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風」的風格鍛鍊──停刊兩年,記憶長存:專訪《蘋果日報》前美編及 CG 設計

「蘋果風」的風格鍛鍊──停刊兩年,記憶長存:專訪《蘋果日報》前美編及 CG 設計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8.06.2023

一則聲明,讓所有人再次關注起千瘡百孔的新聞業。2021 年 5 月 18 日,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停刊,最後一份報紙於 5 月 17 日出刊——那也是超商裡,眾人最後一次搶購《蘋果日報》了。

現在看來最殘忍的是,那時的《蘋果日報》,居然還不到谷底。一個月後,海峽彼端的香港《蘋果日報》也收刊了,紙本和網站一起結束。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說「出張白紙我都買」的香港市民,連白紙都沒得買。《台蘋》的收刊聲明裡說會全力轉線上發展《蘋果新聞網》,但再過一年,連《蘋果新聞網》都熄燈了,失業的蘋果員工最後由新成立的《壹蘋新聞網》接手聘僱。

存在書籤裡的那些蘋果線上報導連結,如今點進去,全是空白。

曾經,蘋果就是時代。細數銷量紀錄,買氣跟隨著重大新聞起落,每一份賣出去的報紙,無論買來罵還是讀,都是一個想看見的渴望。《台蘋》兩次衝上 71 萬份,分別是馬英九於 2008、2012 年當選總統;《港蘋》則在最後一刊時賣出 100 萬份,像百萬份訃聞散落在我城,一場盛大的喪禮。

面對一連串的告別,眾人陷入複雜的回憶漩渦。蘋果曾是道德的反面:腥羶色話題、為博眼球而聳動、為求獨家不擇手段⋯⋯但,蘋果也是極權的反面,不畏言論緊縮,堅持發出異聲。許多待過《蘋果日報》的媒體人說起悼念之詞,是從如今更加崩壞的媒體環境回望:當初我們還有那樣的預算、那樣的養成環境,真是不可思議

養成,不只是記者、編輯,還有劇烈影響我們認知媒體風格的視覺——那一張張出現在《蘋果日報》上的 CG 模擬圖,有時讓人驚駭發笑,有時生動,成為了蘋果標誌性的風格。專訪曾在《蘋果日報》美術中心的成員,他們的每一天,徹底改變了我們閱讀、感受新聞的方式。 

震撼教育

《蘋果日報》台灣創刊號於 2003 年 5 月 2 日發行,但 Chris(化名)記得很清楚自己到職的時間是一月,剛過完新曆年。還沒開報,美術部門就已經有 150 多人,一整個樓層專屬,在當時台灣新聞業裡是創舉。部門裡人才背景多元,廣告業、雜誌業,他感覺,高層就是不愛用在報紙界打滾過的人。好像有什麼新的事情正要誕生。

「那時候台灣對《蘋果日報》是很陌生的,所以前面這將近五個月時間,就是一直在做『蘋果式』的訓練。」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此圖為 BIOS 邀請曾任職於 CG 組的前《蘋果日報》同事繪製,重現當年工作現場。

所謂蘋果式的訓練,先是速度。約下午兩點拿到文編提供的文字報導,就開始排版、製圖、配圖。六點到,主管一聲令下後停手,所有檔案送印。彼時印刷廠也還在測試,他們在內湖辦公室用特殊印刷機,模擬出刊形式列印出來,一張一張貼在牆壁上。這段訓練時期,每個人拿到的報導是同一篇(或兩三篇),但一字排開,各有各的排法。

Chris 記得那個緊張感:「香港主管就會點名、批評,一一罵過去,有時候滿羞辱的⋯⋯。大概到四月底,我們才知道哪一天要出刊。他們出刊日期壓得很不確定,得到消息時就覺得我們還很菜啊!有些人時間到,一整個版都還排不完,然後我們就要出刊了?」

開報第一年,他回家都很難睡著。「眼睛一閉起來,都是上班那些壓力。可以看得出來蘋果廣納各方好手,但各方好手在裡面也會競爭,會覺得隔壁桌的好像很厲害,隔壁隔壁隔壁好像又更厲害⋯⋯就會覺得自己怎麼那麼菜、那麼遜。那時 fire 人是非常容易的,常常看到有人被 fire 掉馬上打包。」

排好的標準是什麼?對 Chris 來說是震撼教育。

「傳統美術的做法就是上上顏色,調一下字塊字體之類的。一開始做出去就被香港主管劈頭痛罵,很不留情面說,你這拿去餵狗好了!甚至會把東西在你面前撕掉、揉掉,其實那很傷心啊。」

