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霧社、阿里山—王墨林的台灣原住民劇場運動三部曲
幹過風風火火的 80 年代政治狂飆運動和搞過 90 年代「前衛」的小劇場運動者現身說法,王墨林這門大砲的火藥到底裝的什麼料?那些他做過的原住民劇場曾走到了哪裡,哪裡可繼續克服無力無能,哪裡已「註死」別妄想再生的登場。
王墨林自述:我個人自二十歲進入政戰學校影劇系之後,生命的成長與劇場的関係從未中斷過,至今已歷四十五年。若將這種関係分為戒嚴、前解嚴、後解嚴三個階段,我在第一階段所面對劇場的想像,堂而皇之卽在西方現代劇場的脈絡中遊走,從希臘悲劇的《伊底帕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經典劇開始,到梅特林克的《群盲》、尤金奥尼爾的《長夜漫漫路迢迢》、田納西威廉斯的《慾望街車》等,都是影嚮我一生將劇場視為人性祭壇的啟蒙。
第二階段則是我從日本遊學兩年,深受 70 年代初期日本小劇場運動的影響,1985 年回台適逢解嚴前夕,這時我開始以「身體論」作為一種方法,將當時活躍的大學劇團,如河左岸、環墟、臨界點....,都以地下文化運動的觀點予以論述化。其中仍延續著西方現代劇場的現代性發展脈絡,而將小劇場運動定位於身體與政治在現實關係上對抗的論述,這就是當時小劇場被稱之為「政治劇場」的背景。
在這個階段,由我個人策劃製作的《驅逐蘭嶼的惡靈》(1988)、《射日的子孫──霧社事件報告劇》(1990)、《Tsou‧伊底帕斯》(1997),可稱之為我的「台灣原住民三部曲」,也是我在這個背景之下,對於台灣劇場現代性的思考,更進一步走進與現實政治的結構關係。也可以說是我對台灣前衛劇場所無可避免的現代性提出一個問題,相對於要被生吞活剝地套上人類學標本化的原住民文化,小劇場言說場域中重要的關鍵字「前衛」一詞,它的「話語權」到底在誰的手上?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台灣海筆子】企畫.地下室的獨白與對話之九
主講人:王墨林
主持人:段惠民
(台北市林森南路 120 號地下室,機單車由愛國東路轉來,近捷運中正紀念堂站 4 號出口,02-235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