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臺南作畫(二):畢生推展工藝美學的顏水龍
二十一世紀伊始,扁政府提出發展文創產業的構想,之後馬政府更將文創列入重點發展產業,十多年過去了,「文創」在臺灣似乎變成一個社會大眾十分熟悉,但要細說起來又無比模糊的詞彙。究竟什麼是文創?文創是否能作為一種產業?文創產業能不能夠賺錢?回到詞彙本身,文創是「文化」與「創意」的簡稱,因此文創產品至少要具備「文化」和「創意」兩種元素。市面上許多標榜文創的商品,通常具有特別的設計感也兼具實用性,但是否具有文化內涵卻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臺灣發展文創產業,彷彿是本世紀開始的事情,但事實上早在日治時期,就有藝術家研發具有「實用」和「美感」並且含有文化底蘊的商品,希望提升庶民的生活品質,只不過,那時還不叫「文創」,而是「工藝」,這位終身致力於工藝美學的藝術家,就是臺南出身的顏水龍。
1903 年,顏水龍出生於臺南下營鄉的農村,家裡雖然有幾畝田產,生活尚不至於貧困,但父母相繼於幼年過世,顏水龍很早就嚐到孤獨的滋味。1916 年公學校畢業,再入臺南州立教員養成所修業兩年,剛滿 15 歲的顏水龍就回到下營公學校當起小小老師了。當時許多農家子弟都是在三拖四拖之下,禁不住政府壓力才被送進學校,因此很多學生早已不是兒童。可想而知,小小老師教起來相當辛苦,不過顏水龍在此遇見一位擅長繪畫的日本老師澤田武雄,讓他興起學畫的念頭。
幸好家裡尚有餘裕讓他追求夢想,1920 年顏水龍前往日本,就讀中學夜校同時苦練素描,兩年後順利考上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經濟並不寬裕的顏水龍,得四處打工兼差籌措生活費,甚至有一年窮到繳不出學費,但學校老師十分厚愛他,竟背著他幫忙繳清。顏水龍相當珍惜東美的學習時光,高年級時進入藤島武二(1867-1943)和岡田三郎助(1869-1939)門下專攻油畫。兩位老師深受法國外光派影響,藤島武二作畫講求以簡馭繁,設法讓筆下的事物「單純化」,有助於凸顯畫家的審美趣味。岡田三郎助則以細膩筆觸描繪人物見長,畫風優美典雅,這兩人深深影響日後顏水龍的人物畫,尤其是顏水龍一系列以原住民為題材的作品(註 1)。
兩人帶給顏水龍的另一影響,可能是對於生活工藝的追求,他們不僅重視純粹用於審美的繪畫,也在乎日常用品是否具備美感。1927 年顏水龍畢業返台,他和陳澄波、廖繼春等台灣出身的東美畢業生合組「赤島社」,同年他以油畫〈裸女〉入選第一屆臺展。然而,雖遇良師指導,擁有名校學歷,顏水龍的求職路卻不甚順遂,爭取教職碰壁,他只好回日本繼續在東美念研究科。學識更加深厚的顏水龍,不禁想要再開闊自己的見識,因此有了去巴黎遊學的構想。他先搭船至日本,經中國東北到俄羅斯,再搭乘西伯利亞鐵路到歐洲,最後抵達藝術之都巴黎。
顏水龍在巴黎一待就是三年,期間他各處寫生,專研新的畫技,曾經為了省錢,每天只吃一小塊法國麵包,長期營養不良而染上肝病。在朋友介紹下,他來到風光明媚的坎城養病,幸運在此結識荷蘭出生的野獸派大師梵.鄧肯(Van Dongen,1879-1986),獲得他親自指點。梵.鄧肯優雅豐富的色彩運用和大膽粗獷的筆觸,啟發了顏水龍。留法三年期間,顏再以〈白衣〉、〈裸女靠椅〉等作品入選臺展,可惜他的身體從未徹底康復,終究得結束這趟美麗萬分的旅程返臺。雖然畫藝日漸成熟,在臺灣的求職之路還是坎坷,1933 年,顏水龍不得不到日本投身牙粉公司的廣告工作,一做就是十三年。
