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鹽埕風華(二):
老派優雅之必要
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將重工業、加工業集中於高雄,雖然快速為臺灣的經濟結構打下基礎,但也造成很多人對高雄的印象十分刻板──人口多是藍領勞工,性格粗野,缺乏文化。高雄與其說是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不如說是一座工廠,土壤、水、空氣汙染殆盡,不適人居。近十年來這樣的印象逐漸改觀,但是重工業彷彿成為高雄歷史的全部。其實並不然,高雄也有過屬於自己的絕代風華。
一百多年前的打狗,人口不過四萬餘,集中旗后、哨船頭和鹽埕埔這三地,但隨著港灣建設,人口快速增長。原本是曬鹽場的鹽埕被填平成海埔新生地,日本人規劃棋盤式街道,全新的城市將在此拔地而起。1908 年鐵路縱貫線通車,南端站點設於高雄港畔,鹽埕區的西南邊。從此全島的農工產品若要向南出口,大多必須經由縱貫鐵路來到高雄鹽埕,許多工廠於是將其公司設置於此。隨著日治臺灣的工業化,位於交通樞紐的鹽埕越來越發達,取代原先的旗后、哨船頭、哈瑪星,政府部門也逐漸從哈瑪星搬遷至鹽埕。
不論白領、藍領,各階層、各行業的人潮出入於鹽埕,休閒娛樂、消費場所一一在鹽埕興起,成為高雄的消費天堂。從二○年代到六○年代,鹽埕大約經歷了四十年的燦爛時光。高雄港邊的市地重劃帶來龐大土地利益,許多臺灣人透過土地開發而致富,轉向經營製造業、服務業,成為新興的資本階級。這批富裕的臺灣人,以及新興的中產階級、身為統治者的日本人,構成最有消費力的族群。那時在鹽埕活動的政商名流多如過江之鯽,專門服務老闆的酒家應運而生,其中有名的幾間是蓮清樓、高賓樓、得州樓、新春樓等(註 1)。
酒家不只是餐廳而已,它也是大型的宴會場,有點規模的酒家都備有餘興節目。有精心打扮的藝妲陪酒、勸酒,還有那卡西樂團現場演奏,一群人唱唱跳跳,提供來賓最周到的服務和聲色享受。由於酒家實在太多,整個鹽埕區無不是鶯鶯燕燕在巧笑倩兮地招攬生意,堪稱風月無邊,因此當時還產生了「鹽埕埔,看查某」的俗諺。
正經談生意聊是非也好,狎玩藝妲酒女也罷,在老闆們開趴應酬的場合裡,桌上菜餚往往不是活動的重點,但為了展現財富與排場,酒家菜非常講究食材與做功。酒家菜喜好使用高檔的食材,如龍蝦、干貝、魚翅、烏魚子,酒家必須拿出屬於自己的一手好菜,才能抓住老闆們的心。因為上門尋歡作樂的老闆大多有些年紀,酒家菜的口味特別重鹹,經典酒家菜如佛跳牆、魷魚螺肉火鍋、桂花魚翅、紅蟳米糕等,如今在喜宴上還能品嘗到一二。酒家菜雖然以中國東南省份菜系為基礎,但是來臺後歷經日本殖民帶來的大和文化,內容已產生質變,食材與做法都不同純中華菜色,成為代表臺灣口味的菜色。
儘管鹽埕酒家曾經多麼興盛,也難逃時代的變遷。高雄作為日本南進重要的軍事基地,二戰末期遭受盟軍嚴重的轟炸,帶給鹽埕莫大的破壞。戰後日本人全面撤出臺灣,臺灣在地資本結構大洗牌,酒家中熙來攘往的人潮成為往事。不過,鹽埕很快走出戰爭的陰影,重新閃耀它的五光十色。二戰結束,世界並未從此平靜,韓戰、越戰接連而來,美國為穩定東亞情勢派軍協防臺灣,美軍將高雄港作為休息補給站。越戰初期,每年約有二萬多名美軍到鹽埕,末期更有十萬人之譜。每次艦隊靠岸,大批大批美軍下船玩樂,為鹽埕帶來大把大把的鈔票。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臺,帶來大批外省軍民。有些外省移民來自上海、青島等洋商聚集之地,很早就對美式酒吧文化瞭如指掌,因此看準美軍帶來的消費熱潮,搶先在鹽埕區開設酒吧。美軍有錢也敢花錢,許多外省酒吧經營者因此致富。全盛時期,高雄七賢路上開滿酒吧,因此獲得酒吧街之名。據說在鹽埕工作的吧女至少有一千人之多,吧女為美國大兵爭風吃醋的事情時有所聞。七賢路上著名的酒吧有黑貓、夏威夷、美利堅、紐約、五月花、夜上海等(註 2),濃濃洋味和早前的酒家大異其趣,在夜幕中聊慰美國大兵寂寞的心靈。除了酒吧之外,西餐廳也如雨後春筍增生,為鹽埕帶來全新的餐飲風貌。
美軍因為戰爭而巡防臺灣,帶來的終究只是暫時性的商機。戰爭結束後,所有酒吧也難以逃脫人去樓空的命運。時至今日,多數酒吧與西餐廳都已經收攤,不過還有少數仍然繼續對抗歲月的侵襲。七賢路上的綠洲西餐廳,從五○年代開設至今,內外空間貌不驚人,卻可以感受到三十年前的餘韻,在當時被視為最時髦的用餐場所。綠洲的餐點仍堅持古早風味,如鹹奶油餐包、千島醬沙拉、奶油濃湯、傳統手工布丁、美國牛排等,重現五十年前美軍來台的高檔享受。
老派優雅當然不只於滿足口腹之慾,還有穿的、用的各式商品。日治末期,即便戰火已經逼近台灣,鹽埕區的商場仍在大量增加,最有代表性的是銀座商場(後來的「國際商場」)、吉井百貨。國際商場是長廊式的商店街,販售百貨衣飾,成為貴婦的最愛,從戰前一直紅到戰後。吉井百貨則是獨棟商場,位於三角窗,高達五層樓,在那個年代堪稱是超級摩天樓了,而且還配有可送將人上下垂直接送的電梯(時稱「溜廊」),對日治時代的臺灣人來說,新鮮感恐怕不下於現今的 4D 電影體驗。1949 年,專門販售舶來品的堀江商場成立,在出國不易的年代,堀江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
戰後鹽埕形成許多專業街,如鐘錶街、眼鏡街、五金街、銀樓街。現在老一輩的高雄人想要購買首飾、黃金,可能還是會想去鹽埕區的銀樓街(新樂街)逛逛。整條街的店鋪櫥窗都陳列著金銀珠寶、鑽石翡翠,可說是最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街道了。銀樓街的店家不只販售現成的金飾,還可以為客人量身打造屬意的商品,店家們靠著信賴與客戶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維持營業到今天。即便逛街人潮已不再,鹽埕仍舊貴氣逼人。
如今在鹽埕街角,還可以看見一二酒吧隱藏其中,不過服務對象已經變成來自東南亞的船員、漁工。海港城市,似乎永遠少不了異域人士的身影。港邊駁二藝術特區的興起,為這裡注入新的能量。鹽埕的商業正逐漸恢復能量,繼酒家、酒吧之後,文青咖啡館的出現,象徵老派優雅是必要的。
註 1|轉引自杜劍鋒:《物換星移話鹽埕》(高雄市:高市文獻委員會,2002 年),頁 50。
註 2|杜劍鋒:《物換星移話鹽埕》(高雄市:高市文獻委員會,2002 年),頁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