文字交互參雜,試圖將月曆轉換成有情緒的生活提醒。過程中唯一一次卡關是預算,「第一次的提案大家都 OK,可是因為製作預算的關係沒辦法執行,一直有點頭痛。」
但後來他用裝幀的層次感來轉化「野」的概念。「決定用撕開的形式,讓使用它的人回到沒有拘束的狀態。創作、或是野的概念就是一樣的模式、一樣的手法,不同人會有不同理解和結果。我用了不同的紙材去表現,讓一樣的印刷方式在不同媒介上有不同的呈現。實際面來講,一張走到最後其實是很 boring 的,沒辦法讓大家在翻閱或使用的時候感覺到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