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邊陲的那隻光電獸——2021 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的創作們

都市邊陲的那隻光電獸——2021 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的創作們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8.04.2021

棲息之地似乎必有一盞燈光,給夜歸的家人照明,給在外飄盪的靈魂引路,不致迷失。每年春夏之際的寶藏巖光節,像是以光點亮了家,藝術創作的光亮匯聚眾人目光,今年寶藏巖光節以「棲息在光中」為題,並以「家」作為引線,邀請藝術家一同爬梳對棲息之地的共同想像。

走進「棲息在光中」,作品沿著蜿蜒山徑蔓延,順著寶藏巖高低起落的地形,或凹陷或隆起,都有微光閃爍。其中對兩件作品特別深刻:王宇光 X 微光製造的《捺撇》與延伸舞蹈為展覽的「《捺撇》解構式—寶藏巖」,以及聲光藝術家姚仲涵的〈光電獸#21—痕跡掃描〉。

家是:寶藏巖和駐村藝術家的關係

寶藏巖作為一眷村聚落,在歲月飄蕩之中成為許多人的棲居處,多年後也作為許多創作者暫居,生養藝術作品的場域,多元的身份都在這裡刻畫生活,王宇光就曾在寶藏巖駐村,留下痕跡。

曾經是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在職業舞團日復一日的按表操課中,成為舞台上發亮的表演者,2016 年離開舞團後,王宇光的創作慾望恣意長大,和雲門劇場、驫舞劇場、三缺一劇團、小事製作等持續合作演出。前年在寶藏巖駐村,他說那是對一名創作者來說最美好的條件了:時間、空間、創作,「還有太陽跟高粱。」他補充。從夏日到初秋,四個月的駐村時間,他蹲低身體,除了繼續發展動物身體舞蹈系統,也站在邊陲聚落的一角,看到城市邊緣中失落的一塊,反思城市化過程中那些失落的身體:夜市裡行乞的殘缺姿態、看不見臉的網路社群。當時王宇光也想問,面對城市邊陲的住民,除了陪伴,駐村藝術家還能做些什麼?

IMAGE

《捺撇》解構式-巖 (攝影:駱思維) 

在駐村期間他舉辦「智慧型身體」身體知覺工作坊,參與者在近三個小時裡必須閉上眼睛,思考關掉人們慣習依賴的視覺之後,人與身體的關係會轉變嗎?而舞作《捺撇》也在探索「關係」中緩緩反芻成型。

剝落語言 身體正在說話

初春卻如夏至炎熱,午後太陽放肆地灑在每一個流竄在寶藏巖聚落人們的通紅臉頰上,時間到了,舞者李尹櫻和許誌恒與像是第三位舞者的一張巨大宣紙共舞。此時寶藏巖聚落的各個角落都有事情在發生,展覽、音樂、餐食,但躁動的每一顆心爬上好幾階之上的山城廣場後,都被大棵老榕撫慰,靜了下來。連孩子,都能看著舞忘了手中的冰茶正在融化。

《捺撇》 (舞者:李尹櫻、許誌恒,攝影 / 剪接:陳韋勝)

王宇光帶著雙人舞作《捺撇》回到它的發源地寶藏巖,在一年多的時光中,從原本他與伴侶也是創作夥伴的舞者李尹櫻的共舞,到現在抽出身體,以全然旁觀編舞家的視角重新看待作品,寶藏巖光節的開幕日在山城廣場演出《捺撇》是王宇光第一次站在遠處,看這個作品和環境、舞者以及自己的關係。

IMAGE

2021寶藏巖光節《捺撇》(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攝影:駱思維 )

IMAGE

2021寶藏巖光節《捺撇》( 照片提供「微光製造」攝影:駱思維 )

一捺一撇而成為人,舞蹈上追求雙人舞之間的重心轉換,意涵上則乘載著對「關係」的詮釋。巨大的宣紙隨著舞蹈沾染墨水痕跡,滴落下來的沒有反白的機會,如同歲月作用在任何關係之上,發生了就留下痕跡。

What is trust?

