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吧|《以家人之名》:沒有血緣關係的我們,是一家人(嗎)
女孩巴著男孩,走在放學路上。女人拖著行李箱,推門離家。
男孩靜靜望著女人,濕眼迷惘。
「阿姨,你是不是不要凌霄了?」缺著牙的女孩問。
女人停下,沒有回答。
「那你不要就給我了,我正缺一個哥哥!」女孩揚著銀鈴般的甜嗓,嚷嚷。
女人頓了數秒,淚在臉上滑下。
「給你吧!」女人遠走,沒有回頭。
男孩只是定定看著,靜默無話。
「太好了,我有哥哥囉!我終於有哥哥囉!」
女孩繞著男孩雀躍轉著圈,那一刻,彷彿擁有了全世界。
大人世界的決絕悲離,是小孩眼中的天賜狂喜。《以家人之名》第二集,本該悽絕的母子戲,卻沒有難分難捨的哭天搶地,只有女孩的爛漫童語。失去的彼岸是擁有,滄桑的反面是童真;這一幕殘酷得叫人哭成淚人,又可愛得讓人會心莞爾。
「如果大雨落下/就讓我成為海洋/那些看似束縛/卻關於愛的每一朵浪花」
伴著宏闊嘹亮的配曲,就是這一場戲,讓我追定了《以家人之名》。
家的再造:兩個爸爸三個娃
作為一齣家庭倫理劇,《以家人之名》操演的是「無血緣家人」的老命題。這個題材究竟有多迷人?端看日本名導是枝裕和有多麼百拍不厭就能知一二。一開始,本劇的原生家庭設定其實非常典型——三個主角:李尖尖的媽媽因病早逝,凌霄的爸媽在意外喪女後爭吵不休,賀子秋的爸爸不知所蹤。但《以家人之名》以條暢節奏、精透筆法,將三個青梅竹馬的孩子兜到了一個屋簷下。
因為一次搬家,讓凌霄住到尖尖樓上,尖尖開心「天降哥哥啦」;爸媽相親,讓子秋和尖尖撞在一起,尖尖氣嚷「不要後媽」。在這之後,尖尖樂呵呵地天天追著凌霄跑,子秋樂呵呵地天天追著尖尖跑,三個孩子湊作一團,好不熱鬧。
凌霄的媽媽走了,丟下他和忙得沒時間吃飯的警察爸爸凌和平;子秋的媽媽走了,出外打工將他寄養在尖尖家。於是三個沒媽的孩子,在飯桌上當起一家人。燒得一手好菜的尖尖爸爸李海潮,成為孩子口中共同的「爸」。當「失去」在每個人心口烙下傷,他們成了假想的共同體,彼此治癒的新家人,虛位的兄妹與代位的「夫妻」。「兩個爸爸三個娃」,這看似工整尋常的設定,自此迸發無窮張力。
有人說,《以家人之名》簡直為中國劇集寫下了「男同志」家庭的先鋒原型,誰說不是呢?只不過抽絲剝繭,本劇更側重的其實是關於母親的寓言。
劇中鋪排了性格各異的母親,有心痛喪女後自責沈淪、情緒勒索無度的凌霄媽陳婷,好強逞能、自作主張遠離兒子人生的子秋媽賀梅,還有忙著為女兒構畫未來、為家奉獻一切的明月媽和總是口是心非的唐燦媽。縱然礙於篇幅,本劇在角色配置上難免刻板臉譜化——陳婷作為推動情節的重要角色,從歇斯底里到釋懷放手,煽情戲碼也惹出不少爭議。最值得玩味的是,在這一眾母親裡,還沒有人比得上李爸。
這個安份開著一間小麵館,說起話來絮絮叨叨,格外重情重理的男人,以一手好料擄獲孩子的味蕾。他的「放牛」教養許給尖尖一個無憂童年,他的陪伴讓三個孩子對他親近信賴,像當代家長的一種模範。
愛的辯證:成長不是童話
《以家人之名》在開篇以「新家」沖淡別離的苦澀,卻沒有矯情地將「只要感情好就是一家人」的童話進行到底,而是反覆辯證關於愛與家的真諦。
高考前夕,當子秋爸和凌霄媽不約而同地「捲土重來」,曾經安憩一方、快樂長大的孩子們,也必須在抉擇與承擔中一夕長大。「只要相互扶持就是一家人」的暖心論述在那一刻幻滅崩塌,天真的李尖尖終於明白,沒有血緣關係的他們,本來就不是一家人。
隨著兩個哥哥先後離家,三個異父異母的孩子努力以「真正家人的心永遠在一起」的精神麻藥,縫合岌岌可危的關係破口,竭力不讓時間與距離成為彼此的鴻溝。然而當曾經的親密無間變得無話可說,終是重新應證:分離才是人生的真貌。
這世上萍水相逢的人這麼多,又有多少人在短暫交會後就這麼散了?愛會經時間稀釋,思念會隨距離消失。當家的親密獨剩例行問候和年少懷想,九年後,凌霄和子秋踏歸故土,不厭其煩地追著尖尖以身試驗:陪伴能不能為彼此修復時間的空缺?
