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與他們的產地|我自己都不想看的東西,幹嘛丟給讀者啊——李姿穎 ╳ 劉玟苓 ╳ 吳君薇
編輯系列講座【請回答 #1990s|編輯與他們的產地】來到第二場。由 BIOS monthly 副總編輯李姿穎 Abby,邀請自由工作者劉玟苓、見域工作室《貢丸湯》主編吳君薇一同對談,九〇後編輯如何帶著一個時代的養分做內容企劃,紙本與文字不斷被挑戰的時代,三位編輯從自己的企劃經驗,重新思考編輯的工作意義與可能。
人人都能當編輯的世代,如何丟掉垃圾?
迎向越來越開放的網路年代,三位編輯都同意,編輯與讀者的界線漸漸被打開。什麼都可以玩、什麼都可以變成內容,被讀者點擊。劉玟苓曾經主編《台味誌》、《掛號》等刊物,製作內容時,她首先思考:我為什麼要讀這個東西?
「身為編輯,我就是想要做自己。我只想做出自己跟身邊朋友想看的內容。如果連我都沒興趣,那應該就是市場不想看到的東西。」
她將做內容的動機分成兩個層次:療癒性的,做自己喜歡的內容;以及系統性的,幫助建立一套體系、找到生命的位置與方向。當時製作三冊《台味誌》,做自己有興趣的內容,同時也定位自己「台灣人」的身份認同。過程中她發現:「當妳做自己真心喜歡、認同的內容,讀者的反應是非常熱烈的。」劉玟苓引用鄭麗君「部部都是文化部」,認為同樣地,人人都能成為編輯。只要有想講的故事,願意自己去消化、整理,都能在任何平台做出自己的內容。
吳君薇贊同人人都能當編輯的觀點,作為新竹地方誌《貢丸湯》主編,她認為不論紙本季刊的未來如何,「編輯」的概念永遠重要。《貢丸湯》從早期編輯地方資訊,到近期透過一本地方誌,帶動城市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一期談傳統市場,從年輕人的角度提出走進傳統市場的方式:「我們會思考的是,誰要讀這本雜誌?在這個時代,生產自己的刊物是容易的,但也因此需要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她發現最近許多地方記者人力短缺、沒有資源做採訪,因此仰賴政府供稿,形成不健康的內容生態。「當這些傳統媒體的聲音都同一張嘴、同一種理念,我們可以做出什麼區別?」
近幾年《貢丸湯》透過自己的內容,形成一個價值社群,辨識出讀者的樣子:「你在新竹某一些小店、咖啡廳看到《貢丸湯》,知道他們願意在自己的空間裡陳列我們的雜誌,就知道他們一定很有意思,不太會雷。」形塑出社群之後,她也開始思考,怎麼讓刊物不再只屬於編輯團隊,也屬於讀者?他們打開編輯檯權限,在 Instagram 讓讀者決定下一期雜誌的主題:「我們選擇障礙請大家投票。」或者邀請讀者擔任模特兒:「我們太窮了沒有妝髮。」怎麼擺 pose、讓重要的物件入鏡⋯⋯,編輯跟讀者討論,做出屬於雙方的雜誌,也讓讀者更願意分享給身邊的人。
李姿穎在開頭引前陣子網路盛傳的金與正仇南韓發言「垃圾就要丟到垃圾桶裡」,思考青年編輯的責任,活在網路豢養的一代:「我比較悲觀的是,會思考我們活在後真相時代,社群上充滿很多仇恨、煽動性的內容,過濾氣泡不斷推播相同的內容。當我在做企劃會思考,怎麼樣丟掉垃圾?我們觀察市場上稀缺的內容,和讀者間建立信任的方式是創造深度可停留的空間、給出新穎的觀點,不再製造出重複的、過剩的內容。」
