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演員「去人性」之後:意在言外的《消失人口》(Śledztwo)
本屆女性影展在《電影既視 無懈形式》單元中,羅搜五部來自東歐、俄羅斯等國,在形式上創新與具有實驗意義的新銳導演作品。文學性的故事(內容物)和視聽感官上的形式(媒介或容器)是思考、理解電影的兩種取徑。然而,形式與內容不見得是驅動電影創作的雙頭馬車,內容物對容器產生意義的同時,容器也對內容物產生質變。如果將「電影」作為一種獨立的創作媒材,去思考什麼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達到的?什麼樣的效果可以成立不同的觀影經驗?或許我們可以更主動地看到關於作品的更多蛛絲馬跡。在許多剛畢業的新銳導演,或是低預算的作品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對形式的嘗試和嬉戲,以及這些導演對電影本身的戀慕。
波蘭導演 Ena Kielska 的短片《消失人口》(Śledztwo),是本次女性影展唯一被標籤為實驗電影的短片。這部 18 分鐘的黑白電影,在影像上做的實驗是採用抽格與逐格拍攝真人的演出;然而,本片仍有非常明確,甚至荒誕的故事。受波蘭作家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ław Lem)的超現實短篇小說《調查》啟發,本片講述一個簡單的偵探故事。許多人在小鎮裡神祕失蹤,主角受雇尋找,並在酒吧裡遇到了神祕的賣唱美人⋯⋯。看似是簡單而古典的黑色電影架構,但直要到故事尾聲,我們才被告知本片的命題其實是當代的波蘭人口外移現象。在多了這一層認識後,觀影的趣味立即多了許多層次,故事中那些有點喜感、荒謬和不可思議的部份,也似乎增添了許多言外之意。
這部短片雖是數位拍攝,但因為格拍(stop motion)的關係,在剪接軟體的時間軸上就呈現了十萬張影像,某種程度上相近於電影膠卷的概念。定格動畫一直是東歐電影的強項,在威權統治時期,許多作品即用這種手法來抹去電影的紀實性,進而規避言論審查。而用這項方法來拍攝真人實景的演出,仍是相對少見的,使用逐格拍攝,或是在正常拍攝後,把影像抽格,刻意暴露動作不連續的拙趣,達到將活人演員當成人偶一般「去人性」化的效果。
由此製作方式,聲音勢必得事後重新製作。因此,配音和音效在片中佔據了重要的角色,與現場收音的自然原則背道而馳,腳步、吞嚥、紙張摩擦的聲音均誇張地放大,呈現某種機械性。而演員唸白的演出有兩次,事後配音時,拍攝時說對白的嘴型則故意表現地誇張而僵硬,更顯得古怪。
片中以許多微小的細節縫補和人口外移這個命題的連結,如開頭將車站名稱塗改為「我們的小鎮」,而片中名為 Europa(歐陸)的酒館場景(直指加入歐盟後的人口流動?),充滿了扮裝皇后、古怪科學家等「異人館」式的奇異角色。這些角色在蛇蠍美人賣唱的同時,與各種生肉進行奇怪的互動,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捷克導演楊思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的作品。而透過報紙上的洞,跟蹤追逐瘋狂科學家的場面,也帶有近似於蓋馬丁(Guy Maddin)的幽默感。據導演所言,本片除了是表達對離開家鄉的朋友們的思念外,也是對自己所愛的電影致敬。儘管只是十八分鐘的短片,觀眾仍可以藉由這些細碎的線索,猜想出在故事之外,歷史社會命題之外,作為純粹觀影者所編寫的,個人的電影族譜,這或許又是另一種主動閱讀電影的可能方向。
《消失人口》放映資訊
10.14(六)17:10 光點華山電影館
10.16(一)19:00 光點華山電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