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彌生】小巧雛人形與千年傳承
約從二月底開始吧,京都的百貨公司、路邊傳統小店等,陸續擺出了「雛人形」(女兒節人偶)。身旁京都長輩們也有:「你們家今年擺嗎?」、「今年不擺呢,太忙了!」之類的對話。沒有日本小孩童年經驗的我,對這些景色和對話,聽是聽過,卻沒太在意,好似與自己無關。 說來糗得很,我甚至連「女兒節人偶」到底有哪些配件,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今年卻讓我著實過了個很京都味的女兒節──女兒節前幾天,一向照顧我們的京都長輩,打了電話來,問我們要不要到他們家觀賞雛人形。這對長輩夫婦,女主人是京都出身,就居住在下鴨神社森林正前方,是下鴨神社的「氏子」(在一地區內受同一神明守護的人們)。我曾經到他們家中作客,讓我留下了一生難忘的經驗。
日本人的待客之道(日文稱「おもてなし,omotenashi」),一向有名,其中最甚者,我想便是京都了。那是一種為客著想的最高境界,從進門的招呼、參觀節慶擺設、用餐、閒談至離開時的伴手禮等,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好似一切都照劇本的流程,順利進行。雖然這種待客之道,我在茶道課中也學過不少,但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感受到,反而更有種難以言喻的驚嘆。
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們也不敢大意,帶上精心挑選的伴手禮,就這麼來到了下鴨神社門前的長輩家中。
長輩先邀我們到二樓的和室。打開門,映在我們眼前的,是好大一座鋪著紅毯的七層階梯,上頭擺滿了精緻的小偶及道具。女主人對我們詳細述說娃娃們的身世,她柔軟的京都腔,宛如她對娃娃那份溫柔的情感。原來,雛人形便是女孩的嫁妝,代代相傳,因此這些人偶從她小時候就在了,傳下來也有上百年歷史。完整的一組,有十五個人偶,其中有些損壞的,她後來買了新的人偶來替換,卻發現,現代的人偶,表情不如從前來得柔美漂亮。
其中有兩個特殊的人偶,女主人和我們解釋許久。「這是拉著『狆』的女官喔!從前很多人養狆這種狗,你們知道嗎?現在已經見不到這種人偶了喔!」後來回家查詢過後,才知道女主人的意思。
原來這是非常特別的「狆引き官女」(拉著「狆」這種寵物犬的官女),這種人偶,現代幾乎已不擺放了,非常少見。明治至昭和初期,有些人家會將「狆引き官女」和雛人偶一同擺放。由於當時孩童死亡率還很高,因此人們擺放「狆」這種容易飼養的犬類,用來祈求孩童能夠平安成長。
七層台階的最上層,坐著的是天皇及皇后。京都的擺設也和其他地方不同,男娃在面對我們的右方、女娃在左,也就是男娃在女娃的左手邊。這是從中國傳來的「左上位」思想,認為左方較尊貴。但後來西洋思想傳入日本,天皇也照著西洋式的位置站在右方,結果照片一傳出去,全國人民都把雛人形的天皇及皇后位置對調了過來,只有京都人們仍保持原來的作法,不願改變。天皇及皇后的人偶,看得出歲月痕跡,皇后的冠也有損壞,女主人細心地將冠擺在皇后身旁,畢竟這是陪伴皇后、也是陪伴她長大的寶物。比起嶄新的人偶,有著歲月痕跡的雛人形,更包含著代代相傳的意義。
長輩夫婦的兒女早已成家離開,女主人仍然每年細心地把雛人形從盒中拿出來擺放好、又在三月三日晚上匆匆忙忙收回盒中。她說,「不讓雛人形出來,神社的人們會生氣的!」而且,「傳說過了三月三日若還不把雛人形收回去,女兒會嫁不出去喔!」聽起來像是玩笑話,但京都人們卻著實抱著這個信念,每年重複著繁雜的程序,也因此讓文化、工藝傳承了下來。
欣賞完精緻的雛人形,長輩邀我們到桌前,端出的是人偶形狀的和菓子──兩顆淺綠及粉紅的蛋形,用數層象徵衣服的薄皮包著,造形雖簡單,但一眼就可看出代表了天皇及皇后。還有個叫做「引千切」的菓子,說是京都代表女兒節的特殊菓子,底下是一片花瓣狀,上面堆著如雪花般的餡。主人端給我的是皇后菓子、及粉紅色的引千切,雖然我並非這家的女兒,但主人親切地幫我許了願,要我能夠平安健康。
離開時,主人遞給我們一個包裝精緻的盒子,是「塩芳軒」的干菓子。我修習茶道的地方,不知怎麼也常用這家的生菓子,每次總覺得特別好吃。女主人說:「塩芳軒的生菓子有名,因為用的豆子等級好,不過他們的干菓子更是精緻呢。」我們小心翼翼地接過這盒稍有份量的干菓子,心中滿是感恩,離開了長輩家。
回到家,一層層卸下這盒菓子的包裝,我一面贊歎了起來。原來這款菓子叫做「千代簞笥」,「千代」便是萬代永世之意,「簞笥」指的就是衣櫃。整組雛人形當中,除了可愛的小人偶以外,也有好多小巧精緻的衣櫃、梳妝台等小道具,想來主人是特意選擇了這款裝在萬代永世衣櫃當中的干菓子了。
千代簞笥有三層,分別擺了不同的菓子。但與其說這是一份干菓子,不如說這整件禮物,是一個美麗的工藝品。「小口」、「梅鶴」、「細石」這三種味道截然不同、小巧細膩的干菓子,顏色柔和,並排在盒中,展現出了美麗的風景。
「原來,這便是女兒節啊!」啜著茶,口中含著纖細的菓子,腦中浮現的,是今日在京都長輩家所見所聞的一切。京都,之所以保存了千年傳統,並非人們的刻意促成,而是因為祈望女兒順利成長、或是祈求平安健康的心願,千年以來始終不變。隨著四季循環,人們以這種心情來行祭祀或供奉,更不曾因科技的進步,而有人定勝天的妄想錯覺。抱著對自然的虔誠及畏懼之心,年復一年、勤奮不懈,才得以將這些千年祭典、儀式、工藝、文化,傳承至今。
筆者後記:京都專欄一年以來,書寫了京都的十二個月及菓子,感謝各位的閱讀及陪伴,編輯的用心。請讓我在此擱筆,期望下次能以不同的主題及面貌,呈現給各位。在此致上我最深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