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影像與破山水──2022 年南方影展中的女性影像美學觀察
德國藝術家希朵史戴爾(Hito Steyerl)曾於 2009 年發表文章提出弱影像(Poor Image)之概念,相對於符合產業標準規格的高畫質影像(High Resolution Image),弱影像畫素低、顆粒粗大,也因為轉檔、翻攝、複製等原因,影像逐漸模糊甚至難以辨識,彷彿視覺階層裡的游移份子,由原始檔案衍生、轉生、甦生而來的附屬碎屑,在無邊無際的資訊海洋中,沖刷出現在數位沙灘上。然而,弱影像的傳播性、流通性與顛覆潛質,也使得它們充滿可能性;數位時代,上億影像通連網路即唾手可得,弱影像逐漸翻轉了和正典「高畫質」的從屬關係,成為一種不斷匯流、離散和質變的影像產製「發生中」的過程。
本文呼應南方影展今年的主題「末世新生」,原先希望討論在女性創作作品的觀察上,卻發現今年入圍南方獎的女性作品,對於影像都有獨到的詮釋和處理方式,因此集中討論文中五部電影作品,筆者無意斷然從中理出什麼傾向或結論,僅可檢視一個屬於當下的切片,邀請觀眾一同觀賞並思考其中「弱」而「破」卻充滿可能性的影像美學。
由中國導演鄭陸心源執導的全新紀錄片作品《錯落斑駁的》(Jet Lag),影像質地和風格如其片名,片中滿佈手機影像、破裂手機螢幕的影像、手持 DV 影片、家庭錄影帶影像、新聞畫面影像,谷哥地圖影像等,大量「弱」而業餘的、隨機的、生活片段日記式的私影像,如同自疫情爆發以來生產的各種生命碎屑,個人的故事在錯落的影像中不斷映射,自我向內探勘,也往家族淵源之地——緬甸回溯;最終鄭陸向外望去,對於緬甸動亂的關切和支持,看似影片突兀的轉向,其實或許是在不可言說的時局下,僅能向「外」表態的權宜之計。而英文片名「Jet Lag」也回應了,疫年時代個人在內部自我旅程和外部喧囂龐雜敘事中,迷亂暈眩的時差之感。
相較前作《她房間裡的雲》(The Cloud in Her Room),鄭陸心源移除虛構敘事框架,坦然放進更多自我。我們看見一個持攝影機的女性,我們看見被攝影機拍攝的友人、女朋友、女性家人,我們彷彿看見一個持攝影機早期的河瀨直美,只不過,當鄭陸導演將攝影機瞄準自己的父親時,侷促不安的父親選擇離場了。當我們在說女性凝視,說的或許不是如何反向物化男性,反而是某種以女性作為主體出發的影像,某種女性觀點,而那會是什麼?
劇情長片《紐約真人類》(Actual People)來自華裔混血背景年僅二十七歲的紐約導演基特佐哈 (Kit Zauhar),電影段落之間,並置許多 Instagram 限時動態手機尺寸的非專業影像、隨手拍攝而成的數位弱影像,展示著導演友人各自擁有的世界,多個長形影像並列,時空即有了共時性。本片令人想起《紐約哈哈哈》(Frances Ha)之流的魯蛇系電影,導演重演自身成長經歷,撞牆有時、暈船有時、困頓有時,全片儘管仍有可視鑿痕,然而某種受到社群媒體影像影響的「新人類」敘事手法,或許已經逐漸成型。
曾以《局部失明》(Localized Blindness)榮獲南方獎最佳實驗片的香港藝術家忻慧姸全新短片《日 ”””’;”””’ 記》(Tugging Diary),由香港抗爭運動的現場影像組成,前段多以靜態攝影佐以藝術家口述旁白組成,隨著影片推進,有更多來自現場的聲響和動態素材,忻慧姸遂應用擅長的數位特效,將影像特殊處理——膠卷影格跳躍、影像增生、加入雜訊、疊合,重複的重複傾斜的傾斜,忻慧姸思忖「有多少人也正在一個人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影像弱化游移的過程,公車、建築物、觀者的視點被架空在數位向量背景中游移,彷彿呈現個人在抗爭場景中不斷的認同矛盾和衝突,帶領觀眾進入一種數位冥想狀態。
《神以外靈以內-行書帖》(Neither Buddha Nor God – Running Script)由曾以《飛的修羅場》(A Study of Fly)榮獲南方獎最佳實驗片的創作者劉行欣製作,本次作品使用多種影像素材疊合而成——醫學掃描器官影像、監視影像、實拍影像等,嘗試以無攝影機(Cameraless)的創作手法。
劉行欣創作脈絡中不斷關注的東西方生命哲思,也在新片有了精彩呈現。本片因劉行欣父親生病而向「內」監控的醫學掃描影像,器官形體不斷在影片盤旋自轉,佐以地景遊走飄蕩的公路影像,關照內(Micro)外(Macro),影像行進彷彿書寫行書,彷彿書寫生命,不斷開頁鋪展,而回應器官的病變和衰敗,也讓這一影像手帖逐漸走成一幅「破山水」。
相對於錯落、斑駁、破裂、幽冥的弱影像,同樣曾入圍過南方影展實驗類的張若涵的短片《1/5400・單格舞曲》(Flight and Frame),則是一種頑強抵抗衰敗,拒絕遺忘的過程。台灣,一座沒有膠卷沖印底片工業體系的島嶼,曾經在日本研修實驗電影的張若涵,挑戰在此自主生產影像,她將自己各個時段拍攝的底片材料剪剪貼貼,挑戰以單格電影重現自己的影像現實。儘管在這座不重視老屋、歷史和手作電影的亞洲島嶼上,張若涵的影像是膠卷物質的,是化學沖洗的,是得以塑型、承載記憶形體的。
南方影展走過二十個年頭,去年滿二十歲之際,以《赤崁當代記—南方影像中的地誌學》系列講座與放映,試圖召喚並呼應西川滿文學作品《赤崁記》中的「南向」視角,邀請觀眾重新思考並想像一種屬於南方在地的影像美學,同時巧妙呼應近年在當代藝術圈發生的「南方熱」。與《赤崁記》同樣具有南方史地研究價值的小說《女誡扇綺譚》,係佐藤春夫 1920 年在台灣遊歷後,以台南沿海景觀為靈感所撰寫,故事中也探究某種衰敗的破美學。呼應今年主題「末世新生」,筆者僅以《女誡扇綺譚》中的一句話為本文作結:
「在一個東西即將敗廢的背後,應該有一個更具活力、生氣蓬勃的東西應用著它的廢朽因運而生。」
南方影展 South Taiwan Film Festival
時間|2022.11.04-11.13
地點|台南新光影城 9 樓
自 10.01 開始售票,請點此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