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杯茶的恬淡日常:琅茶

喝杯茶的恬淡日常:琅茶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30.12.2014
近幾年台灣意識高漲,越來越多人專注於腳下這片土地,也漸漸察覺豐厚的資源和優勢並沒有被善待,在飲食習慣西化的台灣人眼裡,「茶」就是那樣一件被遺忘了好些時日的珍品。於是各種企圖復甦茶文化的新興品牌陸續現身,憑著不同路數與風格走出各自的局面,一年前,由三位好朋友 Arwen、DY、DK 創辦的「琅茶」,以質樸清新的姿態出現,嘗試讓茶香飄入人們的生活,成為舒心的陪伴。
DY,負責產品定位與公司營運業務。
DK,發揮科技專業與木工長才,規劃琅茶的網站架構和工作室細節。
Arwen,文案與視覺統籌,打造琅茶的品牌形象。

何不喝茶?

一切的源頭都指向 Arwen 那在阿里山長大的父親,他是熟客和親友界的茶專家,多年來為親朋好友四處選茶,亦讓 Arwen 自小浸淫在茶香裡;不過,求學階段的她,從未好好跟著父親接近茶,正式向父親取經,還是在「琅茶」這個品牌誕生以後。
Arwen 幾年前在科技公司結識了現在一起打拼的夥伴——DY 和 DK,三人有意在生活產業裡闢一方天地,恰好 Arwen 身上有著茶的淵源,大夥便這麼一頭栽了進去。
DK:一開始創業其實是對旅遊有興趣,近來很流行「稻田裡的餐桌」、「從產地到餐桌」這種在地的旅遊規劃,我們後來雖然做的是茶品牌,但是概念很相近。真的投入之後才領略茶的世界很大,以前都是喝茶包,現在喝這些台灣茶,聽那些職人講前、中、後味,講茶韻,實在深感佩服。目前最想要學習的是「山頭氣」(註),每座山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像阿里山和杉林溪的山頭氣就不同,常喝這些茶區的茶人,都可以喝得出來。
DY:決定創業前去 Arwen 家拜訪,喝到她爸爸泡的茶,聽他說了很多關於味覺的專有名詞,當時怎麼聽都聽不懂。去年真的要做品牌了,我們才開始去認識、去學茶,從完全不懂到找老師來協助,實地去看製茶廠、看製茶的過程。
DK:慢慢認識以後,發現茶真的是台灣的驕傲。許多茶人很含蓄內斂,不太會滔滔不絕地分享茶的學問,但它確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很多製茶師已經鑽研二、三十年,仍然不認為自己是大師。
DY:我們意識到進入茶的世界有點門檻,跟年輕人的生活不是那麼容易接軌,不過也因此更有必要去推廣,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讓大家認識,但是在這過程中不減損它的本質,仍然是以純粹的茶葉為主,不會混其他的花草。
DK:台灣茶的形象比較傳統、老派,所以我們想要給它一個年輕的面貌。台灣有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大家都只喝咖啡和洋茶?
註:茶葉會將吸收到的土壤養分,展現在茶湯的滋味與香氣中,這樣的表現又會因為產區的風土條件不同而變化,此即「山頭氣」。

老靈魂,新樣貌

為了讓台灣茶貼近年輕人,三人認真探討這項傳統產業在年輕族群生活裡推行的障礙,其實多數人都明白手搖茶攤的茶品質遠不如茶行所販售的,但是一來手搖茶攤簡便快速且花樣百出,二來傳統茶行的經營者多半是中老年人,遇到這樣的店家,不少年輕人會望之卻步。另外有些新興的茶品牌,則將這種庶民的飲料包裝得精緻優雅,彷彿喝茶時得具備雍容的氣質。

Arwen:這些都不是我們認為可以把茶帶到年輕人生活裡的路線。老茶行每一季都推出新的茶,透過季節和產地去喝不同的茶,這是認識台灣茶的正確方法,很可惜老茶行的形象無法融入年輕群體。但如果把它包裝得精緻繁複,又讓人覺得很有距離感,變成是買它的包裝,而且包裝成本也會轉嫁到價格上,年輕人要選購的時候,要相信高價也不是,要相信店家說法也不是,毫無頭緒。
我們希望可以減少買茶的壓力,透過老茶行每一季選茶,這種正確品茶的方式,並採用小包裝,不致於份量太多喝不完,單價也不會太高,年輕消費者會比較願意試試看。嘗試久了,便會漸漸找到合你口味、合你心情的茶。

第一泡最香,第二泡最濃

三人一再強調泡茶是十分輕鬆自在的日常之舉,準備幾款喜歡的茶放在身邊,隨著每日心情、當下享用的食物點心,搭配適合的茶,都是讓台灣茶貼合生活細節的好方法;至於器具和步驟,他們都認為無須太講究,泡茶可以很單純。
Arwen:先不要管容器,那都是之後的事。茶,就是熱水加下去,等一個適當的時間,這麼簡單。
DK:我們到處找茶的時候,遇到那些茶人當然都很講究,專門的壺泡特定的茶,用水還分成「軟水」和「硬水」,太多說法了。後來我們發現,茶的事情關乎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你信任這個人,他講什麼你也就相信。我們也曾遇過那種愛茶愛到走火入魔的茶人。我覺得剛開始不用抱持這麼認真的心情,當然若你很投入,也很好,但這真的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功夫,別一開始喝茶就要求所有步驟都到位。
Arwen:每一壺茶大約可以泡四到五次,每一泡茶葉舒展的程度都不一樣,因此懂得拿捏時間很重要。我後來領悟到第二泡的茶是最濃的,因為第一泡的時候,茶葉還沒完全開,要等久一點才會開。不過第一泡還是最香的,而第二泡會是最好喝的,因為它剛開了,開始釋放,但也因此第二泡的時間不能過長,因為很容易太濃。

