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的不只是品牌,更是一種想像」-特色男性品牌 Thurs 專訪
對於 Thurs 這個品牌,或極具特色的專屬店面裡販售的諸種服飾配件,不知大家有著什麼樣的印象呢?以「皮件」、「古著」、「窄身」三元素作為品牌基調,除了自創的同名品牌,另一方面也代理了不少具備相近風格的國外獨立服飾品牌,例如來自英國的 Lewis Leathers、The Old Curiosity Shoes、日本的 Rhythm Footwear、Knives & Ketchups、美國的 Judy Augur’s Design、HTC(Hollywood Trading Company)等等。歷經十年以上的耕耘,在台中與台北東區都開設了專屬店面,在台灣的男性特色服飾版圖上,站穩了自己的地位。有別於過往對於 Thurs 這個品牌及店面的介紹,這一次 BIOS 選擇從經營者,也就是 Thurs 的老闆 Bryan 的角度出發,藉由深入訪談,引領讀者們走過這段漫漫長路,包括 Thurs 這十餘年的甘苦艱辛,以及老闆 Bryan 對於台灣服飾產業界的殷殷期盼。
Q:請與我們談談 Thurs 的基本精神,為什麼會選擇「皮件」、「古著」、「窄身」這三個元素做為品牌的基礎呢?這幾個元素背後有沒有什麼可以跟讀者分享的典故來由?
Bryan:其實 Thurs 的精神,就是希望提供給消費者不一樣、不從眾的選擇。我們希望能夠帶進一些可能是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的 fashion 觀念,慢慢從基礎扎根,期待有一天能夠追上國外那些注重 fashion 的大城市,並展現出屬於我們自己的 fashion。
而選擇「皮件」、「古著」、「窄身」這幾個元素為特點,說穿了一切都要回歸我自己的興趣跟喜好。我從以前就習慣穿得比較合身,所以雖然店內也有賣寬鬆的服飾,但主要還是以窄身為準。在古著這部份,我自己對於服飾產生興趣,就是從喜歡古著開始,而講到古著就不可能不講到皮革,所以我自己在找衣服時,就會把這幾個元素結合在一起。
我從以前就喜歡自己拿針線起來縫縫補補,像是把制服的褲子縫窄,或是把制服褲剪開、再多縫上一片,就改成喇叭褲了。在我們那一代,大概都是以玩古著為主,我自己則是跟上了古著風潮的尾端,大概 94、95 年吧,算是當時各大雜誌的主流風格。
Q:所以聽起來,老闆您的興趣決定了後來往服飾業這條路的發展,以至於後來開發了 Thurs 這個品牌,但這條路似乎並不是那麼好走?
Bryan:我喜歡去做我有興趣的事情,會一直做到我沒興趣為止。例如我曾經想要去養魚,小學時就一路養到國中。後來開始喜歡畫畫,從國中開始學畫漫畫。因為我喜歡畫真實的東西,於是我去買機車或服裝雜誌,一直畫一直畫,慢慢地就對服裝產生了興趣。
其實我現在做的事,從高中開始就慢慢在規劃,然後一步一步地走,一直到現在。剛開始就像個門外漢,要去哪裡拿貨、要去哪裡印名片、買包裝袋,我什麼都不知道,於是看到有招牌就進去問,從頭開始一步一步地學。
我幫自己設定了簡單的時程,先從開一家店出發,然後帶進我自己喜歡的東西。一開始想著我喜歡的大家都會喜歡,結果當然就是碰壁了。因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即使喜歡也未必會真的想花錢來買。所以剛開始的確很艱難,但是我覺得如果背離這條路,我就不想做了。
我記得剛開店第一個月的薪水只有一千五,這是十二年前,後來過了半年升到了五千,一直到三年後才破兩萬。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慢慢撐過來。那時當然很多人叫我放棄,而我自己也曾經考慮乾脆先去做其他事情來存錢之類的,過程很心酸,但還是撐下來了。雖然現在還沒真正做到我當初想要達到的地步,整體時程還是比我想像中要快。過去覺得我喜歡的別人都不喜歡、這點打擊很大,可是後來我轉變了想法,我要努力將理念推廣出去。
Q:若回歸到 Thurs 想要創造屬於台灣自己的 fashion 這般理念,這跟一般人所認識到的 fashion,在態度上是否有所不同呢?
