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專訪「張愛玲學堂」策展人楊佳嫻

浪漫的絕對肯定與絕對否定——專訪「張愛玲學堂」策展人楊佳嫻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0.03.2013

在臺灣,張愛玲的作品一直處於兩種極端的狀態。

如果探究張愛玲的作品如何在臺灣奠定地位,首先不能忽略學院的功勞。無論是夏志清教授於六O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以專章討論張愛玲,還是一九六八年皇冠出版社推出張愛玲作品時,學者水晶對張愛玲所作的一連串作品研究,引發出其後學院內各種討論,都是無法忽略的重要歷史。此外,張愛玲《秧歌》與《赤地之戀》曾被中國視為帶有「反共傾向」,似乎也間接奠定張愛玲在臺灣文壇的地位,甚至衍伸出有關「殖民地文學」等討論。

聯合文學也在日前出版了《張愛玲給我的信件》,雖然許多信件早已在一九九七年四月發表過,但此次集結出版,仍是讀者了解張愛玲旅美生活與進軍美國出版界挫敗的重要資料。然而另一方面,張愛玲卻在流行文化中變得愈來愈「符號化」。比如網路上流傳許多類似「張愛玲寫給女人的四十九句話」的格言選錄,這種將張愛玲當作「浪漫女性」的「超譯」風潮彷彿脫離出另有自我意識的分身,偶爾讓人摸不著頭腦。

於是這次,網路書店「讀冊(TAAZE)」於四、五月舉辦的「張愛玲學堂」活動就請來了楊佳嫻老師策展,帶我們用全新的視角觀察屬於這個時代的「張愛玲文化」。

IMAGE

張愛玲,1954 年香港英皇道【皇冠出版社圖像授權】

那麼,老師自己對於張愛玲被符號化的想法又是什麼呢?「這種情況只有愈演愈烈而已。」「張愛玲已經用各種方式滲透在我們的娛樂文化中,無論是電影、話劇,尤其是廣告。」當談到網路上由張愛玲給女人的愛情與生活建議時,老師也提到其中怪異的落差,「其實只要對張愛玲有點了解,就會知道她講話總是很難聽,不會用那種方式勉勵女人。但這也代表她確實在女性文化領域中獲得了一種『導師』身分。不過我還是對此轉變感到驚訝。張愛玲確實常用鋒利筆觸談『愛情』,但重點其實都是女性在婚姻中被『買賣』的狀況。」

為了讓這次的「張愛玲學堂」更有新意、更具顛覆性,楊佳嫻老師特地規劃了四場由「男性」主講的講座。首先有作家李桐豪談張愛玲與流行歌曲的關係,比如作詞人林夕也深受影響;再來有陳芳明教授重談張愛玲被臺灣文壇接受的過程;熟習古典樂的焦元溥則要來談張愛玲在創作中提到的各種樂曲,比如在《小團圓》中,張愛玲就曾提到九莉喜愛聽《波麗露舞曲》;而最後上場的楊照,一直對張愛玲很有心得,多年前就曾寫過張愛玲和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關係,對於研究者甚有啟發。 

四個主題似舊又新,就希望能夠讓更多人接近這位傳奇女子,而不只是脫離她自身的種種符號。

但會不會擔心年輕讀者無法接受張愛玲?「我深深覺得,她的文字魅力是永恆的。她能夠把中文字繁複的魅力操演到極致。」「雖然有些人說創作要簡潔,但她的形容詞多,卻還是用得好,這是現在網路語言少有的優點。」

「再來就是她所談的婦女處境。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知道,雖然從十九世紀末就有婦女解放運動,但一直到她所描寫的四O年代,婦女命運似乎沒有太多改變。能夠選擇的工作很少,還得保持淑女身分,才能在婚姻市場中保持最好的『售價』。就連『浪漫』在她的故事中幾乎也只是買賣市場中的手段。然而時至今日,情況真的有好很多嗎?」「所以我深信,她對婦女命運、生活與情感的詮釋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有效,完全沒有退流行。」

訪談結束後,老師想想,又補了一句,「但我偶爾也想,愈是告訴我們『浪漫』之虛假的人,骨子裡其實愈在意。」

策展人簡介
楊佳嫻,台灣高雄人。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目前任教於清大、台大。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青春無敵早點詩》(與鯨向海合編)。

#楊佳嫻 #張愛玲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葉佳怡
撰稿葉佳怡
攝影潘怡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