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拳在台灣(二):見「鶴」不是「鶴」,是「神」不是「形」

白鶴拳在台灣(二):見「鶴」不是「鶴」,是「神」不是「形」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5.08.2016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白鶴拳從福建地區傳至閩江與台灣的過程,並大致介紹目前台灣的白鶴拳派別,本文將要說明派別之間的差別與各自特色,並介紹幾個基本的套路。雖然武功真諦只能會意不能言傳,但透過說明招式與套路,白鶴拳將變得更接近我們的生活,是人人都可以開始學習的養氣之道。

前面提過,鶴拳分為四大派別,它們各有較注重的方面,即使未學習過,也可以從一些細節觀察出其所屬的派別,例如飛鶴拳顧名思義是以鶴飛翔時的動作為發想,所以手臂的手法比較繁複。鳴鶴拳中會出現類似鶴鳴的聲響,與運氣有關,提肛、集氣丹田並催力發聲。宿鶴拳中的「宿」字代表著白鶴在樹上棲息的姿勢,所以這一派常見踢吊的動作,發勁的部位是以全身震動為理想。食鶴拳的套路最繁複,尤其比較能見到手指與腳趾的動作。縱鶴拳中的「縱」字代表著鳥淋雨抖翅而顫動,追求輕捷與彈性所產生的無窮力道。

IMAGE

縱鶴拳

 

共通之處是,鶴拳之根本在於丹田功,不管是踢腳、出拳,都是全身提勁一氣呵成,而能夠借力使力發勁的秘訣就在於,身體的狀態是完全平衡的,頭指天、脖子不僵、背挺直、肩膀與腰的肌肉放鬆、重心不在大腿,而是坐骨附近的襠部,達到這些原則,身體的重心會非常穩固,不管敵方從何進攻,在腳步轉換之間都能夠保持平衡並隨時做好下一步伐的準備。

在鶴拳中也有五行的觀念,基本功包括金手、木手、水手、火手、土手,五行手中可看出對氣功的重視,鶴拳作為一種養身術,如果沒有運氣就只是徒具形式,出拳掌如果沒有氣流轉到拳心、指尖,推力也就只是普通氣力,並沒有達到借力使力的境界。

這些拳法中,用力過大是大忌:例如水手的打法是腳踩馬步雙手垂放跨前,提氣後將手臂上提掌心朝上發力,這裏的發力並不是讓肌肉與骨骼瞬間緊繃攻擊,而是將肩閘骨往身體後方拉,讓柔軟的筋骨自然發力,練功多年的武師在做水手時,雙手震顫甩出,震動久久不停,卻毫無一絲蠻力。

火手的作法則是腳踩馬步雙手垂放跨前,以掌心向前方推去,但不推直,手肘指向地面,肌肉保持放鬆,這時震顫的將是手掌的側面。在水手與火手的動作中,真正使兩臂向前推的力道都不是手臂的肌肉,而是肩膀之筋骨的靈活轉動,這就是白鶴拳中的「飛」,如同鶴振翅般僅運用骨骼開闔,卻產生巨大的力道能使之騰空飛起,我們在拳法中所見的是鶴的「神」,而不是「形」。

而鶴能以單腳站立許久的特色也表現在鶴拳對站姿的要求中。定步中分成兩種站法,兩腳平行的叫做樁步,雙腳一前一後的叫做三角馬步,讓人可以靈活的移動位置並發力。例如踢腳,力道必須從放在較後面的腳之腳後跟開始推動,這樣踢出的力道中就包含重心轉移的力道。並且注意股間肌肉的收縮,通常人們稱股間的動作為「提肛」,有做到這個動作,踢腳、出拳時就不致因失去重心而往前撲,使對手有機可乘。

另一個重要的基本功是「四門」,是五行手與步伐的結合練習。武師依序朝四方發掌,在換方向時以步伐控制自己的面向,勤於練習,在打鬥中就能做到防守四方。往前跨步同時打五行手時,步伐之使力點也必須從後腳跟推動,維持全身的穩定,在面向轉換之間,配合「搭手」動作,讓身體無一個時刻是暴露在敵方面前的,這是鶴的「翅」,即使人類沒有羽毛,卻可透過如翅在身前劃開的雙臂進行防護。

以上是一些白鶴拳的基本套路,其他對打招式都是以這些基本功為基礎發展的,欲獲得精髓、接觸更複雜的拳法,就必須練好馬步、步伐與發勁,通常學徒都必須經歷多年的基本功鍛鍊,才會接觸到套路。不過現代社會願意學習武術的人已經變少了,再加上願意花數年只打基本功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也無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台灣有些白鶴拳師傅的教授方式已經改變,採基本功、套路與對打重疊並行教學的方式傳授。

雖說如此,但對徒弟來說,白鶴拳的學習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比較輕鬆。本次專題邀請了基隆高中現任校長張智惟來分享他自幼習鶴拳的歷程,他所學習的是台中二高鶴拳系統,在祖師方世培之後,由張常球開始發展,直到現在僅剩數人還在傳承,張校長目前親身教授,也寫作鶴拳相關學術文章,持續努力發揚白鶴拳。下一篇文章將以他的訪談來帶出白鶴拳在台灣目前的現況。

#武術 #福建 #白鶴拳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于念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