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予晞《遊目》:我渴望再度遊牧,再度拍到未想過的畫面
編按:林予晞的照片九成是黑白攝影,黑白像挽留更深刻的光影,而無論色彩,那些虛晃的影子、失焦的景物、是她作為一個人觀看與站立的姿勢。她愛街拍,喜歡那些不是被設定好的畫面,以及在輯「microcosm」顯微景觀,物的紋理也是一宇宙,由此可見她從巨觀到微觀、從視野到心靈的修行。從《時差意識》到《遊目》,林予晞用文字表達的話更少了,她的語言也漸漸更建立在攝影本身的顆粒、線條、對比,在一幀無聲的照片裡,一切正在發生。本文選自《遊目》中〈那些無處可去的能量〉。
花了一整個下午翻閱八年前在尼泊爾拍的照片,回顧一些當時跟著直覺而按下的快門,許多構圖在旅途中匆匆忙忙的,總是不夠縝密,但 who cares?最美的是照片的靈魂,許多不夠精準的照片,在資訊快速膨脹的數位年代,經常隨手就刪了,十年後竟然還找得到這些糊糊的畫面,真是難得,應是歸功於這些照片是用底片拍的,不像數位照片那麼容易不加思索地就刪掉吧。
那時的自己還在航空業服務,在傳說中薪水不錯的職業裡卻沒存到什麼錢,因為一有多的時間跟盤纏就要背包旅行,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也扎扎實實地繳了許多學費給這永遠閱讀不完的世界。
而這個世界在疫情爆發後停擺了下來,朋友說這真是可以直接跳過的一年,什麼都不能做,很難受。我起初還不動如山,居家防疫做得十分徹底,除了工作以外,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感覺上沒什麼不適應之處,但我想這只是因為防疫的日子跟我平時繭居的狀態並無太大差別。
現在眼看 2020 年過了一半,原本得意的我竟然出現禁斷症狀,開始翻閱以往在國外的照片,懷念起在語言不通的地方摸索環境、找尋線索的狀態。在一個熟悉老練的地方待久了,固定不變的狀態幾乎快要變成禁錮。我渴望暫時離開這因為過於親近而不再想念的家鄉,渴望再度成為逐水草而居的遊牧者之聲,不斷地在腦海心底迴盪。
日日坐立難安的我甚至出動價格不菲的傳奇相機在家附近步行找尋畫面,但卻什麼也沒拍到,大概是因為這些都不是心底想要的畫面吧。拍照像釣魚,像修行,也不是每次背著厲害的配備出門,就能帶著滿意的成果回家。一陣子以來什麼也沒拍到,只能認了,面對這個目前什麼也拍不到的自己,只能保持耐心、抱著平常心繼續拍下去,然後等待從未想過的畫面出現。
在極為熟稔的環境裡,驚喜總是很難出現;以往真是太倚賴異鄉的景色,久沒出國,現在竟然覺得自己什麼也拍不了。世界不知何時才能恢復到讓人們拜訪彼此的狀態,那股想要探索、創作的能量在體內默默累積,無處可去。眼看從今年開始,家裡與攝影、燈光、暗房有關的大型器材愈來愈多,跟往年相比,這些配備的增生幾乎是用一種急速膨脹的姿態在發展,我深深地感覺到,那些創造的渴望,巨大到需要一個地方成長。
在世界還不曉得要往哪裡去之前,幫自己找個尚未探索過的領域疏散一些無處可去的能量,應該會比悶在體內健康一點吧。
*照片為2012年在尼泊爾背包旅行時以底片拍攝的照片。對千里迢迢而來的訪客而言,這樣日常的當地生活畫面是最值得回味的片刻之一。
(文字收錄於林予晞《遊目》(有鹿文化出版,首刊於《聯合報》繽紛版)
《遊目》
作者|林予晞
出版者|有鹿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