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旅人的漫步|在地扎根的人文景色──《書城旅人》李亞臻與南崁小書店夏琳對談社區書店經營的現實與理想

書城旅人的漫步|在地扎根的人文景色──《書城旅人》李亞臻與南崁小書店夏琳對談社區書店經營的現實與理想

作者
日期15.06.2015

在書鎮海伊,真的有許多人是愛書的。李亞臻說,就連走進一間小茶館或是一家酒吧,只要手上拿著一本書正在讀,服務生還會特別停下來和你聊聊其他相關的著作、分享對書的看法,或是推薦你其他不錯的書店。「整個社區,簡直像是一間超大型書店!」

她能在旅程中見上海伊書鎮創辦人布斯(Richard Booth),也是拜熱情的店員所賜。

某一天在逛黑膠唱片行時,店老闆好奇地問起她來海伊的原因,「我說是來做探訪和調查的,他發現我還沒有見過布斯,就一臉不可原諒地打電話幫我聯繫和約訪,要我一定要去見上一面。」對海伊的人來說,書鎮是一體的,每個人會熱切交流和書相關的訊息,整個社區和書店的閱讀氛圍緊密結合。

回到台灣,想談社區和書店的關係,桃園的南崁小書店或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較於溫羅汀那伴隨著台大自然聚集的書城,南崁小書店像是開墾荒漠的先行者,在一片寧靜的住宅區裡,成為增添社區色彩的一朵小花。

從文化歷史開始,建立和社區的感情

書店主人夏琳說,自己有著大嬸般的性格,不知不覺就能和客人變成好朋友,在她的店裡,大多數的常客不是遠道而來的愛書「文青」,而是附近的老師、上班族、家庭主婦和國高中小學生,徹頭徹尾的在地居民。

「一開始我也和多數的居民一樣,對南崁很陌生。」因為家人工作關係,夏琳遷來南崁定居,但始終以台北為生活重心,「反正你走出家門,就是到省道坐巴士往台北,直到有天跑累了、不想出遠門,卻又不知道,南崁當地到底有什麼地方能去,住了十幾年才想要認真認識南崁。」

或許是唸文史科系使然,夏琳發揮了研究和考證的精神,帶著社區藝文活動企劃課的學員們,一起編印「南崁文化地圖」,由志工們去做田野、訪談、美編、印刷,爬梳在地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價值。「我開始認真關心這個地方,也希望像我一樣定居在此的人,可以循這張地圖慢慢認識南崁。」

現在的夏琳,對於南崁歷史如數家珍,「我家前面那條河,是以前馬偕傳教的地方,如果時間不存在,馬偕向廟裡借了鑼,敲敲打打地呼喚大家來看『番仔』這件事,我也能看得見呢,據說那時吸引大批人來聽講。」

她不只自己懂,還請來大學教授來到小書店分享南崁和桃園的歷史,把這些有趣、被人忽略的文化記憶,在社區重新流傳下去,「本來還擔心談歷史沒人想來,結果竟然爆滿!我記得當天在投影幕的前排,坐了一位 80 歲、滿頭白髮的伯伯,他的隔壁是一個小六的男孩,這兩個人都聚精會神地聽講,讓我最終明白社區書店的意義,就是要用更深入、更人文的方式去認識這塊土地。」

先分析機會,再思考經營策略

問夏琳,怎麼不把書店開在例如溫羅汀這種書店客群相對之下較多、市場比較廣闊的地方?她還是那句老話,「大家都想要錢多、事少、離家近,我前兩個做不到,至少要做到最後一個吧!」這句玩笑之後,她笑著透露,開店前其實有做過營運分析。

首先,當時桃園沒有獨立書店,如果做出成績會是一大亮點、容易形成話題,偶爾有知名作者打書,很容易吸引大批讀者湧來。」不久前,作家小野為新出版的《家餐廳》到小書店開新書分享會,竟超過 150 人預約報名,當天把小書店前公園的涼亭塞得滿滿的。夏琳還得向里長借了一堆椅子,移師小書店一旁的公園涼亭擺放,才能把參加者都給「塞進」會場,成功帶動了當天銷量,「畢竟南崁以前沒這樣的環境,不比台北資源豐富,大家更懂得珍惜和把握。」