她思考讀者與編輯的關係,從渠道談內容的製作,相信好內容是點對點的打擊互串,社群上與讀者互動的內容、以及 UIUX 的使用者體驗,企劃是讓內容本身變得更友善、讓讀者容易接近且能夠對話。去年 BIOS monthly 以紀錄片導演傅榆為封面人物,除了聽導演本人的聲音,也邀請陸生、港生在看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後,對導演提出問題。另外 BIOS 餐桌以獨立音樂、恐怖片為題,串連創作者對談、表演,製作相關主題的食物。種種題目都邀請讀者一同對時代拋出問題。李姿穎說,「做編輯其實很像小玉的爸爸,不斷跟蹤她、記錄她發生了什麼事。很多企劃的線頭,沒有偉大的初衷,只是覺得很有趣,想去追蹤這個時代,拍下時代的肖像。」
時代的肖像,子彈背後的歷史
同樣作為九〇年代出生、長大的編輯,共同的生活經驗也成為編輯企劃的靈感來源。談到九〇年代的集體記憶,劉玟苓列出三個關鍵字:太陽花,早餐阿姨,子彈——2014 年的太陽花學運,是許多年輕人自我認同的起點,開始回頭思考自己是誰,辦起地方誌、地方創生;早餐店阿姨看似微不足道,但每個台灣人心中都記得一個喊著帥哥美女、會熟記菜單的早餐店阿姨,這也讓劉玟苓從日常反思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子彈來自前陣子館長陳之漢中槍,引發政治人物探訪的話題。她回想起陳水扁的三一九槍擊事件時,人民的震驚與憤怒,從不同時代的槍擊事件意義,看出人民共享的集體歷史。
文化歷史的關懷,成為劉玟苓編輯刊物的核心主題。得到金鼎獎的《掛號2》談到蔣渭水。不同於歷史課裡扁平的敘述,她在消化史料的時候,看到高校時代滿腔熱血、渴望改革的蔣渭水,感覺歷史人物與自己的距離變得更近。透過爬梳歷史,她試圖從過去找到現今社會的答案。
吳君薇則談到近幾年台灣的復古熱潮。見域工作室除了實體刊物,也舉辦導覽、小旅行、手作等活動。最新一期《貢丸湯》做了「紙箱風景」專題,介紹傳統市場的招牌,也舉辦實體講座、說明招牌字體如何繪製,並在講座後續做了絹印活動,做了一些絹版給讀者。除了還原紙箱上的圖案,也試圖以有趣的文案貼近讀者的狀態,於是辣椒圖案旁的文字寫的是「嗆辣寶貝」,冷鋒乾燥的阿根廷由於變成「台六十一線冷風乾燥」,透過種種巧思與活動回應當代。
李姿穎談九〇年代也是病識感啟蒙的年代。思覺失調症的正名、當代台灣有兩百萬人口符合憂鬱症症狀,社會對疾病有更深刻的思索與認知,許多「病的運動」跟隨展開。BIOS monthly 曾經做過「病氣少年少女」企劃,訪問設計師李君慈、寫作者蕭鈞毅、音樂人 Leo 王。「當時很想訪問 Leo 王,思考要以什麼形式包裝這個專訪,看到以前他在別的媒體談過小時候生病,就請他來談自己的病況。」由於負責閱讀線內容,Abby 當時設計一份處方藥袋,請每位受訪者推薦一本書、送給跟他同病相憐的讀者,不同於單純的贈書活動,以更有趣的形式推廣閱讀。
談到九〇世代特質,經常有懶、廢、佛系標籤,BIOS monthly 封面故事「今日休刊中」跟「反正我很閒」,一則談懶,一則談廢,都引發讀者的認同與迴響。李姿穎思考這些企劃被買單的原因:「很多人說我們是厭世代,除了青年貧窮以外,『廢』的語境已經改變,當然我們對世界有憎恨、沒錢買房背貸款⋯⋯但這個結果反映的也是的更多人對人生價值有不同選擇。」當我們說自己廢,難保沒有一種自傲——我們即使活得不標準、也有能力去幸福。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幾乎失去 role model,每個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都能夠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的有興趣的內容。選擇快速瀏覽的反面,也能在網路上找到有深度的資源不斷往下探勘,更了解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觀點;並且活在一個人人有機會做意見領袖的年代,更渴望表達、也擅於檢驗,因此少了單一向度的偶像崇拜。
