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 Ride, Rough Crafts:專訪手作哈雷機車達人 Winston 小葉
日期19.07.2011
作為好萊塢影史上最偉大的公路電影,《逍遙騎士》( Easy Rider, 1969 )標誌了六、七〇年代美國青年們的憤怒與吶喊:嬉皮、反戰、性解放、迷幻藥,對於傳統體制的抵抗,向著心靈自由的渴望。彼得方達( Peter Fonda )、丹尼斯胡柏( Dennis Hopper )、與傑柯尼可遜( Jack Nicholson )在電影裡迷離現實,放蕩不羈的形象,就像是那個披頭年代裡的人物縮影。而同樣令影迷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片中主角們騎乘的兩台哈雷機車。雖然距離 1903 年哈雷戴維森( Harley-Davidson )公司生產出第一台車已經過了一甲子歲月,但是《逍遙騎士》電影的成功,不僅洗刷了過去諸如「飛車黨」暴力的惡名昭彰,也讓哈雷機車成為嬰兒潮世代以降,追尋個人自由的象徵印記。電影裡彼得方達騎乘的那台「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與四〇年代的漫畫英雄人物同名,又是個反諷的呼應),水滴狀的油箱繪製星條旗圖案,再搭配同樣款式的頭盔,主角與機車都成為世世代代對於哈雷與騎士形象的難忘記憶。
本月份 BIOS 所企劃的「手作達人」系列,除了去探求「手作」工藝帶來的精緻與細膩,有如日本「職人魂」精神的體現,另一重可能面向在於現今工業化大量生產下的對立──用「手作」實踐個人風格,追尋正規生產體系外,遊走縫隙的自由。於是,當「手作」的自由意象碰上了反叛年代裡的哈雷機車,兩者的交錯又會帶來什麼樣的火花呢?這次我們找到了台灣第一家標榜「可以自由訂製屬於自己的哈雷機車」工作室──Rough Crafts,與主人 Winston 小葉進行一趟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追尋自由之旅。
Q:能否請小葉聊聊自己開始學習製作、改裝哈雷機車的過程呢?
我從大學時代開始玩檔車,又因為唸工設系,覺得很多東西都可以自己動手做。研究所時拿了教育部獎學金去美國進修一年,因緣際會認識了做重型機車改造的頂尖設計師,當時相互交流想法,也有過一些合作機會。後來回台灣就自己做了一台重型機車,變成自己的研究所畢業論文的主題。退伍後我想要延續這份興趣,於是決定自己開店,從 2009 年到目前為止已經一年多了。
Q:目前 Rough Crafts 內部似乎沒太多工作人手,不知小葉製作一台車大概需要花上多久時間呢?這似乎是蠻浩大的工程?
開店以後很多事情都無法那麼自由,客人訂製的車我大概要三個月左右才能做完。店內除了我之外,來幫忙的人大概都是有需要才會過來,其他都是我自己在做。目前大概就是靠口耳相傳,做過的車其實也沒有很多。至於人手上,我是覺得可遇不可求。很多人常在網路上說對手工機車有興趣,想要來請教我,但是一問之下只是喜歡改車、但其實什麼概念都不知道,所以也幫不上忙。這方面我想就是隨緣,反正我的工作從一開始就是這樣,隨緣而生吧!另外,有很多人問說為什麼我們不幫人訂東西?其實是可以啊,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我沒有刻意說這件事,也不打算刻意去搶這一塊餅。我只是覺得因為我人手已經不足了,就專注在訂製哈雷機車這一塊上面。每個人有每個人應得的那塊餅,如果老天爺覺得這是你的,總有一天你就會吃到,急不來的。
Q:關於 Rough Crafts 標榜的「手作」,這是指整台機車所有的零件都是由小葉一手包辦嗎?還是有需要委託訂製的部份呢?
所謂的「手工」只是個比較容易想像的稱呼,嚴格說來應該算是「訂製」。有些部分,例如排氣管、檔泥板、油箱,或者是像彩繪的部份,這些可以自己做;但是有些部分就是由我自己繪圖、設計,然後去請訂製廠做,這些部分不能算是「手工」,但是出自我設計,也算是訂製的一環。算一算整台車手工的部份可能超過一半,但整體而言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訂製」,依據客人的需求(但實際上是我的風格)來打造出這台機車。事實上因為機車很多零件都需要精密加工,手工只能處理偏造型設計的部分,不涉及太多的機車性能。台灣在 CNC 精密加工這一塊領域很出色,算是世界有名的厲害,所以我很容易就能找到配合的廠商。
Q:那麼對比於目前坊間眾多所謂的「改車行」,Rough Crafts 的設計風格有什麼獨特之處?小葉經由什麼樣的過程確立了目前的設計風格呢?
