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印卡 反錄像世代的誕生?不再只打破第四面牆:《恥的子彈》 12.19.2017 寫詩是為了戰勝情緒,閱讀平田俊子 10.30.2017 在電影裡不押韻──談賈木許電影《派特森》 03.15.2017 銀鹽的時光之旅──評林佳文《道別場合 100 Goodbyes》 01.11.2017 面具與束縛衣之亂——評簡翊洪《我們不要傷心了》 11.21.2016 夏天的神話與世界系──評《你的名字》 11.03.2016 冷戰的技術──評許家維《回莫村》 10.10.2016 時間不輕易繞路,卻也從未善待過誰——專訪《日曜日式散步者》導演黃亞歷 10.07.2016 の完了之後呢?──評張紋瑄的《の日記》與《自傳大系》 10.03.2016 一場前衛的賭局與殘跡——評《日曜日式散步者》 09.21.2016 背面與內部——評黃冠鈞《與它之間》 08.10.2016 劇場作為文學翻譯機器──評窮劇場《七種靜默:懶惰》 07.22.2016 如果歐蘭朵在警總——評耳東劇團《服妖之鑑》 07.20.2016 水相合眾國——評楊景翔執導《Holy Crab!異鄉記》 07.06.2016 物的克里特島——評羅智信《地板項目》 06.28.2016 無意識空間的線索——評《日常假設》何采柔、李傑雙人展 06.08.2016 看不見的怪物與服從的人——評阿比查邦《華麗之墓》 05.05.2016 倖存者的寓言——評《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 04.29.2016 櫥窗與舞台的弔詭與諧和——評波赫士夏瑪茲《口腔運動》 04.22.2016 對抗記憶的回返與辯證──評《回憶:饑餓》 04.20.2016 2016 TIDF 台灣競賽入圍導演問與答(二):紀錄片工作者的各種挑戰 04.20.2016 我城之外的現代性邏輯——評《在城市消失之際,我們來談談現代性》 04.12.2016 櫥窗中的張愛玲──評 2016 台北國際書展【愛玲進行式】特展 03.04.2016 語際上的小丑──談《大尾鱸鰻2》的歧視爭議 02.19.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