聚散離合,對在磕碰中不斷學習成長的他們而言,家人從來不是被血緣捆綁的必然,也不是一廂情願的神話,而是在疼痛過後相擁,煉就的愈挫彌堅的信仰。
人物新寫:三小無猜的義無反顧
本劇的靈魂人物,是那總撐著一張可愛圓臉、笑得沒心沒肺的李尖尖。這個女孩第一次抓住我的眼,是當她捧著一籃山核桃敲響凌霄家門,卻被無情拒絕,她不以為意地撿著滿地的核桃,還在繼續想著下回要送什麼才好。用李爸的話說,這孩子有種「莫名其妙的樂觀」。她會像個小大人一樣安慰凌霄「你小妹妹和我媽媽一樣,去海上做仙女了」,並告訴他:「你也可以一個人偷偷想你妹妹,不讓你爸爸媽媽知道。」
這般正向迷人的女角何其少。李尖尖的樂觀不是「傻白甜」式的痴傻,而是保有童心的善良。張口就是讓人捧腹大笑的段子,從不特意討巧,卻在不知不覺走入人心。即便機敏早慧,她也從未沾上鄉愿的大人氣,會賭氣地稱呼子秋媽媽「妲己」,義憤地坦明她討厭凌霄家「三代女性」,叫人又好氣又好笑。在複雜混濁的世界,依然保有一份真性情。
當然,她也會失落低潮,但就像開了一間加油站,即使不時迷茫,總不忘為家人騰出肩膀打氣,甚至當事業墜入谷底,還心繫跟監爸爸的戀曲。這女孩從小到大的豁達讓人艷羨,觀眾不自覺會對她肅然起敬。劇末,看著故人們不遺餘力地為她堅定平反,你也會由衷動容:善良永遠不寂寞。
如果說尖尖是以童年治癒一生,兩個哥哥便是以一生治癒童年。到了中段,本劇雖不可避免地走到「兩個哥哥都愛我」的甜寵——為了愛吃甜食的尖尖,凌霄成了牙醫,子秋成了甜品師。但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偶像劇套路並未過溢。
凌霄和子秋這兩個人物,在劇中的性格建立相當鮮明。面對飯桌上尖尖的任性脾氣,壓抑寡言的凌霄會轉頭就走,幾日疏離;識人眼色的子秋則會選擇留下,持續付出。相比在兒時為躲避父母爭吵、總會一個人坐在樓梯間看漫畫的凌霄,子秋的過份懂事在一開始並不惹人注意。直到李爸杯酒下肚,含淚憶起這個孩子剛到李家時的點滴——街坊的婆婆媽媽誰都能嚇唬子秋兩句,要他禮貌孝順,否則「爸爸」就把他送走。所以他總是忍著不敢吃肉、總是賣力幫忙幹活。
從那時起,這個孩子背著菜籃行在泥濘山間、在夜裡蹲坐浴室乖巧洗衣、一次次執著地把被尖尖扔走的行李箱拖回來的身影,總讓我眼淚潰堤。因為害怕再被拋棄,所以努力表現;因為想回報家人,所以倔強賺錢。自此,子秋與尖尖並駕齊驅,成了我在劇中最鍾愛的角色之一。
細細回想,看劇時的我們就像尖尖的好閨蜜齊明月,羨慕地旁觀這組奇異鐵三角一起坐公車、一起吃冰淇淋、一起看流星。某種程度上,這三個孩子映射的是這一代中國獨生子女渴盼與兄弟姊妹一起長大的孤寂剪影。但拋去這層特殊背景,相信曾在青春期汲汲尋覓同儕認同與歸屬感的人,都能對這段更勝血緣的親密羈絆,投以強烈共鳴。
《以家人之名》或許不是全程高分的劇集,但故事如此讓人著迷,除了對無血緣家庭刻畫入微,對家與成長的感性書寫,最撼動我的,其實是這三個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願意為了彼此奮力奔走的、那份義無反顧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