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未來的能指──談陳敬元個展【命名未來】

等待未來的能指──談陳敬元個展【命名未來】

作者印卡
日期24.12.2015

如果說 318 事件使得陳敬元的繪畫狀態一度回到了「寫實」的基調,這寫實無論是對 318 參與成員的寫真,或是對立法機構的例外狀態從事現場描繪,那【命名未來】就是再次從寫實基調回到黃建宏在〈沒有眼神的慶典〉提過的再現無效這件事情上。黃建宏在這篇文章中曾提到:「陳敬元的二分不是為了凝聚再現事件,以及疊合繪畫事件和再現事件,而是以繪畫事件(構圖的離散與視覺張力的對比)宣稱著再現事件之集合的無效,用史詩來囊括陳腔濫調的訊息事件、表現通過『防護裝備』的無眼神之人所完成的『權力』典禮。」也因此在【命名未來】這個展覽裡頭,令人值得注意的也許就是從 318 過後,陳敬元的繪畫主題如何從宣稱再現事件之無效轉移到對不可能事件的招喚。在這裡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思考繪畫事件與再現事件的組合是否可以讓我們看到一種不同的陳敬元。

【命名未來】這個展覽中,由一組「UN」縮寫作為這個展覽中最重要的關鍵字──UN 是 United Nations 的縮寫,作為否定的字首。這一組縮寫也可以與同一時期在耿畫廊展覽 PLUS 的舊作相對照。從個體到國家,這個否定的意味帶來了一種對未來的遲疑,用陳敬元的展覽介紹來說就是:「……於是我們持續等待著尚未到來的命名,一個未曾來到的未來。」在這一點上與保羅‧克利的〈新天使〉不同,我們不可能重述班雅明所講的,歷史碎片與進步風暴顯然沒有任何的歷史救贖給予台灣目前國情任何註解。如魑魅魍魎一般台灣不確定主體性的幻象恐怕比歐洲當時的情勢更為複雜。

曾經班雅明引用蓋哈爾德.舒勒姆(Gerhard Scholem, ―Gruss vom Angelus)的詩:「我的雙翅已展翅待飛,/我卻徘徊不前。/假如我再不決定, 我的好運將一去不回」,有趣的是這段詩剛好可對比陳敬元為展覽所寫散文的片段。陳敬元這麼講到:「室內的牆上都是發皺的粉紅色壁紙,上面印浮著淺淺的大理花紋。也許是為了想遮蓋住這些斑剝的壁紙吧?他們在壁紙上又糊滿了月曆紙,但這些紙也不敵潮濕的天氣,一樣是皺巴巴的,飄著一股霉味,上面的日期也因為這些霉斑而變得難以辨識。月曆紙上面都是一些似曾相識的風景照片,像是雪山、森林湖畔、草原田野,一些我們一定都看過,但卻怎麼也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我靠在旁邊的衣櫥端詳了好一會,看著這些霉斑和皺紋漫佈的路徑,看著那些好像是 6 又好像是 8 的阿拉伯數字。大約 30 分鐘,聽著遠方的海聲漸緩,我就拍拍身上的鐵屑走了。」遲疑的姿態,與接著不得不離去的狀態,顯然遠比克利的〈新天使〉堅決。陳敬元在這個展覽中所表達的立場也比過去對政治事件指涉更為清晰,台灣與聯合國的關係被轉換成了一種視覺上的無效。

在陳敬元過去的錄像作品中〈Staggering Matter〉有一名身穿馬甲的懷孕女性角色,從馬甲的縫線開展出對於未來、新生事物的期待與遲疑。而在這個展覽中,在意象結構的配置、錄像作品中的海浪挾帶的母性,與〈Staggering Matter〉的意象重組卻又更為簡潔。在形式上例如錄像作品〈ITV305〉也與展場中〈ITV302〉白色的盤狀作品相呼應。這種結構上的變形,在展場中〈ITV302〉的海、〈ITV305〉橢圓畫面中的浪、與〈ITV302〉裝置中的藍紅攝影,也是一種海浪結構上的反覆。這些形式、意象元素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讓展覽的肌理可以啟動對觀眾主體的機制。

例如〈ITV205〉,投影著當初林飛帆紅極一時的綠色外衣與上面懸掛的神像,這是林飛帆相關長老教會的直接聯想,〈ITV310〉也有著類似的主題。就這一點而言,這次展覽與黃建宏過去所提到的「再現」已有些許不同,反而現實拉近,陳敬元這一次【命名未來】從個人對繪畫事件的無效轉向為思考「何以無效」上頭。而當我們進一步思考有效與無效的問題,也許可以更深入去想繪畫如何進行證偽(falsification)的可能,陳敬元這一次的展覽如何與現實對話。在這一次的展覽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結合皮革與畫布來擬仿壁紙的空間感。這裡的空間感並非是正常空間,而是透過文字背面的視角來產生一種圖像層次上的操作,形成對未來命題的距離,同時是宣稱現實無效的效果。在陳敬元這一系列油畫的創作,將觀畫者禁錮於一種困境──觀眾形成了繪畫作品中風景的內部,任意地被繪畫平面所描述的「外在」所命名、所叫喊。每一名觀眾就像是〈ITV303〉埋身行李箱前布幔一樣,而風景如〈ITV306〉由主體所產生的一座島狀能量的圖示。〈ITV307〉更直接以「Look Here!」完成了繪畫對觀看主體的所有設定。

在這個展覽中,除了展覽理念所呈現的散文之外,另一個直接以正常閱讀方向呈現的文本存在〈ITV305〉之中。觀眾可以在錄像中看到諸如 ”wait until it dry”、”but you can’t see from here”、”blind leading the blind”、”out of sight/out of mind”、”give the people what”、”She was more like a beauty queen from a movie scene”、 “I really enjoying forgetting” 這些古諺、流行歌詞在對海洋拍攝倒置的鏡頭下編織成一首詩。當這些由英語構成的句子被海浪給消滅或生成,這些破碎、模糊的語境與自然相對立,在展覽現場的社會語言條件之外,這個島嶼的命運不在世界的符號運作之中。在當代藝術已如廢墟時,台灣的感官結構卻得像是《黃色壁紙》被困在壁紙之中,成為廢墟的無,要完成的不是未來的救贖。等待著尚未到來的命名,一個未曾來到的未來,成為未來的唯名論者。

【命名未來】──陳敬元個展
展覽期間:2015/10/10-2015/11/07
展覽地點:伊通公園

【專欄簡介】
藝術作品不會主動地揭開它的深刻,本專欄將提供台灣當代戲劇、視覺藝術展演的介紹與論述。由「關係藝術」的理論,這勢必帶著藝術作品與文學之間的認知差距,但也希望藉由這些差距,討論作品的文化脈絡及其美學觀點,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自由時報》、《字花》、《衛生紙》、《創世紀》等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

#伊通公園 #陳敬元 #印卡 #林飛帆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印卡
圖片提供伊通公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