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斑斕的泰國藝術叢林(一):當傳統與現代在曼谷相遇

穿梭斑斕的泰國藝術叢林(一):當傳統與現代在曼谷相遇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0.08.2016

藝術,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意味著不同的美學形式與實踐,甚或是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脈絡與樣貌,當傳統的藝術概念與西方現代藝術相遇後,迸發產生的火花、蔓延而生的系譜,逐漸交織出繽紛多元的藝術風景。說到泰國當代藝術發展,就不得不從其傳統藝術談起。傳統泰國藝術與宗教相關的建築脫離不了關係,例如寺廟、佛塔的裝飾、佛像的雕刻製作、與神話史詩相關的壁畫,此外,宮廷建築也是泰國藝術極致的展現。

泰國藝術架構的建立,與現代國家國族認同的建立關係相當緊密。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泰皇拉瑪四世(1880-1925)確立了泰國國體必須建立在「國家、宗教、王權」三大基礎之上,這三大基礎依然是今日泰國的立國根基,許多國家機構、組織都奠基在此基礎上延伸至人民的生活之中,透過學校教育等國家統治人民的機制來強化泰之認同。而泰國現代藝術的發展與形塑,很大程度便是此意識型態下而發展出來的。

討論泰國現代藝術的起源,普遍會從義大利雕塑藝術家 Silpa Bhirasri(又叫 Corrado Feroci)談起,他 1923 年受到泰國皇室邀請,在宮廷中為泰皇拉瑪六世工作,替皇室製作塑像與紀念碑。在 1932 年那次加速泰國現代化的政變之後,Silpa 在泰國政府的支持下,展開了現代藝術教育的建制工作,將西方理解/創作藝術的方式帶入泰國,包括色彩學、透視法、西畫技法等傳承自西方藝術哲學的理論;他是泰國第一間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的創辦人,這間成立於 1943 年的藝術大學,孕育了一批學院派的藝術創作者/論述、研究者。然而,現代藝術的建立伴隨著國家邁向現代化的發展,當時的總理、軍事獨裁者披汶˙頌堪(Pibulsongkram)最主要的統治策略便是建立人民的國族認同,因此藝術,便成為泰國國族認同建立的重要途徑。在 Silpa 的建議下 1949 年舉辦國家級的藝術展覽(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這是泰國第一個由國家主導的大型藝術評選活動,現任泰皇拉瑪九世的繪畫作品,也曾在此藝術展覽中亮相。至今此藝術展覽仍由 Silpakorn University 主辦。

從國家藝術展覽的參展作品中,可以窺見泰國現代藝術發展的走向,立體派曾影響了一批泰國藝術家,像是 Sompote Upa-in、Amnaj Puangseri、Chalood Nimsamer 和 Panom Suwanboon 等,他們在吸收西方藝術的菁華之餘,也同時思索能如何找到另一種新的藝術展現方式。泰國現代藝術的發展,在 Silpa 的主導下,除了深耕傳統藝術文化以外,更積極與國際接軌,彼此間展開各式的藝術家交換計畫。當時正值越戰時期,美軍長期駐紮泰國,在軍事、政治資源交換以外,也帶入了藝術資源交流的可能性。

IMAGE

Thai Neotraditional Art

 

六零年代,曼谷的私人藝廊紛紛成立,在國家主導的大型展覽之外,提供藝術家更多的空間展示作品,現代藝術的發展呈現一波波活躍的風景。此外,七零年代左右,有一派藝術家將泰國傳統的佛教藝術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進而發展出結合了當代風格與傳統元素的「新傳統主義」(Neotraditionalism)。與此同時,泰國社會亦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973 年由學生主導的民主示威,要求當時的獨裁軍政府總理他儂(Thanom Kittikachorn)下台,此次行動成功地達到訴求,並讓當時的學生運動氣勢看漲、人民積極關注政治議題。然而,1976 年發生在泰國法政大學的那次學生運動,卻遭受血腥的軍事鎮壓,死傷慘重,自此泰國軍政府更加重其剿共力道,凡是傾向左翼、共產黨、批判政府的思想,皆受到強力打壓,藝術界也難逃噤聲的命運。當時有一群深受「藝術就是生活,藝術是為了人民」理念影響的藝術家,在 Kamchorn Soonponsri 主導下組織了「泰國藝術家陣線」(Artists’Front of Thailand),創作是為了人民自由發聲,他們反對越戰,聲援反對軍政府的學生運動,然而這波運動卻在 1976 年的血腥鎮壓之後被迫中斷,自此,人們的創作自由更加受到限制。

