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可以嗎?」到「只有嘉義可以」,記 2021《草草戲劇節》

從「嘉義可以嗎?」到「只有嘉義可以」,記 2021《草草戲劇節》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6.03.2021

生活總有卡關不輪轉,好想按下一鍵快轉,天公伯啊快賜予時來運轉——今年草草戲劇節以「轉轉」為主題,強調在後疫情時代以藝術來轉運、轉念轉心情。

第十三屆的草草戲劇節,成功翻轉嘉義藝術資源,從民間自營藝術節升級為城市型文化節慶,藝術成為一把利耙,為地方文化的土壤翻土、育苗。草草戲劇節自詡為小草,一顆很小,但卻能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片強韌風景。

IMAGE

甫結束今年的活動,我們也訪問草草戲劇節團隊,今年因應疫情打造雙園區,也打開了更多實驗可能:「民雄是『經典草草』,草草戲劇節過往長期配合的表演團隊,安排在此,此區給本身就喜愛藝文與戲劇的人,觀眾也在過去 12 年的草草戲劇節洗禮中懂得怎麼跟表演團隊一起玩。嘉義市園區則是第一年在嘉義市展出的『實驗草草』,有很多路過想進來看看的市民、親子家庭居多,所以這裡會放比較多歌唱、馬戲、魔術與肢體表演。」扎穩根基以後,團隊也持續拓展群眾、與居民溝通,年年深耕與在地的連結。

IMAGE

 

IMAGE

 

IMAGE

發燙的青春,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

自 2009 年起,歷經十三個春天,草草戲劇節漸漸成為嘉義的節氣,以春暖花開為舞台,召喚也栽種藝術,在嘉義長出她獨有的美麗。這個節日的主辦單位是嘉義第一個正式立案的劇團:「阮劇團」。

阮,是台語「我們」,背後乘載的是群體意識,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是對土地依戀。團長汪兆謙到台北就讀戲劇系,打開眼界吸收養份的同時,無法忽視這座巨大城市的豐盈,對比故鄉的匱乏,台北與嘉義兩百四十公里的差距,其中包裹了青年對藝術資源的無法觸及、對知識的渴求與訊息選擇上的落差。

2003 年阮劇團成立,生根嘉義,培植在地青年,也不斷發展製作,從土地生活人文脈絡發芽,「台語」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根基,以台語改編西方經典《仲夏夜之夢》、《馬克白》,台灣文學《嫁妝一牛車》等作品,引發關注。

IMAGE

IMAGE

IMAGE

草草戲劇節,從高中戲劇社團的聯合演出,成長至今,在嘉義的土地上閃耀的光芒吸引台北城市的人們前往,顛覆了人口流動的可能性。地區的青年與居民,也持續藉由藝術認識自己,創造與自己和他人、議題及生活的探索。

主辦單位「阮劇團」的團長汪兆謙曾說:「十多年前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會說『嘉義可以嗎?』,十多年過去了,那個問號消失了,變成句號:『嘉義可以。』」草草戲劇節從單一劇團的藝術節,變成整個城市的節慶,結合社區、人文與環境議題,汪兆謙說下一個階段也很明確了,那就是:「只有嘉義可以。」

留給爺爺奶奶一個表演的舞台

「議題式劇場」為草草戲劇節今年特別推出的新創製作,以嘉義生活圈為背景,連結走訪嘉義在地文史及產業脈絡,透過田野調查,轉化嘉義日常。《​洄游記展~我們都是一家人~》​、《​(±)嘉義人(∓)》、《畫外之音》、《諸羅假期》與《農系少年威!》​等五部作品。談嘉義地區的新住民、年老化社會、青農議題、被美稱為「畫都」、中元節「輪普」獨特習俗⋯⋯。

將視野回歸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對青年的關注有鑑於阮劇團成立後,多數成員皆為高中時期參與社團、進而接觸戲劇、走入表演藝術的世界,因此「青少年」族群對於阮而言,有一份難以抹滅的獨特情感:「草草戲劇節一開始也是提供名目讓嘉義縣市的話劇社學生有成果發表的機會,因此地方學校與草草戲劇節之間就有累積長期的默契。」十幾年來跟隨社會變遷,嘉義逐漸成為老年人口化的區域,團隊希望真正參與社區,因此邀演熟齡組織,讓平常就有在社區型表演組織的爺爺奶奶也有成果發表的舞台。

近年策展人越在嘉阮金紅加入劇團,讓草草戲劇節有更多元的發展形式:「原來嘉義有不少柬埔寨、印尼、越南等新住民,他們就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們卻好像不是非常了解他們的文化,這次也藉由不同國籍的展出攤位與異國風味的食物交流,搭起互相了解的橋樑。」

IMAGE

從田調到互動,嘉義人的生活展現

今年的「議題式劇場」因跨到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場地不像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有這麼多戶外空間,而是一棟棟原先舊酒廠留下來的建築,如何在歷史古蹟的空間中妥善使用,便延伸了團隊對議題劇場的發想。「議題劇場的主題就是取自於嘉義的生活元素,其中個別探討嘉義地區的新住民、老年化社會、畫都美稱、青農和特色輪普連結,走訪嘉義在地的文史和產業脈絡。」

推動議題式劇場時他們發現這在嘉義是新的呈現形式,開幕第一天入座率不高,但第二天對居民展開主動推銷,人數也不斷翻倍,「大家發現劇場裡互動性很強,走出劇場都能得到一點什麼。」透過設計互動,開啟參與者與嘉義青農對話,以更多元的角度共同審視你我身邊的生活議題。

議題式劇場展開前,除了聯繫嘉義在地的相關單位,導演前期也會做個人的田野調查,再與當地團隊一起討論與爬梳。強調在地的主題,講求透過不同互動方式,勾引出民眾思考,如此次與阮劇團合作的駐團導演莊雄偉,以「洄游朔源」做為發想,象徵著在台灣的許多新住民,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土地、社會背景,卻不曾忘記孕育自己成長的發源地,以及我們體內潛藏著豐富的文化脈絡。

IMAGE

(±)嘉義人(∓):主要探討嘉義人口外流與人口老化的議題,也帶觀眾更加了解聾人遇到的生活困境和手語傳承的挑戰。

IMAGE

《諸羅假期》:昔今普渡方式的落差,過去曾是熱鬧一整月,拜拜供品豐盛,到現在一切從簡。不過,雖然儀式的外在形式改變了,但思念與祭祀的內在本質依然存在,並沒有因爲簡單化而消失⋯⋯

葉志偉《諸羅假期》以昔今普渡方式的落差出發,看見過去曾是熱鬧一整月、拜拜供品豐盛的祭祀到從簡,祭祀的內在本質如何存在。陳仕瑛《畫外之音》則以陳澄波畫家的妻子張捷為主角,訴說他作品背後的故事與兩人之間的回憶,歷史背景搭配上嘉頌青年團的現場演奏,讓觀眾們沉浸在其中。

IMAGE

草草戲劇節的活動結構本身有如沒有頻道上限的電視,根據不同喜好可進入不同類型的表演現場:有傳統、有創新、有傳承,有熱血青春、親子歡笑、熟齡陪伴、議題探討,收納其中任君挑選。每一年在地人、外地人都知道可以在春日散步回嘉,看戲,也看藝術帶給人們與地方的改變。

#表演藝術 #戲劇 #藝術節 #戲劇節 #嘉義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李姿穎 Abby Lee 廖昀靖
資料提供草草戲劇節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圖片提供眼福映像工作室,阮劇團提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