Bryan:其實偏見這種事情是舉世皆然,好像國外就比較進步,但實際上大家都有類似的問題。Thurs 在做的東西就是小眾,在國外這叫做獨立品牌,但本質上都是小眾。不過差別在於,在國外的設計師獨立品牌專賣店,規模可以開得很大,而在台灣目前可能還做不到,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努力的目標。
我過去曾經認為,一個國家或城市對於 fashion 觀念的成熟與否,在於有沒有能力舉辦 fashion 秀。但實際接觸後才知道並非這麼回事。說穿了,fashion 秀只是一場行銷展演,砸下大量金錢來證明自己的財力雄厚,並希望各國的 buyer 能夠繼續來買這個品牌的商品。真正有價值的都不是表現在這些光鮮亮麗上,而是隱藏在城市的小巷弄間,那些獨立、有特色的設計,不是隨便路過就能看到的普通品牌,在我看來,這些才是一個城市掌管 fashion 的命脈。例如你在倫敦的 Oxford Street,會在那兒買東西的大多是觀光客,但真正內行的倫敦本地人,還是會在巷子裡的店家買東西。這才是彰顯一個城市 fashion 的特色,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我過去也曾希望自己能在米蘭或巴黎辦時裝秀,但現在已經不太在意。過去是沒能力讓自己出名,現在是有能力卻也不想了。成名會讓很多事情變質,當你成名後,你認為的你跟別人眼中的你,就會是兩碼子事。所以我對於媒體的態度就是,願意來報導我很感激,但不來的話我也不 care,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覺得人可以分成三種:大多數人都是不知不覺──廠商不知不覺地做、消費者不知不覺地買;極少數人是先知先覺──設計師大膽地創新,然後消費者也大膽地穿上街去,引領潮流;剩下的是後知後覺──看到好的設計出現,開始詳加研究,看是否有改良跟創新的空間,然後再推出自己的產品。我希望能夠當先知先覺的人,但目前還在後知後覺的階段,所以要繼續努力才行。
Q:時下有些藝人自創或代言潮流服飾,引領了不少年輕人的追隨與穿搭風格,對於這種現象,老闆有什麼想法嗎?會否影響到像 Thurs 這樣的獨立品牌經營呢?
Bryan:我覺得整體上的風氣是值得鼓勵的。應該說,對於服飾產業具有很大的助益。因為整體的注目度提昇了,讓人相信服飾這個產業是有前途的,就可能會吸引更多的人才進來,而且不只是短暫停留的過客,而是願意在這塊領域耕耘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台灣目前這樣的觀念可能還不夠深化,讓服飾產業變得好像只能是學生時代的短期打工、或是剛出社會過渡時期的選擇,這樣是不對的。
對於願意代言的藝人,或者是去選擇所謂潮牌的消費者,這些人確實讓這個產業增添了更多的生機與可能性,我覺得這樣很好,也沒有盲不盲目的問題。事實上這些人並不盲目,他們的目的很明確:買的人就是因為喜歡、賣的人就是希望賺錢。但是這當然會產生一些問題,因為他們追求純粹的商業,而商業本身就是一隻怪物,會吞噬掉很多東西。當這樣的商業模式成為主流,無可避免地會讓一些剛進這個圈子的新血,所抱持的創作態度被曲解,而這是我比較憂心的地方。但還是有一些已經站穩腳步的品牌,他們的態度很清楚,不容易被影響到,所以以我們來說自然是不會擔心。其實每一行都會有純粹追求商業的人,這樣沒有什麼好或不好,有人需要,自然就會有他們的存在。就像你們( BIOS )雜誌訴求的可能是素質比較好的讀者群,但不代表其他訴求廣泛讀者群的雜誌就不好。對於抱持這樣目的的人,沒有必要刻意去批評或貶低他們。
Q:Thurs 從成立以來,一直都是堅持在台灣製造生產。相較於不少服飾品牌將製造加工往外推到其他國家(例如:中國),老闆這樣的堅持有什麼樣的考量,或者這背後代表了什麼意義?
Bryan:首先我必須說,在中國製造的不一定比較差,甚至很多品質都蠻不錯的。我不去中國做的原因是:如果我去了,那台灣的服飾產業,不就沒了嗎?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留在臺灣做。每次只要國外廠商的老闆來訪,我都會帶他們去跑工廠,實地看看台灣本土的生產情況,希望他們有機會就在台灣下單。
我知道很多品牌都在中國設廠,但我不會這麼做。工廠當然要設在台灣,然後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這塊產業。今天你說你是一家台灣本土品牌,結果你的工廠全部在中國,雖然對於很多品牌來說這很正常,是他們追求利潤的方式,但我不想這樣,我不想成為這一類的品牌。在台灣設計,在台灣生產,讓國外看見屬於我們的 fashion,這就是我所堅持的理念。
我覺得讓年輕人進工廠作業,讓更多更多的人都投入這塊領域,產業就會蓬勃發展。當然這有現實上的困難,因為要熬很久,可能你在年輕時都賺不到錢,要撐五到十年甚至更長。而我很慶幸,我一路上都能堅持下來,沒被周圍的冷言冷語或外界風氣影響到。
對於很多人來說,不管是不是在服飾這個產業裡,做到後來似乎賺錢就成了唯一的目的。可是我覺得並不是這樣的,錢真的只是附屬品,或者說,賺錢無法作為主要的目的。真正應該追求的是價值。去做有價值的事,對我來說這才是正確的。如果你已經走在正確的路上,錢就會自己來找你,根本不用擔心,一切只是早晚的事。我也希望來逛 Thurs、來買我們服飾的消費者,能夠明白我們的用心:我們要帶給大家的不只是這個品牌,而是背後更豐富的想像,那是對於 fashion、對於獨特性、對於台灣這個地方的堅持與關懷。
Thurs 店面資訊
台中店:台中市北區三民路三段 50-6 號(電話:04-22238063)
台北店: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 181 巷 35 弄 1-3 號(電話:02-27210501)
文字:溫為翔
攝影:歐哲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