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創作──詹朴、張雍、劉軒的跨世代對談
身為創作者,怎麼看待「創作」這回事?如果「創作」是共通的語言,從事創作的人又會怎麼訴說?這簡直是大哉問,但我們總是想聽聽別人怎麼想,大家都是如何在這條路上互相照應、彼此陪伴。學學 XUE XUE 特別為此請來 20、30、40 歲的創作者代表,聊一聊他們對「創作」的理解和心得。
劉軒:創作,是用新的角度詮釋真實的世界
劉軒,40 歲世代,做過 DJ、廣播、作家、音樂創作、演說家,接下來還打算做心理學相關的教學影片,成為影音內容產製者。沒有頭銜、無法定義,可以說是他的生活常態,說不清主業究竟是什麼,卻也認為凡事都可能成為主業。
「我把自己想像成生活家,在生活中找到有價值的事,再把這些價值轉化成創作。」他所謂的「創作」,是不斷地在生活裡發現有意思的事,將各種事情連結在一起,藉由新的角度去詮釋和再現真實的世界。所以,我們看到他以音樂描述情感,用食物解釋心理學,跨界成自然,四處是靈感。
這個連結的想法,來自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說:人生的點點滴滴,會不經意地串聯在一起,產生意義和價值。「不過,」劉軒補充,「將事物連結的靈感本身毫無價值,你必須透過行動,將想法化為現實,連結才會產生意義。」因此,請不停蒐集生活中各種細碎的「點」,這些「點」有天會不知不覺連成一線,當我們行動,那些線再去串接新的東西、反覆累積,就是創作的本質。
張雍:創作無關對錯,只是你的選擇
旅居歐洲超過十年的張雍屬 30 世代,以攝影為業,他喜歡走進人群裡,以「人的姿態」(而不是獵捕)聆聽故事,誠懇面對每一個被拍攝的人,還有正在拍攝的自己。那一張張照片,不打算帶領觀者看見絕對事實,而是展現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短暫關係,「其實拍照就像在照鏡子。在過程裡,我試圖理解鏡頭裡的人是誰、我又是誰,他從何而來、我又從何而來,在按快門的片刻,我們正發生了什麼事。」
他慶幸自己有攝影專業,能透過按快門,回到事情最單純的樣貌,記錄人跟人的故事。但他不強求別人怎麼理解這些畫面,一切開放解讀,甚至還會透過拼貼和排列畫面,延伸故事的可能性。這種彈性和開放,是他對於創作的堅持,「如果有人告訴你,照片這樣拍是錯的,那請跟這些人保持安全距離。創作沒有對錯,所有成果都只是你的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自己知道就好。」
詹朴:讓各種瑣事運轉順暢,也是創作者的責任
「創作是好多事的組合。我想要專心地創作、發想、做服裝,但永遠不可能。」20 世代的代表、時裝品牌創辦人詹朴分享自身的工作狀態,讓大家理解「創作」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
他說,每當想做一件衣服,在此同時就會冒出上百件需要處理的事情,包含紗線、材質、布料、尺寸、配件、工廠、檢驗、包裝、寄送,針對使用者考量的洗滌、整燙、收納、搭配等方式,還有呈現給世人時的模特兒、妝髮、舞台、型錄、新聞稿等等。假設這一季的服裝秀要產出 100 件衣服,那他就會有 100 張進度表,控管每件衣服需要面對和處理的瑣事,「創作永遠是破碎的。你會發現有一半的時間不是在做衣服,必須身兼管理、製造和行銷的任務,在瑣事之中,努力完成你想對世界說的故事。」
因為設計師品牌的產量少,不是工廠首要的客戶,他總需要照三餐打電話關心工廠的進度,問問對方早餐吃了沒,何時會開始動工。工作室跳電了,他也要想辦法找到另一個地方趕上進度。帶領學弟妹一起經營品牌,逃不了與創作者氣息最不相干的表格和制式流程。面對這些繁雜的事情,他倒顯得坦然,「創作可能是你唯一有機會完全掌握的事。但讓瑣事運轉是創作者不可免的責任,一切都運作順暢,才有機會拿到更好的資源,找到更有趣的合作夥伴,讓作品更接近自己想表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