自《壹週刊》 1990 年創立以來,香港設計師康少範(Allen Hong)擔任美術總監,包含寫下著名的「壹」字,設計被咬一口的蘋果。不少人都還記得《壹週刊》香港首刊,許冠文如上帝降臨;或台灣《蘋果日報》首刊,鍾麗緹全裸於蘋果池的香豔畫面,大膽而深刻。

IMAGE

1990 年三月發行之《壹週刊》。圖片截自網路。

IMAGE

2003 年台灣《蘋果日報》發行時,邀請鍾麗緹拍攝一系列宣傳照。此圖為 BIOS 翻拍隨刊贈送的實體海報。

除了紙刊外,也拍攝「創蘋記」系列廣告,引發群眾大量關注。

黎智英打破過往「文人辦報」的傳統,因講求「傳真」,更重視用圖像說話。

能說話的圖像也不只有照片,還有表格。廣告風格落實在美編細部工作上,打造出「比一比」,表格按個皇冠按個勝字,這些當年都是沒見過的:「二十年前,報章雜誌對表格這件事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這也是後來蘋果深深影響國內媒體界的一個重磅炸彈——表格式整理。」

Chris 說,實際看到案例,確實在第一批員工裡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原來美編不只是文字編輯的手:「我們對於排版產生了新的視野和想像,再也不能夠滿足於那種簡單的表格到我手上,左手進右手出。」編輯檯的生態從此不一樣了。

「早期報紙的挑法,照片不是頂重要,重點是那個標題要怎麼下。可是到蘋果就不一樣,他可以犧牲很多東西,照片很好的時候,他願意把版面挪出來給照片、給表格。」也有文字記者提到九千字得刪到一千字的經驗,Chris 說這點大家有共識:「選擇不要這則稿子,是因為有更好的東西。」

「以前美術是沒辦法做這種決定的。但是呢,《蘋果日報》賦予美術編輯和文字編輯同等的權力,當美術編輯這張圖要大,大到作為一個視覺震撼的時候,我們可以跟總編輯或其他長官建議:這樣的 layout 更吸睛!這樣的提案在其他媒體可能會被打槍,但在蘋果是會過關的。任何一個單位都可能在版位裡成為主事者,其他人是配合你的。」 

或許是因為如此,即便主管風格強悍,壓力難眠,Chris 和大部份其他同事都留下來了。

「很少能在短時間密集接受那麼多強烈的視覺衝擊。你一直以為你在學校學的,進到社會妥妥當當接了軌,直到蘋果,他真的是把你一些觀念粉碎掉,你就會覺得:原來是可以這樣做的。這對一個設計來講是難得的機會,當你受到衝擊,你會覺得辛苦,但你會想要繼續玩下去。他給你玩的空間,也給你成長的刺激,大家就牙一咬,繼續了。」

美編日常

美術中心裡主要分成兩個區塊,美術總監之下有兩個副美術總監,分別主管美術設計組及 CG 組。

「美術設計」常被稱作「美編」,他們與文編同屬編輯群,彙整文字及圖片素材後決定整體配置、視覺元素製作、排版,Chris 入職時 title 是「設計」,一路到成為「設計主任」。而「圖像設計組」即大家慣稱的「CG」,則會依據美編及文編討論出來的整體版面配置,製作重要的 CG 圖像。

他們的每一天是這樣的:

IMAGE

跟隨時事最緊、行程變動性最大的要聞組,每天行程滿檔。製圖:周筱晨。

每一日,文字記者與美編排版都需高度合作,協調出版位的重點。

「有些記者妙筆生花,生太多花,版面只有 1000 字但最後生出了 2500 字⋯⋯但如果記者有他的堅持要把事情說清楚,我們就會討論哪些內容是 CG 畫到可以不放、或文字摘出來放在圖說。以前報導習慣用一大塊文字把所有事情講完,蘋果的做法就是:我們先用一小塊文字交代概要,引人入勝的細節則是透過圖像及圖說呈現。」

Chris 提到,為此,美編去完整理解新聞的來龍去脈是必要的:「不然會放錯重點,該大的圖不大、該放的東西不放。畫 CG 模擬圖的人一般來講也不需要了解新聞,但在蘋果,所有人都要圍繞在新聞本身,才能夠從你的角度,把你要為這個新聞做的事情給做好。」 

徒勞無功也是常態。以六點前完成的早版來說,即便總編輯都簽名蓋章放行、可以送印了,但在七點「大翻盤」的話,一樣是重做。「早版的同事欲哭無淚,因為他整個下午做的事情都被否定掉,前面只要來個海嘯,就瞬間把你沖掉。」 

