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前,先忠於人性──鍾文音新譯《刺鳥》
日期28.05.2013
「唯有最深沉的創痛,才能換取最美好的事物」澳洲女作家柯林‧馬嘉露於 1977 年出版的小說《刺鳥》,以女主角瑪姬與神父洛夫的禁忌之戀為故事主軸,描繪女子對愛情的追求、宗教權勢與人性欲望的拉扯,更從中帶出三代女性的情感態度。
同樣是長期透過文字鑽探親情與愛欲的女作家鍾文音,在完成她的「島嶼三部曲」後,自小說家身分跨刀翻譯《刺鳥》,不僅僅是藉此航進他人的生命而作為創作之中繼,更因為作者筆下小說人物的生命刻度以及人格的多樣性,令鍾文音自中學讀過後便難以忘懷,而書中女性情感、與原生家庭的糾葛,更是鍾文音長期關心並以創作反覆探討的主題。
在新書發表會上,鍾文音提到每本小說都會有一段最令人驚心的片刻,而在《刺鳥》中,便是當少女瑪姬初潮來臨時,無措地向洛夫神父求援。小說中俊美的洛夫神父陷在權勢與慾望的拉扯中,始終意圖抗拒瑪姬由女孩成為女人的事實,以合理自己對瑪姬的男女之愛僅限於關心,但其實當他以神職人員身分向轉為女人的瑪姬,解釋下體流出的經血,此段劇烈的矛盾衝突,便早已反映了洛夫神父對瑪姬的關愛超越尋常神性之許可,越界至人性,而這件當由母女傳承的私密事件,更表現出瑪姬與母親菲奧娜的疏離糾結。鍾文音引用米蘭昆德拉的文學觀點檢視柯林‧馬嘉露創作中的真誠實意:「在服從道德之前,小說始終應當忠於人性。」畢竟知識雖有菁英的魅力,然而情感卻具感性的撫慰。
因為在充滿人性的角色碎片中,找到足以反映自身生命的折射,翻譯《刺鳥》對鍾文音來說並不只是一項文字轉介的工作,所以更在翻譯過程中逐步紀錄、累積下自己所思所感,用詩句搭配大量自己的攝影、繪畫等創作,集結成《我虧欠我所愛的人甚多》一書與經典呼應。鍾文音認為《刺鳥》並非僅是通俗的羅曼史,想藉由這次的翻譯與再創作,找回該書的文學地位:「因為『愛』的掙扎與苦惱,從來都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時也因為馬嘉露的細緻描寫,使得這本小說在通俗的故事之下,有著經典耐讀的深度。是一本能夠跨越通俗小說與純文學小說的最佳謀合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