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北韓旅行社、在平壤放電影:設計師 Nicholas Bonner 聊北韓美學
想要給人「甜美可愛」的感覺,粉色系的商品或許是首選;至於想展現「成熟穩健」的風格,紳裝便能納入考慮。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消費和個人識別息息相關,然而在共產主義的國家,商品卻可能和「國家認同」綁在一起——2017 年底出版的《北韓製造》(Made in North Korea)(暫譯),便收錄作者 Nicholas Bonner 近 25 年的收藏,裡頭全是北韓日用品的圖像設計。從中能看出,在當地商品代表集體國家,幾乎所有東西都是舞台藝術,用來展示認同。
曾是景觀設計師並在英國大學授課的 Nicholas Bonner,在 1993 年來到北京拜訪朋友。因緣際會下認識在旅遊公司工作的北韓人,對方詢問 Nicholas Bonner 能否幫忙招攬遊客前往北韓?原來,早在 1987 年北韓就開始發展旅遊業,然而卻一直乏人問津。因為這樣的機緣,Nicholas Bonner 便以北京為根據地,創辦旅行社「Koryo Tours」——從第一年只有八名遊客,一直到現在每年超過兩千人透過這間旅行社到北韓旅遊。也因此 Nicholas Bonner 得以長年且頻繁的前往北韓,將當下所見所及的產品包裝搜集起來。
「在北韓,會將產品設計與宣傳分開,但實際上所有形式的廣告都帶著隱藏的訊息。」Nicholas Bonner 提到,北韓的產品設計致力于傳達「北韓產品優於其他產品」的訊息,「北韓是最好的」這個概念在各種產品的圖形身份上被加強和放大。好比在香煙盒或火柴盒包裝上能看見著名的北韓地標,可能是山脈、建築、雕像,讓北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來。任何與山脈有關的事物代表的是偉大的形象,像北韓人民的出身地白頭山(Paektu)則被認為擁有最乾淨的空氣。因此在香煙盒外畫上白頭山的設計邏輯便在於,如果你想抽煙,那麼這盒菸能讓你吐出美好的煙霧,如同在白頭山中。
如此強烈的國族認同,最早來自於 1910 年至 1945 年北韓受到日本人佔領時,北韓民族主義者對於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日本文化與語言的抵抗。在經歷 1945 年南北韓分裂,1948 年北韓建國後,這樣的價值觀更加強化。「在全國各地的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Nothing to envy.』的標識。」Nicholas Bonner 說,如果去問高麗航空的服務員,最喜歡世界上哪個國家,她會回答「北韓」。不論本身即是愛國主義者,或是被動地接收資訊,在日常中充斥著國族訊息的情況下,不難想像「北韓」將成為宇宙的中心,人民的世界圍繞著它轉。
在增強國族認同的同時,北韓的包裝設計也反映了「美國人都是敵人」的訊息。像玩具槍盒子上繪製的刺蝟開槍射向狼,前者代表的是北韓英雄,後者則代表美國的敵人。又或者像漫畫《水下鬥爭》(Underwater Struggle),描繪的便是突擊隊員趕上拯救一名北韓女孩,免於遭受美軍士兵襲擊的故事。
傳統圖案沒有復古感,只有過時
歷經九〇年代的大饑荒後,北韓在 2002 年進行經濟改革,讓私有市場合法化。這樣的變化使外國貨物,尤其是中國製造的產品得以進到北韓。這些產品不僅品質更好,包裝上也有更多光鮮亮麗、不同風格的圖像,北韓人民開始將外國品牌和「高品質」連結在一起。「舊式的圖案對北韓人來講沒有『復古』的感覺,只是看起來過時。」當 Nicholas Bonner 將《北韓製造》展示給同年紀的北韓人,或多或少引起他們的懷舊情誼——然而原因卻是在於當時的他們太少選擇,收錄在《北韓製造》裡的商品包裝,可能都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了。
「平壤新興的中產階級是這次經濟變革的結果,可悲的是制裁和資金缺乏使發展受到遏制,人們目前更關心的是儲備食物。」
除了經營旅行社,Nicholas Bonner 更跨足拍攝電影。2000 年後,他與導演 Daniel Gordon 合作拍攝三部北韓紀錄片。其中一部拍攝的是 1966 年朝鮮隊在世界盃足球賽上擊敗義大利。當時謠傳這群民族英雄回到北韓後立即被捕,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Nicholas Bonner與他的團隊想要找到真相。而 2007 年時則與比利時製作人 Anja Daelemans 合作,拍攝電影《金同志飛起來》(Comrade Kim Goes Flying),當時甚至被選入釜山國際電影節,成為首部在南韓公開放映的北韓電影。
因此在書之外,特別好奇 Nicholas Bonner 對北韓當地電影觀看或拍攝狀況的觀察。他提到,北韓居民多半只能看當地拍攝的電影或電視劇,偶爾能看到中國或俄羅斯拍攝的影像,內容卻還是與意識形態、政治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兩年一度的平壤國際電影節變得格外重要,在電影節期間北韓居民才能看到外國電影。「2004 年,我們在電影節上放映《我愛貝克漢》(Bend it Like Beckham),售出了 12000 多張門票。2010 年在英國大使館的幫助下,於北韓全國各地播出。」
而供應大量居民觀看需求的電影或電視劇,主要出自「4 月 25 日工作室」(April 25th Studio)和「韓國電影製片廠」(Korean Film Studio)。後者自 1947 年開業以來,提供了 75,000 平方公米的大場地進行拍攝。至於拍攝內容則多半為抗日戰爭、祖國解放戰爭(韓戰),或是歷史劇(通常是反日)。即便是浪漫愛情喜劇,也都帶著社會主義的色彩。像北韓第一部電影《我的家鄉》(My hometown,1947 年)、《Hong Kil Dong》(1986 年),以及根據韓戰時,前往首爾擔任間諜的真人真事改編電視影集《無名英雄》(Unknown Heroes,於 1978 年至 1981 年播映),便都是在韓國電影製片廠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