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溫暖的台灣在地力量──河邊生活
關於火種──點燃傳統產業鏈互聯的契機
你有沒有曾經被夢想給灼燒的感覺呢?是否曾經在夜裡感受到某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在侵擾著你的睡夢、鼓動著某種不願錯過的情緒推動著你輾轉反側?許多偉大的夢想都是在這樣一個個難以入眠的夜晚中被思緒與情感給點燃的,而這些被人們點燃的事物──在最初只能稱做「理想」──或許會一炮而紅、或許會曇花一現、或許會慢火細熬,又或許必須要被幾次冷水澆燼後才能真正綻放光芒。
在呵護火種並期待茁壯的過程中,如何替自己的夢想添薪柴、如何替自己逐漸積累的亮度熱度讓他人也能夠感受是每一個創業者最能夠感受的煩惱了,然而「河邊生活」這一家獨樹一格的工藝品咖啡館用他們溫暖厚實的力量,一步一腳印、穩健而誠懇地推廣著這一切,有別於積極尋找曝光機會或是請名人代言,他們卻樸實無華地用著坪數不大的店面試圖燃起一種「契機」。
店老闆陳先生在過去結識了許多台灣在地的工藝家朋友,對於這些朋友們各自的純熟工藝技術與文化厚度莫不感到驚嘆,然而他們卻沒有一個真正可以銷售的平台,也沒有一個高質感的展示空間,幾經思索後「河邊生活」的構想便浮出檯面了,陳老闆決定開一家有質感的店面來展售這些高水平技藝的產品,透過一種「工藝展」的模式來將這些值得並且需要被介紹給大眾的產業呈現於消費者的面前。
這種「展售」的目的是期待將台灣各個角落的工藝產業鏈慢慢地串連起來, 逐漸產生一股穩健而厚實的高技藝基礎作為後盾,再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互聯、激發彼此的創意,提高傳統工藝產業的可能性,這些看似遙不可及且耗時甚鉅的工程已經在溫羅汀中孵育了好一陣子,如今遷至潮州街的新址並且有著較以往更多元而成熟的產品。
關於店面──一個展示夢想、分享故事的所在
坐落於潮州街的小店面雖然面積不大,卻有著令人難以錯過的門面──原木製作的招牌搭配著下方仿古傳統式的大門──這一切都來自於老闆的巧思,為了要讓人能夠迅速融入整間店面創新卻又不失古樸的氛圍,在宜蘭的舊料廠中來回尋找著適合妝點門面的建材,而這塊被遺棄於路旁的厚實木門成了最佳的選擇,將這厚木門搬回台北後還請了工匠朋友們透過工藝技法將木們的青春給尋了回來,一如這個產業所需要的。
入口的兩側陳列著工藝展的產品讓人不自覺地駐足把玩,定睛一看,偌大的店面中充滿了來自台灣各地工坊的創意產品,無論是「守靜堂」的藝術家吳仲宗先生一系列佛心觀音的作品到三和瓦窯的各式磚瓦製品、從紙纖手作品到野桐工坊的傳統泰雅手織品、從崙背燒的精緻陶杯到木趣設計的台灣十二生肖木製公仔,一切都醞釀出一種多元卻不凌亂的美感,而每一個產品的背後都有著一段關於追逐台灣工藝產業技藝巔峰的故事,在觀賞作品的每一個時刻都讓人彷彿浸淫在一份難以言喻的熱情與執著之中,那些工藝家透過雙手細細雕琢著每一個刻面、為了琢磨一個全新角度而絞盡腦汁的模樣歷歷如繪。
這些工藝家們多半來自於傳統產業、在地社區、部落;除了肩負文化傳承的文化保存者之外,也有充滿熱情的年輕設計師。Mooq的簡單設計將台灣各色的原木透過實用的模式和大眾分享,以一種高質感文創品的姿態將逐漸衰退的林業換了一個角度與大家見面;野桐工坊則是由文史調查開始,花費十多年去世界各地尋訪失傳的泰雅文化,透過到日本、加拿大的博物館得到了蛛絲馬跡後再回頭來續做田野調查,在整個尋根的過程中即便無法完全將過去的傳統文化透過轉介給消費者的模式得以留存,但他們選擇透過重點的轉換讓人們記得文化、看見文化,他們高品質的手織品為部落織品文化保留了一線生機,每一個作品獨一無二的配色與剪裁都是部落文創者對於自我生命的一種實踐。
