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二十年,依舊前衛:《未完成,黃華成》北美館開展

死後二十年,依舊前衛:《未完成,黃華成》北美館開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8.05.2020

劇場鬼才、設計先鋒、美學的實驗份子⋯⋯,黃華成為何在逝世二十多年後,依舊讓人感受如此前衛、如此衝擊?

《未完成,黃華成》將於 5 月 9 日起於北美館正式開展,由北美館邀請客座策展人張世倫策劃,及黃華成多年好友張照堂提供歷史諮詢與史料,試圖涵蓋其繪畫創作、百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和舞台裝置,呈現黃華成在跨領域創作所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

黃華成(1935-1996)生於南京,1949 年舉家遷至台北並進入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成為現代藝術創作領域的重要人物。那是台灣藝術史上重要的轉變期,隨著歐美六八學運、觀念藝術蔚為潮流,1965 年黃華成與邱剛健主導創刊顛覆性的影劇雜誌《劇場》,至今仍被推崇為劃時代的刊物。

IMAGE

《劇場》內頁排版由黃華成設計。莊靈提供,王志元攝影。

黃華成的創作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劇場、實驗電影等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份子,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是台灣戰後前衛藝術的先鋒。七〇年代黃華成專注書封設計,開創運用現成物拼貼、攝影手法表達書籍的意象與概念,以大膽新穎的風格為台灣書封設計開闢新方向,至今仍深深影響許多設計工作者。

黃華成生前曾換過三十幾次工作,活躍時期使用諸多化名發表作品並參與展覽活動。他超越當時創作的環境限制,於六〇年代起不斷激盪、導引一股新的社會文化革新運動。然而他生前總與人保持一定距離,彷彿不願被摸透底細,隨著他的早逝,許多作品佚失不存,至今仍充滿謎團。此次展覽以遺留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試圖追尋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在原件匱乏的情況下,攝影家張照堂曾為黃華成摯友的情誼與時代見證的角色,以及其珍藏的檔案文獻,至為關鍵,得以還原藝術家在歷史情境中的真實面貌。

IMAGE

《先知》劇照,1965,©莊靈,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MAGE

黃華成,「大台北畫派1966秋展」請柬信封,1966,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MAGE

黃華成,海報設計《給杜老頭五個銅板》,1976,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7 年藝術家蘇育賢曾以《石膏鑼》重新演示黃華成重要劇作《先知》(1965),向其致敬,亦在本展呈現,引領觀眾穿越時空理解黃華成對於前衛的詮釋。展覽亦擇選復刻黃華成臨終前所作「大台北畫派三十年」發表會現場,聚焦在藝術家凝視生命盡頭的重要時刻。值得一提的是,原片已佚失的黃華成實驗電影作品《生之美妙》(1967),這部與劇作《先知》互為表裡象徵六〇年代文藝青年精神狀態與心靈世界的實驗電影,亦在籌展期間時重新尋獲,將於本展進行睽違半世紀的特別放映。

《未完成,黃華成》展出歷時六個月,專輯預計於八月底出版,一套三冊分別以專文論述、手稿文字、作品圖像的方式,收錄藝術家言語、策展及專家觀點,亦難能可貴納入策展顧問張照堂對黃華成的觀察與回顧,希望為台灣前衛藝術先鋒黃華成留下跨時代研究的印記。

IMAGE

黃華成,實驗電影《實驗002》劇照,1967,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MAGE

張照堂,《藝術家・黃華成・野柳》,1978,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未完成,黃華成
時間|2020.05.09-2020.11.08
地點|北美館

#張世倫 #黃華成 #張照堂 #北美館 #劇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圖文提供北美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