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選書|
楊富閔《故事書》:迷惑而真摯的年少書寫

十一月選書|
楊富閔《故事書》:迷惑而真摯的年少書寫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23.11.2018

「先祖的魂魄與我將在彎路斜角遇合,一絲日光靜停一粒黑斑金煌芒果。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嗎?當然知道。故鄉無名的丘陵我會將它放在心中,一路上的綠顏色也永遠在我心中,明天,我又是自己生命的新人。」——〈山路中——兒子視角與行車敘事〉

難得讀到心事坦白又不落俗套的散文。《故事書》有兩冊,分為「福地福人居」與「三合院靈光乍現」。前者是以大內為書寫地圖,耕作出人文與農作的互相輝映、家族裡人群的來去。後者是以居家住所展開三合院的裡外觀看,透視幼時的楊富閔如何在這間古厝裡拾起過去的時間。

在作者的歲時記憶裡,低密度的大內景象勾勒出恬淡的人情。有童年細緻的心事:因為母親晚歸害怕孤單以至不想把功課寫完、男孩子們放膽玩鞭炮自己卻怕蝴蝶炮怕得要死、悉心搜集的小學試卷與參考書謄滿了娟秀的筆記字跡⋯⋯。也有獨特的風土樣貌:嘉南大圳所灌溉的一畝畝田、均勻分佈在大小西尾的果物、柳丁芭樂圍繞的鄉村產業道路。

他對地的體驗深刻,不只是景物,還是人事,筆法趣味像回溯小時候的心思。好比對使用立可帶或修正液的糾結、模仿大人寫字、在十八歲拿到駕照後老是想騎車出門,年少的迷惑如此真摯:「這片烏雲眼看將臨眼前,其實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為何我卻遲疑著該不該往前呢。」那樣的悸動收錄在《故事書・三合院靈光乍現》裡不勝枚舉。在少有鄉土文學寫作的當代,楊富閔的作品讓我們記得回頭,看顧了自己長大路上的真切。

比起探討新舊世代的尷尬與生疏,我們在他筆下更體驗一種接受,沒有永不復返的哀嘆,楊富閔持續寫,駐留著自己與土壤屋瓦的情誼:騎樓的賣藥隊伍、墓塚的大小形狀、醃醬菜醃冬瓜。他對家族深情、更無時不告白母親,特別在《故事書・福地福人居》中族譜式的網羅起家族裡每個人的身影,他的書寫是一次次思鄉的清明掃墓,回到小學的戶外教學、1998 年的日記還原、冰箱裡的酪梨群。

在兩本散記裡筆觸看似隨意,充滿了直譯的台語或時下流行用語,那種對嚴肅文章體質的漫不在乎也顯示了他作為一個 1987 年的孩子,如何不論過去鄉村書寫的濃淡,試圖定位出自己的生命座標。跟隨《世間父母》、《台灣變色龍》到夜深的通俗文化,讀者可以跨越城鄉那條模糊且生疏的界線,在其中得到不少成長共鳴:以華語流行樂曲為背景樂的書寫、在紅白機的《瑪莉兄弟》裡認識了手足、夜市裡的套圈圈遊戲、颱風天等待放假的政治不正確、母親為了溝通學習使用 LINE⋯⋯,他在城鄉共有的感召中,描繪出了青年一代極其細碎卻珍貴的成長片段。

往返於故鄉的路,楊富閔也寫台北與台中,搭著童年落漆的寶藍色車廂北上,新鮮的夜唱夜遊,與異鄉的生澀,他不是拔地而起的北漂人,而是載著故鄉行駛的駕駛。這輛列車就是兩本散文,零件式的拼湊成了楊富閔與八〇末九〇初一輩的成長史。比起領悟,閱讀楊富閔的散文更像回去故鄉,無論是城裡人城外人,都有一座不能抹滅的童年樂園,與對生長環境的情深義重。

「我喜歡什麼事情全沒發生,只是談論天氣,談論雨時的長短,雨停之後安靜沿著雨路展開自己人生,只是小心天雨路滑,凡事千萬保重。」

 

故事書


作者:楊富閔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18.10

#福地 #三合院 #十一月選書 #楊富閔 #故事書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攝影洪以樺 Chair Hong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