崙背燒的作品則是集結了一群雲林崙背地區的陶藝工作者,他們彼此除了經營工作坊之外也在當地建立了學堂,與特教學校合作,提供特殊教育的青少年一個學習與工作的機會,並且傳授給他們這項傳統的絕活兒。由特教生所製作的牛奶杯,每一個都看的見獨特的細紋與弧度,有的精緻平滑一如高貴的花器,有的粗糙而帶有不同色澤的花紋則是居家使用上最耀眼的杯具,每一個系列的作品有著共通的特色卻又各自獨立,陳列在架上彷彿是夜空那樣閃耀無垠卻又各有其動人之處;以類似的情感在運作的工坊還有魯凱族的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創辦人是魯凱族的設計師彭春林,他帶著村落的婦女一同研發手繡紋,以獨一無二的配色融入魯凱族傳統服飾的特色,以「心」去存續部落文化的精神落實在每一個產品之中。
在所有的產品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是「新台灣十二生肖」,負責設計的木趣工坊結合了台中的木工代工產業,將各自最專精的技術運用在每一個生肖產品之中,讓台灣的木製玩具產業有了新的希望。以最受歡迎的石虎來說,一隻小小的木製石虎必須透過七個專業廠商來完成,這樣細緻的分工過程正是一種台灣獨特的中小企業產業鏈的結合,畢竟設計的初期往往會對於產品有非常美好的想像,但由於對於材料的理解有限、對於技術所能觸及的水平理解有限,因此各家廠商每年都會共同研議、改善過去產品並推陳出新。而每一年僅有一款推出的原因起初遭受了許多懷疑的眼光──對於市場想要蒐集一系列產品的偏好同時對照於預計長達十二年生產期,而陳老闆與朋友們堅持這樣的理念旨在於培養產業默契同時養成設計師的實力。
舉例而言,這一系列產品的動物關節乃是透過磁鐵來結合,透過年復一年的努力,設計師終於研發出隱形的磁鐵概念(因為台灣氣候的關係會讓磁鐵氧化、脫落,因而發明了磁鐵的隱形),並從嵌入到改造,申請了世界唯一的專利。陳老闆指出,當初透過德國的工藝村以傳統產業為基底的概念將村落文化推展到全世界大大的鼓舞了他,而有了這樣成功進步的鼓舞,也讓他更加堅定生產上事緩則圓、力求完美的方針。他以芬蘭舉世聞名的木頭猴子的設計為例,當初由金工設計師來復興逐漸衰退的木工產業,竟然可以做出一隻限量的猴子以接近七萬台幣的天價售出!然而細而察之,這隻芬蘭猴的工法實是遠遠落後於台灣的木工產業──如果台灣的產業鏈可以成功串連、如果台灣的消費者可以正視自己國家的驕傲──那麼這一切都將是更具意義的。仔細再看看石虎的後耳,製成膚色新裝的底漆可以做到漸層,連最容易被忽略的背面也都能夠分毫不差地上漆,花了漫長時間的研究讓原本只能夠製作按摩棒頭的木球的廠商可將其專業發揮在石虎的俏鼻子上頭,這一切細微處都是值得台灣工藝產業驕傲的偉大之處。
後記──呵護溫暖厚實的炭火
台灣過去有著許多外銷、代工、功能性的產業,如今透過一個小店面做為起點,將原本相當獨立的文化產業拉近,讓文化產業具有在地性,代工產業也可以生產出獨立品牌的作品,讓這些傳統產業轉化成現代人也可以使用的日常用品,磚頭、竹編的使用蛻變如何轉變為實用性較高而不被取代的產品;有別於蔚為風氣的「設計師品牌」概念,陳老闆與朋友們試圖創造一種「共同」的價值觀,讓所有參與的工藝者都能夠沒有品牌藩籬地出現在產品上,透過這樣類似於專業認證的模式讓消費者明白這背後點滴付出的心血除了創作之外,更有著一種不服輸、不放棄並且迎頭趕上的永續文化觀。
陳老闆坦承,這種串連的未來性尚屬模糊,一切都還在草創階段,有沒有能力走出獨樹一格的市場尚屬未知,然而在店面中坐上一個午後,聽這些飽滿而溫暖的故事、觸摸這些精采卻不刺眼的質感,已然能夠分享文化產業背後那種溫柔敦厚的力量,謝謝「河邊生活」燃起心底那種屬於在地、屬於自我文化認同、屬於彼此互惠的火花,一種用心去構築的店面不僅僅在展售台灣最精工細緻的產品,更是在展售一種彼此相互成就的寬厚精神。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潮州街 126 號
電話:(02)2356-3362
文字、攝影:葉展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