編輯一份價值觀,找到我在宇宙間的位置
作為年輕一代的編輯,有沒有大家共同探討的議題、享有的特質?吳君薇觀察到,這是一個善於合作的世代。「原本分開的大家,常常可以發生短期的 bonding,讓我們做更多事情。」去年為響應香港反送中運動,台北、台中多地都有連儂牆活動,見域工作室的編輯團隊運用美術、處理資訊的能力,促成了新竹連儂牆的發生。或者《貢丸湯》有一期討論新竹交通,舉辦舊城區的騎樓競走大賽,邀請市民關注不易行走的騎樓問題。「我們好像慢慢從編輯團隊變成地方團體。我們有能力可以串連地方的資源,應該好好把握這樣的特質,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談九零年代的編輯特質,劉玟苓回歸到做編輯的原因。她總結出三點:定義認同感、理解跟對話、找到可以信奉的價值觀。
「當我們說要愛台灣,我們愛的到底是什麼?」建立認同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對故鄉生活的認識不深,是透過《台味誌》回到土地、了解土地上的人,讓她認同的對象變得清晰。
前陣子劉玟苓做了《信義汁》地方誌的案子,記念台北市信義區成區三十週年。「一開始我真的很困惑,信義區也要談地方?可能因為我不是台北人、也沒滿三十歲,覺得信義區就像台北的華爾街,一直那麼繁榮。」
沒想到跟團隊開會討論、聽到那些都市計劃之前的歷史,讓她感動得哭了。高樓林立的信義區,原來曾經是城市邊陲,收納了所有不被城市包容的事物:精神病院、墳墓、經濟條件差的人。當時爬梳這些歷史,劉玟苓思考怎麼處理這些城市的幽暗?「六張犁有白色恐怖歷史、有眷村的拆遷保留,有一些我們可能不想看到、不想去認同的過往,但我們有沒有辦法試著去接受?」透過編輯一份刊物,她追求現代與歷史的對話,以更溫柔方式理解那些曾經困難的議題。她找尋著自己可以信奉的價值觀。「前面講了很多漂亮話,但其實做編輯真的很辛苦。我家裡有兩隻貓要養、還要一直被媽媽問我在做什麼⋯⋯,朋友曾經問我會不會繼續做編輯?其實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我也希望大環境對編輯可以友善一點,但回到剛剛提到的初衷,我還是希望能做自己。我想知道,我為什麼出現在這個宇宙?我要把自己放在哪裡?如果哪一天我找到了答案,可能我就不會繼續做編輯,但在我找到之前,我會繼續做下去。」
李姿穎談到這一輩的價值觀也反映在感興趣的企劃,以兩個特質說明 BIOS monthly 編輯團隊的現狀:政治意識的覺醒,以及好品味的逆襲。去年製作「高雄愛情宇宙」專題,走進地方,探討高雄的政治與愛情生活真實的模樣;封面故事為陳雪與早餐人拍攝婚紗,對話當時同婚專法通過。這些企劃引起迴響,反映一代讀者的政治參與和自覺。去年李姿穎負責統籌的《野 yeah》中商品月曆「yeah 曆引爆」團隊運用顏文字元素,種種看似不精緻的內容甚至有點崩壞意味,甚至網路上爬梳迷因文化,打破人們習於「藝文品牌」制衡出的「品味標準」,試圖靠近讀者的、常民的生活狀態。
透過企劃,編輯也在回應自己對於時代的焦慮與疑惑。編輯們閱讀這個時代,從每個好奇的起心動念提出問題,讓內容突破過濾氣泡。「每次做完一個企劃,都有一種法喜充滿的感覺,有點像撮合最適切的人事,會不自覺露出姨母笑。」李姿穎總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編輯每做出一份企劃,都希望題目能長成獨立的個體,憑著自己的生命,走得更久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