八點到十一點,往往來回最膠著,也是美編壓力最大的時間。從國家大事到桃色緋聞,新的素材送上門,只要夠好,就沒有真正的死線。又或者,有時主管或總編輯對新聞的表現手法還沒拿定主意,美編手上也常有兩套版型,需同時進行,又是兩倍的作業。

過午夜一點,頭版送印後,美術中心的這一天才真的落幕了。

CG:讓蘋果更立體

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停刊時,801名員工資遣 326 人。在紙本與數位分家時期,負責紙本 CG 組營運的組長秋廣(化名),也是在那時離開待了十年的蘋果。

CG 曾經是《蘋果日報》耀眼的武器,無法取得攝影圖片時,能讓讀者快速感受現場氣氛,又或是重現大型災難現場細節。哀悼蘋果時,眾人回望歷年戰果,網友在臉書上傳了七十幾張《蘋果日報》的 CG 圖,短短一句:「感謝蘋果日報帶比我美好回憶」,至今有 6900 次分享。

IMAGE

香港《蘋果日報》收刊後,網友搜集近年來圖片,引發廣大迴響。圖片截圖自網路

儘管眾人對蘋果 CG 圖多抱持笑鬧回憶,但秋廣一進公司時卻笑不出來:「一去就遇到東日本大地震,也算是震撼教育吧。當時就說要重建核電廠,整天都在研究核電廠的細節。」

製作 CG 圖的流程從哪裡開始?他還是講細節,「要知道人物的大概年齡、性別、時間是白天晚上?場景在哪裡,室內室外還是怎樣的房間?無論是下毒、性侵,步驟長怎樣才是符合新聞內容的,都需要和記者確認過之後,才會回到模擬 CG 。」畫完草圖,再給主管、美編、編輯個別確認核實。

接著,是從這些描述中長出張力。「要有一定的美感在,你要能夠想像出事件發生的當下,用什麼角度可能會是最好的?俯視、仰視,還是要從正面、側面?」他說,有些人很會畫圖,但不一定會抓得到重點,「我們會希望在這個平平的圖面之中,讓主題跳出來,或是要表現出主體是誰、客體是誰,應該要被強調的點是什麼。」

IMAGE

IMAGE

女警誤射同事案件圖片示意。除了包含精確性的確認:案件發生的空間是室內還是室外、人物年齡與狀態等,同樣需考量人物相對位置,營造出最佳張力。此圖為 BIOS 另行委託前《蘋果日報》CG 組同事繪製。

不確定人物互動時就站起來比劃,為此,CG 組大概都暗殺、下毒、毆打過自己同事。

Chris 補充說明,「我們一切討論的出發點就是,讀者要能看著你的圖,很快進入這個新聞的畫面裡。也許讀者沒有意會到這件事情,只覺得讀過去很順,但那個很順的原因,就是我們幫他排解了細節。」

最常見的排解情況像是車禍。「車禍一定有分正向跟逆向的撞擊,我們常常第一時間看到記者拍回來的照片是某個角度,這時候如果 CG 組為了讓衝擊畫面有張力選了另一個角度,照片和 CG 並置,讀者就會錯亂。我就會強烈建議 CG 組:可不可以找其他有張力的角度?或乾脆把車頂畫透明?」

聽完,突然對 CG 圖產生複雜的心情——那些人物的情態和動作實在太過飽滿,很難看見繪製他們的人,日常裡在意的居然是這些。

秋廣印象深刻的修改,也來自於客觀事實資訊上的調整。2020 年 1 月 2 日,黑鷹直升機於新北烏來發生迫降意外,機上 8 人死亡,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新聞下來,CG 組任務是繪製直升機內座位圖,他們在得知型號後,先找到國外同型號的機型座位結構。但在核對草稿時,政治中心負責人驚覺這和國內配置不同,他們快速調整。

Chris 想到的則是太魯閣號翻車的例子。2021 年 4 月 2 日,開往台東之太魯閣自強號列車,高速撞上一輛邊坡滑落的工程車,8 節車廂全部出軌,造成 49 人罹難。

全民震驚於這個悲劇,但 Chris 對那天的印象是:工程車的顏色,一開始畫錯了。

「這是絕對不能錯的,我們在蘋果內常講,你可以做得不好看,但你不能做錯的東西,這是新聞非常重要的原則。錯絕對是大忌,你要道歉。我為什麼對這個 case 這麼有印象,因為隔天其他報紙的 CG,他們畫成『計程車』,黃色的顏色對了、結果車型不對,把貨車錯畫成轎車⋯⋯有些人覺得沒關係,可是這個東西以新聞傳播來講,是不可以的。」