從事商業設計對許多藝術家來說,彷彿是對庸俗低頭,不過顏水龍無心插柳卻釀成濃蔭,他的牙粉廣告善用簡明扼要的詼諧圖畫,焦點集中又吸引目光,果然為牙粉公司帶來良好的廣告效果,大大增加詢問度,顏水龍晚年還收到這家牙粉公司特地為他製作的廣告作品集。他一生設計過許多廣告,台灣人最熟悉的作品可能是臺中太陽堂餅店的禮盒,他用向日葵作為太陽的象徵,印製在禮盒上,看起來簡潔大方又洋溢溫暖氣息。
1934 年,他和廖繼春等畫壇好朋友成立新的畫會,他提出「臺陽」這個名字,一來畫家以臺籍人士為主,二來成員的繪畫都極重視光線的捕捉。同時,他還獲聘擔任臺展評審委員,讓他決心舉辦更多畫展鼓勵臺灣的創作者。曾旅居東京和巴黎的顏水龍,見識過什麼是有美感的生活,台灣社會整日辛勤於工作,無暇於追求美感,讓他決心提振台灣的工藝美學。要讓工藝走入大眾的生活,最根本的方法是成立培育工藝人才的學校,沒想到這樣的構想未獲同儕認可,藝術家普遍認為不應為商品做設計。
少年時代早已嚐盡孤獨滋味的顏水龍沒有放棄,在日本的他竟寫出一份工藝學校的計畫書,帶回臺灣拜見總督府殖產局。殖產局自然不可能直接允諾,不過卻善意地聘請顏水龍擔任顧問,請他先調查臺灣各地的工藝發展狀況,為此顏水龍深入臺灣的大街小巷、山間水湄蒐集資料,第一次如此親近臺灣的土地紋理。可惜不久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成立學校的計畫是無望了,但殖產局還是提供一筆補助,讓顏水龍在臺南縣學甲鄉成立「南亞工藝社」。他利用當地盛產的鹹草,教導在地人編織草蓆、草埔鞋、草帽、手提袋等,顏水龍研發特殊的編織法,讓這些工藝品大受歡迎,竟然可外銷日本、中國。
顏水龍更愛竹製品,他認為臺灣庶民生活有很多竹製品,但是卻不被臺灣人重視,因此他投入許多心血學習、改良竹製的工藝品,他自製的竹製家具,成為他在油畫之外的重要作品。1945 年臺灣改朝換代,顏水龍成立工藝學校的夢想卻不曾改變,他先後在臺南工專(今成功大學)和臺南家專(今臺南應用科大)美工科任教,仍無法順利推動工藝教育。直到 1971 年實踐家專邀請他創辦美工科,顏水龍才得以全面實踐他的理想。往後實踐大學培育眾多優秀設計人才,成為臺灣首屈一指的設計師搖籃,顏水龍可說是最早的奠基者之一。
顏水龍知道工藝品的生命,無法離開孕育他的土地。因此他早年深入原住民部落,學習原住民各類工藝技巧,晚年更時常走訪部落,繪製原住民的生活圖像。1935 年他第一次踏上蘭嶼,從此與蘭嶼結下不解之緣,一生創作許多有關達悟族的畫作,幾乎成為他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主題。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三地門魯凱族的衣飾⋯⋯這些原住民的藝術,質樸、美艷、充滿豐沛的生命力,深深撼動顏水龍的靈魂。
在油畫、編織、竹製品之外,顏水龍也酷愛馬賽克拼貼,他用馬賽克拼貼創作許多大型公共藝術。相對於油畫和工藝品,公共藝術品大多規模龐大,需要團隊合作,而且藝術品必須和周遭環境有所對話,在在考驗創作者的觀察力、體力、組織力。顏水龍著名的大型馬賽克作品,包括臺中體育場的〈運動〉(1961 年)、臺中太陽堂餅店的〈向日葵〉(1964 年)、圓山劍潭公園的〈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1969 年)等等。
1969 年顏水龍應臺北市長高玉樹之邀,擔任市府顧問,他建議在臺北市中心規劃兩條寬闊的綠蔭大道,連接松山機場和總統府,作為迎接外賓的門面,這就是後來的敦化南北路和仁愛路。如今走在敦化南北路,風姿多變的臺灣欒樹得以成就這座城市一幅美麗的風景,是因為一位藝術家深信生活本身就應該是美的化身,而他堅持到底。
註 1|涂瑛娥:《蘭嶼.裝飾.顏水龍》(臺北:雄獅圖書,1993 年),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