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型思惟」:2011 亞洲藝術雙年展

「M 型思惟」:2011 亞洲藝術雙年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1.06.2011

國立台灣美術館即將於今年 10 月 1 日舉辦第三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由國美館指派館內策展人黃舒屏進行研究策劃工作,本屆雙年展提出策展主題「 M 型思惟」,一方面反映亞洲所面臨的M型時代的趨勢與危機,另一方面,提出亞洲深具溝通機能的文化態度,並強調面對衝突的調解之道。

延續自 2007 年以來舉辦亞洲藝術雙年展的模式,國美館鼓勵支持館內策展人進行研究及策劃,希望藉由主動的策劃和參與,積極搭建亞洲藝文交流的聯繫平台,並結合國際性的論壇和學術發表活動以此深耕亞洲美學。
「 M 型思惟」是這個展覽所提出的新名詞,何謂「 M 型思惟」?「 M 型思惟」所主張的兩個關鍵性概念為「斡旋調解」( Mediation )以及「靜思調息」( Meditation ),強調面對衝突的調解之道,同時也主張人文精神中趨向調和的渴望。日本知名的經濟及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從「 M  型社會」分析了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社會性及經濟性的結構轉變,M 型化的時代趨勢影響且衝擊了我們原來的生活型態,變動中的亞洲,不再遵循舊有的發展模式及邏輯思惟,傳統的結構在變動中鬆解。從這個基點衍伸觀察,本展策展人黃舒屏從廣泛的研究中歸納:M 型時代的來臨,流動性的型態為亞洲區域與區域間的關係投下了更多的不確定變因,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衝突的溝通及調解、自我矛盾意識的調和,顯得更加至關重要,在此社會環境之下,「 M 型思惟」代表的是對於M型化現狀的反饋,同時也是回應亞洲文化狀態的正面主張。
「 M 型思惟」旨在探討變動中的亞洲文化,以及藝術家們如何在各種差異化的極端影響中,尋求傳統價值與現代文化發展之間的中介接合之處;在結構轉型及典範鬆動的危機狀態下,他們又是如何在反思及權變的過程中尋求「文化斡旋」的調解空間,從而在焦慮的全球文化競爭場中確立自我的定位。
本屆預計邀集來自約 20 個亞洲國家的藝術家參展,他們將分別以不同的創作型態及作品類型,反映「 M 型思惟」的文化特質,強調藝術家主體自覺、對變動現實的溝通姿態,以及結構轉型的調適機能。展覽預計邀請來自印尼、菲律賓、中國、台灣等多組藝術家進行在地製作新計畫,這些作品將分別以社會性的研究調查、日常語言及物件的詩意轉介、身體行為的啟發與回應,作為分析亞洲現實的研究路徑。
以下先以幾位參展藝術家的創作內涵,介紹「 M 型思惟」的旨意及主題方向。
藝術家黎光定( Dinh Q Le )是當代在國際間相當活耀的越南裔藝術家,去年方才於紐約 MOMA 舉辦個展,黎光定的創作型態多元,包括繪畫、裝置以及影像作品,本次邀請參與雙年展的作品《來自週遭的標誌與信號》( Signs and Signals from the Periphery, 2009-2011 )是藝術家源自 2009 年並延續至今一系列對於越南流動型經濟模式的觀察,他將這些街道攤販常用來載運零件販售、或提供維修服務的標誌及工具,用即興的詩意轉換成美術館裡饒富隱喻性的作品,這些作品頗有回應美國藝術家布魯斯.諾曼( Bruce Nauman )觀念性雕塑的意味,是藝術家重新以指涉越南當前深受經濟衝擊的社會結構,所提出屬於亞洲現狀的美學觀點。
台灣藝術家林銓居本次雙年展將繼續在城市景觀裡文化耕耘的姿態,持續就回歸、復耕、時序、勞動生產等議題進行實踐與探討。暫名為《持地基金會》的參展作品,將在美術館園區闢出一畝稻田,從翻土、插秧、到收成、休憩,種蹈的過程需要尊重自然的時序,在勞動的過程中,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一種以時間鍛鍊身心及思惟的方式,誠同他希望在創作中反思自然與人的倫理關係。《持地基金會》是林銓居以一半藝術家、一半農人的身分,同時也是一半城居、一半農田,一邊畫山水、一邊耕耘稻田,在兩端點裡以創作做為中間意義的擺渡;藝術家持續性投注於自然山水的議題以及種蹈的創作,對他來說,不僅僅是生活在當代現實的一種文人情志的返歸,也是一種藉創作過程反觀身心氣息與個人狀態的調和過程。
出生於土耳其的藝術家阿赫曼.奧古( Ahmet Ögüt ),他的創作風格一向有令人莞爾一笑的尖銳幽默,作品常常針對許多存在於社會裡敏感而複雜的政治議題,但他往往賦予意想不到的反諷創意,作為化解棘手議題的調解之道。十月將於雙年展展出的《渡河之謎》( River Crossing Puzzle, 2010 ),是一個需要觀眾動腦一起解決的謎題,可移動的裝置裡,有自殺式炸彈客,有炸彈處理技術人員,有一個可疑的袋子、一位士兵及警犬,而在種種危機四伏的限制性條件下,我們需要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與關係間的互動,去思索互動之間所產生的關連性,如何讓需要過河的人安然渡過,需要觀賞者一起啟動思惟。
菲律賓藉藝術家團體奧佛雷多和伊莎貝爾( Alfredo & Isabel Aquilizan )是一對夫妻檔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擅於使用收集物件的方式以及集體創作形式來表達作品中有關遷移、家庭和集體記憶所構成的意義及過程。兩人的作品也充分反映了他們從菲律賓遷移到澳大利亞的移居經驗,同時專注於群體歷史的累積與歸屬感的找尋,以及超越疆界的溝通。他們從自身經歷取材,藉由生活用品的裝置形式,融入與觀眾的互動,累積成共構的群體記憶。此次,奧佛雷多和伊莎貝爾於六月中來台進行場地勘察與計畫取材的工作,計畫將為 2011 年亞洲藝術雙年展製作全新作品。
「 2011 亞洲藝術雙年展」預計於 10 月 1 日於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正式開幕,希望藉由各種創作觀點的集結、互動、討論與激盪,共構出「M型思惟」,也希望能從亞太地區藝術家們種種藝術作為的積極溝通中,建立起對亞洲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和分析。
展名:型思惟— 2011 亞洲藝術雙年展
展期:2011 年 10 月 1 日,至 2012 年 1 月 1 日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戶外廣場及一樓展場
圖說:(一)《夜間光環》,黎光定;(二)《渡河之謎》,阿赫曼.奧古
資料提供:國立台灣美術館

#藝文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中 #亞洲藝術雙年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