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爵士理查.羅傑斯在台灣(二):海洋之都的活力與壯闊
理查.羅傑斯因龐畢度中心一舉成名,也成為高科技風格建築的代言人。龐畢度中心的煉油廠意象,展現二十世紀工業文明的時代精神,固然是相當「現代」的建築,不過在工業之後,私人不斷累積資本建立自己的企業王國,應該是更進一步的現代性表徵。十九世紀末作為商業辦公所需的現代高樓誕生,隨著建築技術不斷突破,辦公樓越來越高,終至成為象徵財富和地位的摩天大樓。
羅傑斯設計過各類建築,當然少不了辦公大樓,不過羅傑斯的摩天大樓不太摩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首推在倫敦的勞伊德大廈(Lloyd's Building)。這棟辦公大樓延續龐畢度中心的設計風格,讓管線、電梯、逃生樓梯外露於牆面之外,而且這次更甚者,連廁所都成為外推於牆面的空間。大樓的南面和北面樓層數不一,使得大樓的屋頂出現層次錯落的視覺差異。
不過勞伊德大廈與龐畢度中心最大的不同是捨棄五顏六色的塗料,羅傑斯讓整棟大樓外牆呈現金屬原色,光滑的金屬表面反射光線,讓這棟建築看起來更加冷艷,即使是三十年後的今天看來,它仍然洋溢高科技風的特殊建築。
勞伊德大廈雖然是企業大樓,但是落成之初卻如同龐畢度中心一樣,引起相當大的爭議,雖然倫敦不乏現代的摩天大樓,但卻沒有一棟像羅傑斯設計的勞伊德大廈如此赤裸的展現現代建築的特徵。除了特殊外觀,這棟大樓在空間機能的安排上如同龐畢度中心一般富於巧思,空間與空間之間更加通透,每一層似乎都可以連結到別的樓層,在視覺上延展了空間的尺幅,體現理查.羅傑斯重視使用效能、延續性、開放性的設計思維(註 1)。羅傑斯喜好透過天井增加自然採光,勞伊德大廈也不例外,他在建築中央開闢天井,讓每一層辦公室都可以感受到陽光,減少照明設備的使用。
勞伊德大廈在視覺上無疑是充滿衝擊性的,但是羅傑斯打造這座科技風大樓的同時,也保留了 1928 年勞氏企業舊總部的建築門面,那是一棟三、四層樓的古典主義建築,有圓拱玄關和山牆。兩相比較之下,更能襯托勞伊德大廈反映的現代性與建築意象上的突破。
將視野拉回台灣,英國最富國盛名的建築師,在臺灣已經有兩件作品。同樣作為企業總部使用的慶富造船總部大樓,外觀設計上就充滿濃濃的羅傑斯風,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他的經典之作龐畢度中心。慶富總部大樓選擇外露金屬梁柱,並且將電梯、逃生梯等集中於南北牆面,擴大辦公室的使用空間,加上整棟建築使用繽紛鮮艷的原色,以上都是典型的羅傑斯風格。
由於這棟建築是造船公司的總部,基地位置恰好又位於海港第一排,怎樣將海洋意象納入建築,自然也是建築師必要的考量。羅傑斯並未使用波浪線條等常用來表現海洋的元素,他企圖將整個海景都打造為建築物本身的一部分。這就形成整棟建築最特別之處,它有許多外推於牆面,由玻璃帷幕包富而成的四方體空間,不規則分布於各樓層。這些空間大多作為會議室使用,面向高雄港,身處在這些會議室,就像置身於高雄港的上方,可以用非常寬廣的角度來欣賞港口的風景。會議室和外面的空間,似乎是沒有阻隔的,這與波爾多法院的設計理念如出一轍。
慶富造船大樓的量體不大,不過當你搭船進入高雄港,行駛於航道之上,一定不會忽略兼具美感與設計理念這棟大樓。
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同樣是羅傑斯在公共建築方面的傑作,羅傑斯重視節能、開放性的設計風格,在中央公園站展露無遺。中央公園站位於高雄市中心,在商家密集的五福路旁,附近有新堀江商圈、大立百貨,是南高雄重要的商圈,也是年輕人購買流行服飾的重要區域。由於車站恰好在中央公園旁,建築師相對有較大的揮灑空間來做設計。因此中央公園站誕生了巨大的捷運出入口,形成了一個下凹的捷運廣場,出入三面斜坡建構出公園和車站的連續性,讓公園的空氣和綠意可以引入車站。乘客下車後由此出入口進入中央公園,公園和車站之間彷彿沒有任何阻隔。
這個巨大的捷運出入口還設計有流水坡道,電扶梯兩側牆面還設有花圃,即使下雨,雨水也可以很自然的流入花圃,形成自然的循環利用。
出入口巨大的屋頂採用純白色,支撐屋頂的十六支鋼柱採用鮮黃色。出入口屋頂造型盡量精簡化,透過弧度凸顯它飛揚的意象,量體雖然非常龐大,卻不至於產生壓迫感,反而有種延伸至天空的壯闊美感,與大海無邊無際的意象互相輝映。巨大的鋼鐵屋頂,又要塗上有質感的白漆,一般建設公司根本無力營造,因此最後是由中信造船公司搭建而成。
其實中央公園站出入口設計並不複雜,但是簡單的幾何線條以及適當的色彩運用,相當成功地展現年輕的氣息,非常搭配周遭的空間氛圍。雖然出入口並沒有一目瞭然的海洋意象,但不可否認其中蘊涵了高雄市的文化和地景特質。後來中央公園站頻頻獲得國際媒體關注,說明羅傑斯再次成功創造了一件地標建築。
慶富造船總部和高捷中央公園站都是羅傑斯晚期的作品,從龐畢度中心到中央公園站,可以看出理查羅傑斯設計理念上的轉變,雖然大體上還是使用鮮艷色彩,透過金屬鋼梁打造科技風,但現在的理查羅傑斯更著重於建築的節能和延續性,以及建築物與當地社會的互動關係。過去作品總被視為「驚世駭俗」,現在羅傑斯的作品似乎更加親切友善了。
註 1|蔡秀枝:〈遇見羅傑斯:尋求建築中的安住〉《建築師》149 期(2010 年 4 月),頁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