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鹽埕風華(三):
紙醉金迷下的暗影

戀戀鹽埕風華(三):
紙醉金迷下的暗影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7.09.2016

鹽埕曾是高雄最富裕繁華的地方,在小小 1.4 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擠滿各式商場、餐廳、酒家、飯店、辦公樓,政商名流出入其間,儼然是金字塔頂端的樂園。但鹽埕不簡單之處就在於彈丸之地,同時也是藍領階層的工作場所和娛樂天堂。似乎社會各階層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他安身立命之處。

日治時代,鹽埕就因港口運輸之便,陸陸續續有輕工業設立於此,如化學廠、油漆廠、機械廠。由於人口漸多,日本政府也在鹽埕設立一般的零售市場,以及大型的蔬果、家畜批發市場,供應當地居民每日生活所需食材。除了會社裡的老闆、經理、辦公人員,商店中的女給(女服務人員),鹽埕還有許多工人在活動著。

日治後期,鹽埕成為高雄市中心,但它不只是地方政治中心、商業中心,還是工業的中心。五○年代,鹽埕區的工廠數量佔全高雄市的二成六,約有近兩百家工廠,最多的是食品工業,其次是機械器具。國民政府來台後,鹽埕區最大的工廠是臺灣機械公司,產品分為三大類,一般工具機如製糖機、冷凍機、輸送機、鍋爐等,船舶類如漁船與客貨船,再來是鋼品如鐵皮、鋼架、油桶等等(註 1)。

二戰期間,高雄遭受盟軍激烈轟炸,許多日軍戰艦、貨輪、漁船、碼頭倉庫、設備被炸毀,日本政府為阻礙盟軍船艦進攻,最後竟然自炸數艘巨輪封鎖航道。高雄港底的沉船多達一百七十餘艘,導致戰後的高雄港一度淪為死港。不過高雄的居民就是靠港口吃穿,港口不能供船隻航行停泊,居民等同被宣判了死刑。為了挽救高雄港的生機,也讓居民在戰後百廢待興的時間裡有一口飯吃,政府制定《打撈沉船辦法》鼓勵民間從事拆船業。

高雄拆船業就這樣興起了。因為臺灣鐵礦甚少,幾乎全部仰賴進口,沉船成為非常重要的鋼鐵來源。戰後的重建工作,恰好帶動鋼鐵的旺盛需求,使得拆船業搖身一變最賺錢的事業之一。鹽埕區的公園路,因為靠近拆船的第三船渠,方便運輸,沉船解體後較細小的零件被送到這裡進行加工再製。在原物料、大型生產機具、技術人才什麼都匱乏的年代,一切都只能靠一雙手「土法煉鋼」。那些沉船拆下來的零件,經過師傅們的一雙巧手,變成可以再利用的生活用品。上百家鐵工廠聚集的公園路,因而有了大五金街之稱,各式各樣的船隻設備、零件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戰後高雄的金屬工業本色,可說是從這樣的產業開端的。

但沉船有限,不可能一直拆沉船,恰好跟隨國民黨來臺的輪船多屬河運用的船隻,在臺灣根本無用武之地,也納入拆解的對象。後來,臺灣的拆船業有了一定技術和規模,乾脆進口國外舊船來拆,臺灣因此獲得拆船王國的名號。然而,對於討海人來說,這個名號恐怕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因為每艘船都有它的生命,拆船就像是幫一艘船做百日辦後事一樣。資源回收或許可以賺很多錢,但終究缺乏更積極的創造意義。真正的討海人應該乘船到大海上航行,怎會坐在陸地上將一艘艘舊船拆成廢鐵呢?