IMAGE

泰國當代藝術家 Manit Sriwanichpoom 作品 Horror in Pink(2001),紀念 1976 年發生在泰國法政大學的暴力鎮壓。

 

但是,「泰國藝術家陣線」並未停止活動,他們雖然不像以往那樣直接以藝術介入政治,但依然透過其他行動試圖突破由國家主宰的藝術場域。Kamchorn Soonponsri 和 Sompote Upa-in 等人,自行籌辦了不同於政府主辦的藝術展覽——Art Exhibition of Thailand,這個 Art Exhibition of Thailand 不同於 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它不在乎創作者的來歷、學院訓練、作品形式,任何創作者都可以投件參與,無需經過政府的評選,並且展覽地點不僅限於曼谷,它更在曼谷以外個五個省份巡迴展出;此外,相較於代表國家意識形態的 National Exhibition of Art 在乎「為了藝術而創作」,由「泰國藝術家陣線」舉辦的 Art Exhibition of Thailand 關注的是藝術如何表述或影響人民的生活,並相信「藝術是為了生活和人民而存在」。

泰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除了與政治景況相互影響以外,也與亞洲經濟成長相呼應。八零年代晚期,經濟與社會蓬勃發展,在巨變的時代,藝術家需要找到嶄新的圖像語言,以描述自己身處的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 Silpakorn University 成立後四十年,泰國才出現了第二間設置有藝術學院的大學,曼谷朱拉隆功大學的藝術學院和清邁大學的藝術學院相繼於 1983 年成立,而東北地區的孔敬大學,也開設了藝術相關課程。在此之前,泰國有心想接觸當代藝術教育的人,除了出國念書,或進入 Silpakorn University 以外,便沒有其他選擇,Silpakorn University 可說是主導了上個世紀,近半世紀以來泰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

因著清邁大學藝術學院的成立,泰國當代藝術發展有了另一種系統性轉移/萌生的可能性,畢竟像藝術學院這樣的機構,可以擁有相對充足的資源和時間,系統性地培育師資、學生,而八零年代之前,藝術學院的設置只存在於曼谷,曼谷幾乎獨占、吸納了絕大多數的藝術資源和人才,並以自身為核心更加自我強化與鞏固。但這樣資源的單一集中,往往讓不同立場的聲音難以自由、充分地展現,而當年清邁大學藝術學院的成立,亦正是由一群不滿於泰國藝術圈被曼谷學院派掌控的藝術家所主導,他們許多是自 Silpakorn University 畢業的學生,但因為學院的制式、保守、派系分明、強調菁英主義式的創作風氣,讓年輕、有理想的創作者時常感到有志難伸。

IMAGE

Silpa Bhirasri Reseach Centre

 

泰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自此隨著區域可大致分成以曼谷(Silpakorn University 衍生出去的系譜)、清邁(清邁大學發展出去的系譜)兩座城市為中心,發散出去相互交織的網絡。曼谷,作為泰國的首都,除了有全國第一家藝術大學,提供專業的藝術訓練以外,還有國際藝廊、藝術家在此落地生根。1970 年代, Bhirasri Institute of Modern Art 這間以 Silpa 之名命名的私人藝術機構於曼谷成立,在推廣泰國藝術家和促進國內外藝術交流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外,也促進了藝術跨界的活動。雖然該機構只維持了十多年,於 1988 年因著主要的資金捐助者過世而關閉,但它的存在展現了泰國在地和國際資源、人脈網絡能如何搭建起曼谷當代藝術的基礎;前 BIMA 總監 Chatvichai Promadhattavedi 更認為,BIMA 促使了曼谷藝術文化中心(BACC)的成立。

Visual Dhamma gallery,是曼谷第一家以推廣泰國藝術家和國際藝術家為主的商業藝廊,成立於八零年代,創辦人 Alfred Pawlin 雖為奧地利人,但藝廊名稱卻相當「泰式」,Dhamma 意指佛法準則;正是這間藝廊將「泰國當代藝術之父」蒙天˙布瑪(Montien Boonma)推向國際舞台。九零年代中期,是曼谷商業藝廊的快速成長期,也是國際藝術節、藝術博覽會蓬勃發展的時候,許多自國外修習藝術相關領域學位歸國的泰國人,亦將國際的資源帶入,為泰國藝術圈注入新的想法與人脈網絡。

#藝術 #曼谷 #泰國 #旅遊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