他將自己的工作稱為新聞美術——「我覺得新聞美術有些特質,是跟其他美術不一樣的。我會希望新聞美術是一個實事求是的美術,是一個正確性的美術。」

蘋果的滋味

秋廣說,工作其實和自己原本想像也不太一樣。「比如說我們會遇到真的很有理想的同事,希望能夠和國外商業新聞媒體製作出一樣做出簡潔、精緻,又有美感的圖像,這都發生過。」

印象深刻是太魯閣號那次,「真的太遠,什麼狀況不得而知,只能用 Google Maps 去看。是後來記者到現場用空拍機去拍,才能夠很直接的了解現場該怎麼畫。」

IMAGE

重大案件發生時,南方澳斷橋、復興空難、太魯閣翻車事故等牽涉到大場面的新聞,會由 CG 製作重現現場,讓讀者更好理解。此圖為 BIOS 另行委託前《蘋果日報》CG 組同事繪製。

面對批評,Chris 和秋廣都認為,外界對蘋果腥羶色的印象,在成立媒體自律委員會後已有改善。秋廣翻到早年 CG 圖時還會驚訝,會不會尺度太大?「襲胸就真的是摸上去、裸體就裸給你看、兇殺就是刀子直接刺在身上⋯⋯」後來圖像更多以示意為主,無論人物情態和肢體多誇張,性騷擾不能真的觸碰到身體,會是「快要摸到」,情殺的刀子,則是「快要刺到」。

但這樣的調整,就是終點嗎?編輯檯上聽見不只一種聲音,會傳來媒體自律委員會及 NCC 意見,也有網友更多指教。

Chris 說,最沮喪是網友反應蘋果怎麼不夠力?還可以更好笑、更誇張、更有攻擊力吧。

「有時候讀者會希望政治漫畫把可惡的對手畫得更可惡,可是新聞面向很多種,有些讀者的願望真的超過底線。比如說世衛秘書長譚德賽,大家很討厭他,有些讀者覺得我們應該把他畫得再壞一點點,可是這會有原則在,我們可以挖苦他的行為,但不能把他畫成豬頭啊。」

在《蘋果日報》的日子,滋味總是複雜的。

美編也看天吃飯。收照片、排版,大概就是晚餐時間,會遇見多可怕的畫面,是上天安排。Chris 說,即使自己已經算很會消化的人了,2003 年的南亞大海嘯也抵擋不住:「那一個禮拜的外電照片,全部都是屍體照,尤其又在印度,天氣又熱,很多遺體都已經⋯⋯很可怕,照片進來真的是很恐怖。」

要怎麼消化,他說,也只能看個人特質。有些同事這麼多年下來,還是無法適應,特別是資訊一直進來、變動很大時,有人直接呆住無法反應,有人做版做到崩潰,跑去廁所哭。這些,他都明白:「這情有可原啊,誰受得了這個壓力?可是當下他跑出去的時候,我也只能趕快想:那現在是要找誰幫他做?」 

新聞如同世界一般不講人情,他們的工作現場,也是如此。

「我們在應徵時都會講清楚,這是份壓力很大的工作,隨時隨地你要做的東西都會被推翻掉,你也不能去討價還價——不是只有你倒霉,很多人都跟著新聞的波動在變化。」

能一直做到最後,Chris 說,還是自己本來就比較正向吧。「雖然看很多負面的、支離破碎的災難畫面,但幸福的、正面的新聞也看了不少。慢慢就會理解到,這世界上就是會有不好的、悲慘的事情,發生的同時,正向的事也在發生。這樣想,就比較不會累積一些負面能量。」 

兩年前,Chris 與紙本同事們大多一起畢業了。「我像談了一場 18 年的戀愛,現在要結束了。戀愛中酸甜苦辣,但總結來講,我談了一場非常好的戀愛。這個公司帶給我的衝擊和成長,讓我對他有個無法抹滅的愛。當然有好有壞,我也不能只講他好的部分,他也有壞的部分,不管怎樣,我們都一起經過了這 18 年⋯⋯18 年,所以是真愛(笑)。」

我問他想念上班的日子嗎?

「從第一天離職後就一直很想念。在蘋果上班很累,但不是一種折磨。有一種累是打球完的那種累。蘋果的累是這樣子的。」 

#蘋果日報 #動新聞 #新聞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溫若涵
視覺指導潘怡帆 Crystal Pan
封面、內文 CG 圖繪製前《蘋果日報》CG 組同事
封面後製及表格製作周筱晨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