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選書|在搖滾樂裡燃燒你的精神分析魂,《力比多對世界的吶喊》
力比多(libido)中文多譯為「原欲」,指的是人天生具有,卻被社會壓抑的原始欲求。作者在《力比多對世界的吶喊》提出搖滾樂的發展,那些嘶吼與「躁起來」的桀驁不馴,甚至是散發性感氣息的姿態,都是源於力比多的壓抑。
這本書像是為搖滾樂中這些叛逆的歌手與群眾們,做一場診療室外的精神分析。「應用精神分析」是在探討精神分析於臨床診療室以外的種種現象。台灣精神分析學會多年來舉辦應用精神分析活動,「搖滾樂與精神分析」是近期一場演講的講題,五位精神科從業人員分別將學術專業與個人的搖滾經驗結合,會後論文集結成《力比多對世界的吶喊》。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作家萊辛說:『一個未曾在某些情況失心(lose his mind),他就沒有「心」可失。如果我們不會偶而像個瘋子似的去思想去行動,則真不敢說我們是不是「正常人」。』以前我聽搖滾樂常常有這種狀態,⋯⋯好像短暫『失心瘋』的狀態。夜晚做夢這件事,其實也是另外一種所謂的『正常的瘋狂』吧?夢裡面包含很多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到的情感跟思想;⋯⋯找到慾望『發聲』的場域,也是接觸潛意識很重要的途徑。」——唐守志〈夢中的搖滾樂〉
如同精神分析鼻祖佛洛伊德那部最為人知的著述《夢的解析》,分析夢境一直是精神分析的重要一環。我們同樣能將搖滾樂做這樣的解析,理解外在生活與社會之中,試圖掙脫釋放的欲望騷動。
最典型的壓抑與反抗,讓人想到「伊底帕斯情結」,心理上渴望弒父,取代父親角色的情感,好比搖滾樂的追尋。這個理論貫穿全書,作者們都將之帶入一個個實例中,如劉心蕾將重金屬音樂視為反抗權威的陽具象徵,以反社會、政治不正確的詞曲,做為擺脫體制、使自己得以自由的媒介;單瑜談論 Bob Dylon,從最初對民謠歌手 Woody Guthrie 的盲目崇拜,到對偶像的幻想破滅,慢慢從民謠歌手轉型成搖滾歌手,背叛喜愛他的粉絲,再次突破自己。搖滾樂的反叛肌理因此影響著渴望脫離過去依附成長的規範、成為自由的個體,以幾近嘈雜的吶喊讓自己的聲音被世界聽到的人們。
本書除了一些分析搖滾樂手的篇章外,也有部分是作者從自己的記憶出發,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將自己的夢境與搖滾樂、過去的生命經驗做連結(linking),如黃世明以近乎抒情的筆調分析年輕時喜歡的樂團《Yes》,或者蔡榮裕環繞著 Bob Dylon〈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滾石隱喻去分析成長的心路歷程,這類的書寫,都讓這本書在知性的基調上,添增了感性的成分。
「我不懂音樂啊,但我可以唱搖滾樂。」
這是書中曾引用的貓王名言。誠然精神分析在學術上有許多晦澀難解的學說,但在應用層面上,我們不必熟讀理論,也能在生活中,回顧自己的夢境,解釋自己的衝動,反芻自己的直覺。力比多的壓抑絕非全然負面,當人在尋求宣洩的出口時,可能將之轉化為創作的能量,讓這股對制度的反叛,變成點綴制度社會的奇花異草。讀這本書,再一次燃燒你的搖滾魂,或者,燃燒你的精神分析魂。
《力比多對世界的吶喊》
作者:單瑜, 黃世明, 蔡榮裕, 劉心蕾, 唐守志
出版社:無境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