七○年代適逢高雄港大規模擴建碼頭,討海人揮別二戰以來的沉悶,重新到大海上打拚事業。遠洋漁業此時突飛猛進,加工農產品仰賴貨輪外銷各地,無不帶動高雄造船業蓬勃發展,各式各樣的船隻穿梭於港畔,一片生機盎然。鹽埕的大五金街販售造船零件,如馬達、油壓機、鋼索、鋼管等,依舊坐擁龐大商機。不管是拆船和造船,都是具備高危險的工作,工人只要一個不小心失誤,就可能發生嚴重工傷,輕則殘障,重則喪命。從事這個行業的精神壓力和體力損耗,不可謂不大。在工廠基層辛勤勞動的男性,或許只有在下班後,來到高雄市政府的後方,才能感受到心靈與身體的自由。

老闆們到酒家尋歡作樂,享受美食與藝妲的歌舞,勞工也有自己的聲色享受。1939 年,新的高雄市役所在鹽埕區落成啟用,日本在高雄的殖民統治進入新的階段。市役所坐北朝南,市役所的後方因而有府北之稱,這裡在日治初期即是碼頭倉庫搬運工活動場所,後來許多服務基層勞工的行業就聚集於此。市役所雖然是地方政治的權力中心,但後方卻是高雄最大的私娼寮聚集地。

據說全盛時期,府北的娼館有三百多家,娼妓有六千人之多,愛河西側時常可以看到打扮入時的女子在遊蕩,尋找買下她們一晚的恩客(註 2)。在港邊辛苦勞動的人,日日與各種冰冷、豪無生機的廢鐵、油汙為伍,下班後來此尋找他們的春天,重新在肉體的接觸中感受到自己身為一個人的事實,哪怕可能只有幾小時也好。在性交易中獲得支配女性的權力,這是基層勞動者感受自由的一種方式。

妓女、皮條客、嫖客、地方角頭聚集之處,往往是非就多,遇上爭端動輒以拳腳槍械解決,這也讓府北成為鹽埕最常上映「警匪動作片」的地方。但是 1972 年一場無名大火,竟然將私娼寮燒毀殆盡,府北的花街柳巷走入歷史。但屬於庶民的玄妙天地不只有娼寮,各類型的娛樂遊藝場所這裡也有,除了單純播映首輪的電影院外,還有喜歡穿插脫衣舞的港都戲院,專演布袋戲的富樂戲院。戲院帶來人潮,街頭也可見到五花八門的雜耍,以及來自中國各省的特色小吃。光一個鹽埕,就開設至少七、八間大型戲院,佔全市一半以上,其他特種行業,如茶室、舞廳、情色理髮、按摩等當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以前鹽埕區中心有一條大水溝,加蓋後成為攤販的集中地,俗稱大溝頂。主要賣臺灣小吃,五○年代這裡是高雄庶民飲食的天堂。另一個什麼都有賣,賣什麼都不奇怪的地方是販賣贓物的賊仔市。其實賊仔市就像現在的二手貨市集,並非專賣贓物起家,只是賊仔市販售二手貨不計較其來歷,反成為小偷銷贓最方便的地方。在多數家庭還很貧困的年代,賊仔市成為撿便宜的最好地方。由於早年舉證困難,警察無法介入二手貨販售活動,讓賊仔市門庭若市,幾乎成為鹽埕的市井傳說之一。

六○年代的鹽埕,不僅有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中下層社會的生活一樣充滿各種色彩,有來自鋼鐵的灰暗色系,也有鶯鶯燕燕的五彩斑斕。七○年代以後,前鎮區的加工區、貨櫃碼頭相繼成立,高雄市的商機逐漸跨越愛河,東移到前金區、新興區,鹽埕的人潮雖然不再,但故事並不會因此而消失。

註 1|曾玉昆:〈鹽埕區之拓殖及演變歷程之研究(下)〉《高市文獻》(1992 年 5 月),頁 30。
註 2|曾玉昆:〈鹽埕區之拓殖及演變歷程之研究(下)〉《高市文獻》(1992 年 5 月),頁 11。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莊祐端
圖片提供billy1125(CC by 2.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