單日單地收成,限量的滋味

琅茶的產品皆為單品茶,官網的銷售頁面上,同名的品項可能會有不同編號,原因是即使為同一種茶,茶農採收的年份、時節不一樣,就被視為不同的產品,且每款編號的茶都是限量販售。這樣的銷售模式,在新興的茶品牌中,是相當少見的,三人起初也不確定這路線是否能讓消費者買單,秉持著精實創業的精神,他們一面把這樣的想法投入市場,一面慢慢調整,品牌成立一年多來,顧客的反應是越來越好。
Arwen:我們一開始分析了市面上二十幾種的茶品牌,也去查明如我父親一類的茶人,如此著迷茶的原因是什麼,進而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鴻溝。市面上的品牌幾乎都採用標準化的方式,烏龍就是烏龍,東方美人就是東方美人,不會特別區分產地、季節,為了大量銷售,這種作法對於品牌而言是方便的,溝通訊息也方便。
但這與傳統茶人的品茶原則是違背的,市面上的茶品牌並沒有符合我們心中理想的選茶方式,所以我們想出了「單品茶」這個概念,就像單品咖啡、單品紅酒。你越認識它就會越愛它,因為每一次喝都是在學習。至於為什麼要限量?因為茶農的產量就是那麼少,我們是取單日單地的收成,而一天的產量真的有限。
DK:一般市售茶品牌,多半是你今天買了這包阿里山烏龍,明年回來買也還是叫阿里山烏龍,你以為是一樣的茶,但其實詳細的茶區和時節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認為這與好的品茶方式是有落差的,畢竟每一個茶區、每一塊地,每天收成的茶,味道都會不同,每位製茶師做的茶,味道也有差異。
Arwen:茶農自己也會說,我拿三種給你試試看?但也許採收日只差了兩天而已。我們每拜訪一位茶農,都會試不同日採收的茶,選其中一批,也就是其中一天我們可以接受的、想要推售的,所以份量有限,因為隔天收成的味道可能又不一樣了。
DK:對茶比較講究的人而言,他們喝到喜歡的茶,會再來買同一批,你不能拿別批的收成唬弄他們。這就是我們想要走的路線,也許你收到茶禮,喝了是這個味道,自己再去買來喝,也是同樣的味道。

下一步,飄洋過海

琅茶團隊總能找到風格獨具的茶農,提供他們個性鮮明的茶品。例如金萱這個品種一般是製成烏龍,而銷售反應極好的「奶萱紅茶」,來自一位年輕的茶人,是少數開始以金萱製成紅茶的茶農,這支茶散發著奶香,入口後會在嘴裡留下喝了奶茶般的喉韻,相當特別;另外,「果韻鐵觀音」則由一位有點反骨的茶農供應,鐵觀音必須以「正欉鐵觀音」的特有品種製作才能有獨特的「觀音韻」,烘焙時間長,十分費工,因此已經越來越少人投入生產,琅茶找到的鐵觀音,香氣濃烈,一沖泡往往是滿室盈香。
日前,三人在民生社區打造了一間小巧美好的工作室,規劃了小小的展售台和品茶室,期望藉由這個專屬的實體空間,與社區民眾和消費者有更多連結。而團隊雖小,企圖心卻不容小覷,藉著許多奉茶活動、品牌合作,以及推陳出新的產品和周邊商品,一點一滴站穩腳步。
DY:我們已經在「叁拾選物」和「日常生活」等店家規劃展售點,目前則與甜點店「時常在這裡」合作,現場除了有組合販售,喝琅茶配甜點,還有以琅茶製成的蛋糕。短期內也想要開發一些體驗商品,例如試茶杯、溫度計等有趣的器具,讓大家的茶生活更新鮮;遠程路線則是將琅茶外銷到日本、美國,美國方面已經透過網站 etsy 上架,現在也有香港的咖啡館在跟我們談合作計畫了。

台灣的手搖茶攤滿街林立,但消費者與其說是喝茶,不如說是攝取含糖飲料,這樣的現象完全偏離了茶的本質,也愧對於我們這座小島能孕育好茶的風土條件,尚且不論是否真能讓這些茶業職人的心血發揚光大全世界,首先讓茶回到生活裡,成為美好的小細節,就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

琅茶 Wolf Tea

購買:線上茶舖Pinkoi
服務:店家合作、桶裝茶外送、企業禮品、婚禮小物
#土地 #茶 #琅茶 #休閒 #飲食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周項萱
撰稿周項萱
攝影潘怡帆 Crystal Pa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