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在土地上扎更深的根,走向世界中心
獨立書店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再拍第二季,8 月 11 日舉辦特映會,紀錄片主角書店老闆:武學書館、老武俠、自己的房間、蘇格貓底二手書咖啡屋、刺鳥獨立書店、豐田冊所、博克書局、讀字書店、鹿途中旅遊書店、信義書局、南方書店、荒野夢二、石店子 69 有機書店、自立書店、瓦當人文書屋、唐山書店等遠從各地聚集在此。
文化部影視局局長張崇仁、藝碩文創董事長魏堇君、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唐薇、東吳教授劉維公、政大教授葉匡時及溫肇東、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嘉惠集團總裁喬培偉、用友軟件獨立董事李紹唐、歌手魏如昀、作家朱國珍、台北市議員許淑華等文化部、學界、企業界、文學、娛樂圈等好友皆出席共襄盛舉。支持台灣原創優質作品的 LiTV 董事長錢大衛和中視副總經理郭人杰也以行動展現支持。
夢田文創深耕五年,創造國際市場溝通媒材
《書店裡的影像詩》源自夢田文創的創作產業實驗室。2010 年,執行長蘇麗媚一頭栽入這個不易被理解的工作,常常面對有人問:「這是件辛苦事,為什麼還要繼續做?」蘇麗媚說:「想要以帶著我們文化樣貌的紀錄片,與國際和市場溝通對話。」
獨立書店是採集於台灣孕育而生的文化符號,5 年來夢田文創以影像、文學、插畫進行二創的論述與應用,衍生出相關事業體。如,書店場域經營,衍生出「閱樂書店」以及親子教育場域的「河邊生活」;新媒體的出版,以文學訂閱作群眾募資的 SOS 平台。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文化符號 IP,展開產業應用並成功進入市場的實證案例。
導演侯季然用電影手法、作家楊富閔寫文學
2016 年,夢田文創再拍《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步伐累積 3254.9 公里,台、澎、金、馬走了三次,第一次夢田文創去做田野調查、第二次導演侯季然去拍攝、第三次作家楊富閔加入文字創作再次實地走訪。有別於第一季,第二季更強調書店隨著社會變遷的痕跡,例如一間八十年的書局「鴻儒堂」,從當年的榮町、改名後的寧波西街、隨著戰亂遷往的大溪、回到熟悉的重慶南路、退往漢口街的三樓,最後縮至巷弄內落腳,書店老闆八十歲的身軀,堅持守護一個社區的思想基地。
第二季在拍攝時,導演侯季然從中找出每家書店不同的層次,他說:「書店本身是個光譜的概念,可以細分到幾萬類,我們努力從 80 集裡,讓這些獨特的影像被看見。」第二季加入的作家楊富閔,以文學的角度,寫下 40 家書店的散文集—《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每一家書店的尋訪猶如一堂文學課程,這本書彷彿是書店們的穿越考,也是楊富閔的散文筆記、田野心得與裝滿珍貴回憶的第一手觀察。
台灣的書店復興,正在國際發光
根據今年 7 月 28 日「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orld Cities Culture Forum)的調查,台北的書店密集度在全世界排名二名,可能還不包含隱藏在巷弄的書局。然而,夢田文創做了 5 年的書店田野調查,發現台灣 369 個鄉鎮裡,有 248 個鄉鎮沒有書店。因此,夢田文創已著手籌備「送閱讀回鄉計畫」,希望知識分享更平權,讓台灣 369 個鄉鎮的書店復興,可在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 今年金鼎獎特別貢獻奬陳隆昊先生說:「近年來台灣偏鄉小鎮陸續出現小書店,姑且把這個現象稱為「書店的復興」,最深切的期望是閱讀習慣的養成,因為愛閱讀的國家一定會變強!」
另一個統計,「網路溫度計」於 7 月 29 日公布文藝青年的網路脈動調查,《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季獲得「十大文青心靈影視作品」第二名。調查期間為今年上半年,但第一季於 2014 年推出,事隔 2 年,網友的聲量還在第二名,也反映出這部片的影響力,以及文化力量需要長時間的扎根累積。
《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已受邀韓國及香港影展
2014 年《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季海外播出 28 國,獲《中國微電影導演 30 人》首獎、2015 關島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短片評審團大獎」;法國媒體「台灣文學」將每一部翻譯成法文版;一位中國女學生為了探尋紀錄片裡的書店,而來台交換,並且在網路上成立「寶島書店漫遊記」。2016 年《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已經受邀於韓國 DMZ 影展放映,這部作品也被香港 InDPanda 國際電影節選為開幕片。《書店裡的影像詩》用墨香溝通台灣在國際的影響力。
《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將於 8/15 起在 LiTV 及中視經典台、中視菁采台首播,在台灣首播後,接著主創團隊繼續努力走向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美國、荷蘭、法國等海外參展,讓台灣在世界正掀起的閱讀復興思考浪潮中,不缺席。目前此計畫已在 FlyingV 上進行募資,讓更多公民也能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