台灣目前一般在做手工機車的店家大概都是處理小車,而且多數是機工出身,做出來的車雖然也不會不好看,但就是少了些設計感吧!我的特色在於整體的設計感,不會只看重其中特定的部位,或是把某個東西改得特別突出。說起來我很常拒絕客人,不會因為客人要求什麼就照單全收。台灣很多改車行大概都是這樣,畢竟為了賺錢,誰會跟錢過意不去呢。但我覺得如果一直配合客人的要求,就很難產生自己的風格,也不會有人記得你的設計。
在設計風格上我很重視自己喜歡的感覺,很在意「合理性」這件事。例如燈要裝高一點或低一點,對我而言,考慮的就是合理性。我不會想做一台很張牙舞爪的機車。一般人對於美式機車的刻板印象就是車子外型要很誇張,要有火焰、電鍍、很兇猛的造型,但這早已過時,台灣接收的資訊已經晚了很久。更何況,這樣的作法也沒什麼特別設計,就是盡可能誇張、放大,刻意突出某些部位而已。有個很厲害的美國設計師說過,他在改車時所設想的是:原來設計師在設計這台車時所想要的感覺是什麼。而他的工作,就是讓原有的設計更優化,更適切,甚至希望觀者看不出這台車究竟在哪些部分做出改變,但整體上就是會覺得非常好看。我覺得這樣的想法非常重要,有時太過注重要讓特定部位突出,可能會忽略掉整體性的美感。例如我自己做的排氣管也很帥,但我不會「只」讓排氣管很帥,而是會讓整體在視覺上都能加到分。
Q: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裡,騎重型機車或哈雷的人在路上都很招搖,甚至會帶來麻煩,不知道在小葉的經驗裡,有沒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我常常會被問到騎這樣的訂製重機出門會碰到什麼麻煩嗎?我想這就是感覺的問題。因為我的設計不會特別突出什麼部位,不會誇張或挑釁,所以也沒碰過什麼麻煩。之前有碰過警察臨檢,他們一看也知道這是改裝車,但就只是覺得車子很好看,對於如何設計感到興趣,最後也沒惹出什麼麻煩。當然台灣的法規在這方面是比較保守的,政府機關似乎也不知道該怎麼規範,於是就乾脆先禁止再說。不過撇開這個,我做的車要說囂張也是囂張的好看,但還不至於讓人一看就覺得「我是壞人,快來抓我吧!」之類的。
Q:目前 Rough Crafts 接受的訂單多半來自何處呢?是台灣居多還是國外居多?
我的網站上什麼資訊都沒有,就是部落格可以留言,到目前為止已經收到了數百封留言,尤其是國外來的,法國、德國、比利時、印度,這些人都會問說哪些零件可以訂做,甚至問說能不能訂車。我覺得台灣跟國外蠻大的差別是,台灣人買東西喜歡一直問,例如訂做排氣管,就會抓著細節或無關緊要的地方一直問一直問。但是國外買家就很乾脆,說明品項、價錢,馬上就可以成交。還有一種情況是,例如以哈雷這種小毛病很多的車來說,某些零件的組裝上頭會滲油,如果這是國外廠商做的,國內買家就會習以為常,但如果是台灣做的,即使用了一樣的工法,施工品質也相同,他們看到就會覺得是不是本地生產的品質有問題。這種心態很奇怪,奇怪的崇洋媚外。
Q:但是說真的,以哈雷機車這樣高單價的產品,能夠玩得起的人似乎都有一定門檻,至少在財力上要有一定水準,那品味上呢?小葉接觸過這麼多國內外的玩家,有沒什麼明顯的差異?
我認為玩家其實是需要時間教育的。說實在的,很多有能力買、會買哈雷的客人,對於哈雷的認識都需要再提昇。因為他們大多只是想要比炫,想要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所以當他們騎出去參加哈雷聚會卻看到大家都一樣時,就會想要再換裝一些小地方,或是調整外型的顯眼性,務必讓人一眼看出「嘿!我這是哈雷!」這樣一來,很多設計的細節也不在意,品味跟理解程度也就無法提昇。考慮到市場的現況以及台灣環境的限制,我目前主要著眼目標還是在國外。不過國外也有麻煩之處,例如之前幫上海人做一台車,因為沒辦法整台運出去,所以得先把所有的零件都做好,然後寄過去再組裝。於是我就要一顆顆零件慢慢點,螺絲什麼的,少一顆都不行。
Q:最後想請小葉分享一下,在自己做過的這些車裡,最喜歡的是哪一台呢?
我目前最喜歡的車喔,一台是 Brass Racer,另一台是 Iron Guerilla,這兩台是最完整的。Brass Racer 是我開店後的第一台車,算是有紀念意義;Iron 裡頭比較多則是我自己做的零件,更能代表我的個人風格。BR 那台因為委託者還不知道我能不能做那麼多東西,畢竟當時我還沒有「實績」可以參考,所以比較多是用對方指定的零件,一直到了 Iron 之後我才有比較大的發揮空間。
——
有別於採訪前所接收到的印象,小葉個人所展現的自信其實是基於他對於自己設計品味的明瞭,以及腦海中完整的理念呈現。有別於一般重機玩家或改車店內的師傅,小葉他不求特異乖張的設計感,以及對於自己投身事業的執著與堅持,除了體現職人精神,不從眾的態度或許就是他讓生命自由的途徑吧!
哈雷機車問世距今已有百年,《逍遙騎士》的歲月也過去將近半個世紀,而不少男孩們童年時的夢想──阿湯哥在聖地牙哥軍港外駕重機奔馳的身影,隨著時代雜誌《捍衛戰士》25 週年的專題報導,也讓我們驚覺自己早已長大,甚至幾乎忘了自己的面容。但時光如河,仍是有些不變的價值會在生命的石頭縫隙間閃爍著,提醒我們些什麼,例如自由,以及不要輕言放棄對於現實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