或許因為書店少,桃園獨立書店之間感覺也特別團結。只要有客人問到其他書店主打的書種,夏琳會幫忙介紹、指引他們過去那間店看看,或是告訴客人附近還有其他家獨立書店,歡迎他們去走走。

「我們合作大於競爭,希望每間書店都有好成績。有時碰到大家都認同的好書,想把餅做大,也會輪流自主揪團,向出版社談直接進書,例如最近桃園作家陳夏民出了新書,我們團結十多家獨立書店,有意願進書的人可喊聲,就這樣首次進書 150 本。」這樣的進書量在不景氣的書市中也令人為之一振。

夏琳進書時也在心裡區隔市場,像是「荒野夢二」店主銀色快手是詩人,擅長賣詩集,不是夏琳的強項,她全力發展社區居民喜歡的生活、文學書系和童書,「我覺得介紹一本能夠輕鬆閱讀的書,讓現在已經不怎麼看書的人們能夠讀得下去,讓閱讀不只有文青,把日漸狹窄的書本閱讀人口再漸漸復原,是我們小書店很重要的任務。」

對外分析完畢,她回頭沈澱了過往的經驗。民生報活動企劃的資歷,讓她有一身做活動、辦課程、與讀者互動的本事,「以前影劇、藝文、運動類的活動都要做。我曾經被推上台主持、由電視台拍攝對外播出,當時還有觀眾寫信給我呢。」那時候的夏琳還不到 25 歲,派駐桃竹苗的那一年,她的汽車里程數累積超過兩萬公里。自此後,不管是哪個案子拿到手中,都能在幾小時內變出完整的企劃案。

在媒體業的後期,她轉調展覽業務,參與許多參觀人數超過 30 萬人的國際大展,上億元的收支控管、國際保險、運輸、展覽周邊和展覽營運,她全都可以熟稔搞定,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小書店裡,你眼睛所及的對外文宣、講座、展覽、活動、和課程,就是夏琳年輕歲月所有資歷的菁華。「因為我會這些東西,書店自然就會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為空間注入店主人的思想和靈魂,才稱得上獨立書店啊!」

書店,能不能單純賣書?

「不過,我不認為自己為南崁帶來什麼改變。」夏琳回頭思考這些年的店主生涯,直接否定了書店扭轉社區氛圍的假設,「最近這些年流行『藝術介入空間』的說法,似乎藝術高高在上,企圖想改變環境,這個說法似乎不太謙虛,我又何德何能可以做到?目前只希望這個空間能慢慢為社區增添味道,讓居民覺得有這間店還不錯,下班時可以帶小孩到這裡走走晃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離開媒體後的夏琳在北藝大拿到藝術管理碩士學位,又搬出理論出來分析著,她不認為自己正在介入或改變環境,只想和社區融為一體,共存共榮。

在夏琳與許多常客支持下,小書店已經做到收支打平,卻仍然賺不了自己的薪水。她解釋,書業的利潤太薄,一般而言新書進貨價就是七折,再扣除房租水電,哪還剩得了多少?如果真想獲利,那可就要擴張規模,把隔壁店面也租下來,多賣些飲料和餐點等高毛利的產品來做補貼。「可是,我心目中的書店就是像小時候家裡開的書店那樣。」

她心裡不是沒有掙扎過。多幾張桌子、賣飲料和小食,書店可以活得更好,但或許是受到自小的記憶影響,那間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開的書店,就只有報紙、雜誌和書,連支筆都沒賣,那她真的能跨過界線,賣起餐點嗎?既然叫做書店,是不是能夠只賣書就好?「我很驕傲店裡七成以上的營收都來自賣書,可是餐點的毛利更高,光是目前只占營收一成的飲料,結餘下來的獲利都足以支付一個月水電費。這塊支出,不知道要賣幾本書才能補得上呢。」她還在思考、也在跟自己拔河,希望能找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平衡。

 

 

《書城旅人》

作者:李亞臻

出版:二魚文化

日期:2015/05/04

#獨立出版 #南崁1567小書店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YURiA
攝影李晨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