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正在發生的攝影事件:石川竜一的攝影
作者汪正翔
日期22.03.2016
石川竜一,1984 年生於沖繩,在 2015 年以《OKINAWAN PORTRAITS 2010‑2012》奪下第 40 屆「木村伊兵衛攝影獎」。「沖繩肖像」具有一種怪異( awkwardness)的刺激感,我們從 Diane Arbus 那裡也可以看到,那並不只是捕捉古怪或是醜拙的樣貌,而是讓被攝的對象對於古怪或醜拙完全不以為意,甚至於不自知。然而兩者仍有差異,Diane Arbus 的對象即便身心沒有明顯缺陷,也通常在社會地位上處於邊緣地位。石川的對象卻很難這樣分類。觀看的人甚至對於是否要將 awkwardness 的感覺聯繫到這些對象之上感到有點尷尬。他們那樣很怪嗎?還是我帶有偏見呢?這種怪奇(獵奇)與自然之間的緊張感,是一開始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
另外一個差異是,Arbus 所傳達的情緒更加隱微,它可以是一個茫然的表情,或是一個索然無味的瞬間,以及它所引發的深層恐懼:人為何可以這樣自顧自地存在?石川的照片卻沒有如此迂迴與內向,他像是想都不想的把明顯怪異的人物姿態一瞬之間捕捉下來(如弘敬所說他並不追求表現人內在的特質)。我們也可以說照片傳達了自然,但是那個自然是建立在對顯而易見的怪異毫不避忌,而非捕捉完全不刻意的姿態。
「Camp」系列也表現了一種對於刻意的直白,與上田義彥拍攝的森林相較,後者彷彿讓山林在一片深籧之中展現自己的本質,但是石川的山林卻不太具有靈性,也並不凸顯「原來的樣子」。那些山嵐與霧氣雖具有詩意,但是那並不是像上田的自然成為了神,反之那就是一個被抓拍下來的美景,我們無時無刻都會感受到有一個人在拍攝。這可以從構圖來解釋,不管是一分為二、對角線的方式,還是讓細節塞滿畫面,在攝影當中都是一種強烈表現拍攝者甚至具有挑釁意味的拍法。它隱含的是追求一種從智識上的回歸,石川彷彿在說:山就要斜的,草地就要水平的,樹叢就要很雜亂。但是同時他又讓這些自然物象朦朧,我不確定那讓觀者更去除了原來的認識,亦或是增加了一層「抽象」的多餘想像。
這似乎才是石川最奇特的地方,他總是讓你覺得渾然天成的同時,又明目張膽地戳了你一下,提醒你他動的手腳。譬如照片的顏色也很粗暴,它沒有那種溫潤的漸層,以及一致的調性。反之他常常讓畫面中的藍色、紅色鮮艷到脫離了現場,但是同一時間你又覺得那很符合當地的情調。而這可能來自於我們對於異地的刻板印象,因為相信他們有著自己的顏色,所以對於顏色本身的處理反而會更加誇張,從非洲到沖繩,從西方到東方,攝影者總是試圖不讓顏色被馴化。
某種程度上,似乎可以將石川與那些粗糙充滿表現性的日本攝影家相比擬。但是我其實也不太確定,因為一方面他沒有強烈的探問內心,他的照片總是在感官的層次上一閃而過,以至於像是直覺、野性、本能這些比較內在東西甚至還不曾被喚醒。另一方面他的照片運用很多風格與類型,譬如古典的街拍,讓人與街景中的圖像產生有趣的關聯,又譬如藝術性的手法,讓人直挺挺地在鏡頭之前,從一個不明確的站姿之中,呈現隱微的情緒。另外有些時候,觀者彷彿看到艾格斯頓(William Eggleston)的影子又或是一些去古巴拍照的美國攝影師。石川像是刻意將這些風格「拼接」起來,這固然可以解釋為創作者初期都會有的特徵,但是石川的強項在於,那些風格之間又不相統屬卻自有一整體的美感。
你甚至不能確定那種刻意的不避諱是不是才是一種最自然的表現。譬如前述的怪異的氣息、直白的構圖,它們讓照片似乎具有一種粗暴的能量,然後在最快的時間衝進你的心裡,快到意識來不及啟動,觀者就得到了純粹的喜悅,而這是那種善於細膩色階與精準觀察的老手所無法達成的,因為他們總是延遲觀看的快感,並使之得到更細微的體驗。如果可以運用什麼思想上的比附,石川的照片有一點「即色」的意味,事物(藝術)的本質就是事物的樣子(包含主觀與不自然也是),這讓石川竜一看起來什麼都不想,但這正是他想最多的地方。
展覽期間:2016/3/18 – 3/27
展覽地點:haveAnice…GALLERY,台北市松山區富錦街455號
展覽地點:haveAnice…GALLERY,台北市松山區富錦街4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