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談《90 後的黎海寧》:這個世代,再沒有人如此纖細待舞
總彈很久的鋼琴
「她的舞蹈,她的 musicality,細微、準確,出入音樂,那麼游刃有餘。」她是林懷民所描述的黎海寧。
2011 年,在重演千禧年作品《Plaza X 與異變街道》之後,香港編舞家黎海寧卸下了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駐團編舞的工作。彷彿一個小結,小結了她自 1979 年,參與 CCDC 創團成員以來的創作階段。2016 年,「多空間」於香港 i-舞蹈節製作《90 後的黎海寧》節目,選粹編舞家此一階段偌多重要作品:《Plaza X 與異變街道》以外,還包括《九歌》(1992)、《創世記》(1998)、《女書》(2007)、《舞!舞?舞……》(2009)、《咏嘆調》(2014)等多部。
在《90 後的黎海寧》前來雲門劇場演出前夕,十月中旬,我們先來到淡水,與林懷民老師聊聊他印象中的編舞家。秋天的水邊,細雨微微,觀音山沒隱在薄薄的雲靄繚繞之中。林懷民的書房,是劇場外一條仄長的廊道,架櫃擺放滿書,窗透進了外頭幾株植株的扶疏葉影。
你知道她怎麼排舞的嗎?林懷民開口便說,「黎海寧來雲門排練時,中午休息,一瓶啤酒,喝了喝,開始彈鋼琴,彈很久的鋼琴。」「跟她談話,她所有的書都讀,中英文,什麼新書,她都知道。」一句話,便勾勒出昔往有黎海寧在雲門排練場裡的抒情氛圍,而她的人,即她的舞:「音樂性、結構,她的情感跟形式的平衡,是非常了不起的。」
舞者陪著她慢慢等待
那是八零至九零年代。若回顧經歷,黎海寧和雲門的緣份既深且遠,她的編舞很重要一部分亦是從台灣開始。年輕時跳芭蕾,七零年代初期,遠赴英國倫敦當代舞蹈學院學習現代舞,回香港後,1977、78 年舉辦個人作品展,就此展開創作生涯。
1984 年,雲門冬季公演,首次 restage 演出其舞作《冬之旅》。1991 年,黎海寧為雲門編創了《女媧的故事》。其後更陸續合作《春之祭》(1994)、《看不見的城市》(1995)、《女人心事》(1996)等。
「我是很野蠻的,像她說過一句話:『我不參加雲門舞集,我做觀眾,那很好看』,因為雲門的舞者都是一個腳在跳舞。但她的舞裡,展技不是她的興趣,她是很 settled(靜定、內斂)的一種表達,非常歐洲,你看她做《Frida》、《春之祭》、《冬之旅》、《百年孤寂》,也反映時局。」
林懷民回憶黎海寧編舞的狀態,藉自己與之比較,「舞者很喜歡她,」相對於他自己工作時的快節奏、多線發展,彷如打仗,黎海寧編不出來時,就等,慢慢等,舞者們總也陪著她安靜地等待。
風格截然的《春之祭》
黎海寧出生音樂家庭,喜彈琴、拉大提琴,在林懷民眼中,她舞蹈的結構性,尤其表現在與音樂的關係,「她的表達、她的敘述,都非常好!」
無獨有偶,兩人皆曾選用史特拉汶斯基的經典曲目《春之祭》創作。林懷民的《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激越、強烈,呈現了一九八零年代急遽都市化、現代化的社會面貌;黎海寧 1994 年的版本,卻擱下交響原作,擇用了雙鋼琴編制的旋律,她也不重新講述獻祭故事,而是將尼金斯基 1913 年於巴黎香榭麗舍劇院的首演傳說,那場令觀眾困惑不解的暴動,編進舞作複雜的結構中。
林懷民曾撰文〈連環套——淺釋黎海寧的「春之祭」〉,談其所使用「環環相扣」的後設形式,並形容作品反映「九十年代動盪的浮世繪」(《1994 年雲門春季公演節目單》)。有意思的是,1996 年的春天,這兩齣風格截然的《春之祭》在國家戲劇院同場演出。
再回想那段往事,林懷民說:「我的《春之祭》,完全在講急遽現代化的台灣,那時候,綠油油的田,爬出還沒蓋好的高速公路,農村的年輕人,進了工廠、進了都市。我用的是交響樂的版本。她用的是雙鋼琴,她搭台,講的卻是《春之祭》的首演夜。」當然,一貫不是直述,折轉、迂迴,當作品同場,「很有趣,整個通通不一樣,連音樂表現方法也不一樣,上下半場,她有高台,有兩個鋼琴,現場演奏⋯⋯」
敏感地告訴你一件事
那麼不同的兩位編舞家,最初怎麼會相識呢,林懷民開懷一笑,「我跟她認識的非常早!1975 年,雲門第一次到香港演出,在香港大會堂,我們去做演講加動作示範演出,上課,上 Graham Technique(葛蘭姆技巧)。有一個女生,小小的,就跑上來說:林老師,我可不可以跟你們一起上課?」
當初那個小女生,方從倫敦學舞回來,與一些人組了團,邊跳著芭蕾,一邊進入了電視公司,擔任舞蹈動作設計。已初初起步,卻仍為了想上很久沒機會跳的現代舞課,毫無顧慮,上台就肆意跳舞,「那就是黎海寧。」「那天之後,我就跟舞者們說,這個小姐將來一定是不得了的人。」直到 1982 年,林懷民受邀至城市當代舞蹈團編舞時,兩人重提往事,才算真正的認識。
倏忽,就舞過了台灣與香港的八零年代、九零年代、千禧新世紀。今年十一月,雲門四十五週年,也將推出《林懷民舞作精選》。十二月,雲門劇場將上演《90 後的黎海寧》。那彷彿是另一場《春之祭》般的共演,在此一時刻,回首兩人的黃金時代。
我想起林懷民開頭便說的一段話不無感慨:「我是希望,所有喜歡舞蹈的人,都應該來看這次的演出。黎海寧已經退休了。這一回,他們特別為黎海寧 90 後的作品,跳 excerpts(選粹),我希望這是一個開始。」「對年輕的一代,如果看過《曼菲》那個電影,其中有一幕,曼菲在浴缸裡面,that’s really something,那是黎海寧的《Frida》⋯⋯」
當此刻,全世界的舞蹈界像在唱歌劇,林懷民描述這樣一個時代,靜靜地,迎接它的回望和歌詠,「時代是在一個有趣的、沒有人說,而這些 baby boomers 一代,都在告別。黎海寧這時來了!對台灣很多人來講,卻是第一次認識。」「這在今天,特別珍貴,因為已經沒有人,這樣在耐心聽一個音樂,很敏感地,在告訴你一件事情。」
林懷民的桌面,攤開自文獻室找出的節目冊子,84 年的《冬之旅》、94 年的《春之祭》、96 年《黎海寧Link(s) X世代》⋯⋯,指間翻到一幀編舞家年輕時長髮紮起而素淨的黑白肖像,林懷民看著,自時間那方的回望。那時窗玻外樹影婆娑,映著這劇場外長長的廊道。
我彷彿聽到黎海寧在排練午休的時分,來到了這樣的角落,彈奏著琴,絮絮、輕輕,她獨自彈很久的琴音。
【多空間《90後的黎海寧》】
時間|12.15、12.16
節目資訊|購票網址
【香港週 2018 @ 台北「光影・舞動」】
時間|11.30-12.16
詳情請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