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 選書|每分鐘七十八轉的高亢哀愁——《曲盤開出一蕊花》

BIOS 選書|每分鐘七十八轉的高亢哀愁——《曲盤開出一蕊花》

作者BIOS 選書
日期13.01.2021

「如果伸手撫觸戰前流行歌曲老盤,摸到的會是無預期的深沉冰冷,繼而被它沉甸甸的重量嚇著。一回神才發現,原來這不是大多數人拿來懷舊、觸感溫潤的黑膠啊。」

《曲盤開出一蕊花》沿著曲盤設計、品牌、樂種、音樂人組織出了一個戰前世代充滿奇珍異獸的文化觀。曲盤不是「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潮到出水的復古收藏,曲盤比黑膠還資深、也更難入門,因為曲盤收錄的大多是戰前音樂,除了〈望春風〉〈雨夜花〉,留聲機時代的流行音樂族譜寬廣,從歌手純純的歌聲分析起頭,本書開頭就說明鑑賞的意義,曲盤之於聽慣流行音樂的我們,擁有一種強烈的異色感,如何去聽懂那些強韌的生命力、尖細與頑強的聲線、濃郁如土的氣味,也是聆聽上的進修。

純純〈望春風〉。

IMAGE

純純〈來啦〉歌詞本。

IMAGE

純純宣傳照。

這本書獻給耳朵的老饕,如果你也斤斤計較於不同載體上的聲音重現永遠不比原音精彩,你也思考著為何串流永遠無法取代實體唱片,這本書對留聲機的聽覺體驗描寫十分痛快,適合在聽覺上挑剔的人。世界上最早的聲音機器是滾筒式留聲機,與 1877 年愛迪生發明的「聲音書寫器」(Phonograph),從此為起點,柏林納圓盤、母盤、蟲膠(曲盤)、到黑膠發明,音樂也跟隨不同載體有了變化。曲盤為每分鐘七十八轉、單面容量約三分鐘半、十吋大小,因其限制,也演化成流行音樂一首大約都是三分鐘半的形式。

曲盤聲音儲存於凹凸間隔的溝槽中,每播放一次就越趨暗啞,必須往復使其老,音樂才有意義。因此關於台灣戰前音樂修復的量還不到四十首,而《曲盤開出一蕊花》隨書附上的 CD 就擁有二十一首,其聲音修復也避免服膺現代化,保留了破損質感,所以可以聽到像是雜訊、或是炒豆聲這樣專屬於曲盤的聲音。

作者洪芳怡是音樂與文化研究出身的人,她藝術底子綜合學者精神,讓《曲盤開出一蕊花》有幸沒成為艱深的小論文,行文間敘述彼時庶民景況的筆法精彩,嚴謹的史實爬梳呈現出色彩斑斕的音樂史,即便未按下播放鍵,就能在文字描述下彷彿也像聽見了高海拔的音域,善於描述字頭字尾字腹的斷音頓挫、拖腔的哭調仔或稜角、音強音弱間的共鳴,聲音透過文字逼近立體、又勾勒出景深。

她也是一個好的說故事者,只是讀詞就能寫出 1932 年〈台北進行曲〉粉味與夜色相伴,描述生動堪比親臨那個臉紅心跳的舞池。寫純純、秀巒的分庭抗禮好看,最摩登的女歌手們如何打下江山後或跳槽或競爭,又到藝旦幼良與秋蟾如何進入音樂產業。那是日治時期最盛的娛樂文化職業,藝旦懂詩吟歌,是台灣早期菁英文化的風雅標誌,在富商與仕紳間交際彈唱,但到酒女與咖啡店女因隨大稻埕的酒樓、咖啡茶館林立,進而取代了藝旦的消費功能。

哥倫美亞唱片帶著秋蟾勇闖西洋曲風,定義自己為「流行歌」,而浪還沒起,卻被市場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本名為劉清香的純純,戲子少女出身,曲盤量最多,成為以台語演唱日本民謠與流行歌最重要的文化傳播者,純純與鄧雨賢的組合誕生出了〈望春風〉〈雨夜花〉,巷頭街尾,沒人不知道純純。

IMAGE

左:唱片裝幀;右:《曲盤開出一蕊花》封底。

IMAGE

歌詞本內頁。

看著書中史料很過癮,就像是一次次挖掘出化石的驚奇。另外這本書整體的設計也很值得反覆品味,首先是無論書封或 CD 裝幀的封面都使用不同字型的標準字,複合多種素材拼貼,用設計歸納得繁複卻整齊,雖然整體風格是復古華麗的,但排版上又節制地保持了溫婉與良好的閱讀動線。我也很喜愛字體運用上根據考古所得知的彼時的詞譜紙張、哥倫美亞曲盤印字等,塑造出一種殖民下拼貼出的台灣風格。

《曲盤開出一蕊花》是台灣至今挖掘曲盤史料最完整、也是唯一的一本書,閱讀間也像是乘坐時光機,聽每分鐘七十八轉扞格的愁緒,回到日治下的民常風景,看見那個具有流行音樂文化輔萌芽、具有摩登色彩的環境裡,如何長出一個個獨具姿態的音樂人。

 

《曲盤開出一蕊花》


 

 

 

 

 

 

作者:洪芳怡
出版者:遠流
出版日期:2020.11

#學術研究 #曲盤 #洪芳怡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Lee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