「可是在寶藏巖,就覺得必須要做得更多。」當王宇光知道要處理一個展間時,他說:「我好像一個孩子,拿到一個新玩具。非常興奮!」《捺撇》在訴說各種權力關係,當然也逃不掉思考作品與觀眾的關係。在創作初期,王宇光就有意識地搜集創作痕跡——染墨的宣紙。

「《捺撇》解構式—寶藏巖」展覽中展出不同時期所使用互動過的宣紙,每一張都曾經承受不同的重力扭轉形成皺紋,不同重量的墨水濃厚,將點狀現場的表演,拉推到演出之前,時間的厚度以紙張再現。

IMAGE

《捺撇》解構式-壁 (攝影:駱思維)

IMAGE

《捺撇》解構式-痕跡(攝影:駱思維) 

IMAGE

《捺撇》解構式-時間(攝影:駱思維) 

而在那之後呢?王宇光回歸到 「什麼是家?」來思考,他拋出提問:What is trust?在展間一顆顆扭蛋機中放著紙張,參觀者必須在無人看照的情況下投下金額,拾取紙張,回應對「信任」的感受。從「家到信任」,這是王宇光抽絲剝繭之後,對關係的中性定義。

光、電、音樂直接滲進身體

寶藏巖光節開幕式的壓軸演出中,姚仲涵穿著黑色 T-shit,戴著口罩,時間還沒到就在舞台旁邊等待,看起來喝到酒酣耳熱的主持人興奮地請他上台,姚仲涵冷靜地走上台,用手輕輕觸碰等等要發出聲響的器材,然後説:「嗯⋯⋯等等我會做一些音樂,可是你們其實可以不用待在舞台這裡,這裡沒什麼好看的。噢,我身後是莊志維的作品,去看他的作品,搭配音樂,比坐在這裡好。真的。」他點點頭,表演就開始了。

舞台上只有姚仲涵隻身一人,在 DJ 台上專注且投入地製造音樂聲響,電子節奏有如噪音、有如脈搏,在他一雙手中流瀉而出,以看不見的巨大姿態覆蓋上寶藏巖的夜色。原本曬了一日已經意興闌珊的人們,在音樂的刺激下,從疲軟的草地上重新站了起來,身體不自禁跟隨音樂發癢輕舞,感官再次被激活——沒有歌詞、沒有劇本,姚仲涵的作品要直接地和身體產生關係。

光是一種可以讓聲音被看見的材料

第一次看姚仲涵在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上演出作品「LLAP」,只見他輕盈無聲的身影,以一台薄薄的筆電,感應裝置、效果器,黑暗中發光的日光燈管,和一雙明亮的手,在空氣中彈奏或舞蹈,觸碰處著只有他看得見的介質,然後聲音就從光束中竄了出來。

LLAP ( Live Performance Version) / 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 (演出版本)

大學唸的是實踐室內空間設計,善於處理空間和材料的姚仲涵,認為光和聲音是建築中很重要的元素,他的發想源自於一場雷雨中的閃電,當光和聲響同時發生,那鼓撼動情緒的力量使他震撼。在畢業製作時,姚仲涵試著把聲音作為一種建築材料,藉由光將看不見的聲音被看見。2005 年姚仲涵開始創作聲響作品,而後獲台北數位藝術獎聲音藝術首獎、獲台北美術獎優選,除了在國際間持續展演,也擔任實踐建築設計學系的助理教授。

藝術祭中姚仲涵的作品,多跨足聲音、科技、新媒體以及流行與獨立音樂場域。今年發行了第二張以光電獸系列為主題的專輯「光電獸#20 XXXX」,專輯介紹上寫著「即使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懂我們的意思,也是沒關係的。」

回應場地 聚光成獸

姚仲涵一直想讓燈的閃爍富有生命力,接近一個生命體。但牠並非同於人類,因此名為「獸」。破除對光電科技的冷漠想像,姚仲涵的作品在理性中精細算計,但他思考的始終是觸及觀者身體的覺知變化。

2017 年作品〈光電獸#1- 橋〉曾展出於台南鹽水月津港燈節,之後的四年間迅速生產光電獸系列作品,其中也包含 2018 年在寶藏巖光節的〈光電獸#6-草地〉。2019 年〈光電獸#15-東區〉等。「光電獸」系列作品蟄伏於台灣各地,依附在棲居之地,像是一尾有機生物,隨著地方的地勢、溫度或植披生長成獨特姿態。

An Electronic Monster #21 - Scan the Trace (Clip)

2020 年再次受邀在寶藏巖光節展出〈光電獸#21-痕跡掃描〉,姚仲涵在「歷史斷面」裝置如樂譜光假的三條平行軸線,透過光、影的律動,讓觀者看到框架內的每一個瞬間。同樣從空間出發,「歷史斷面」是寶藏巖中一處十分駭人的視覺停頓點。

順著山勢而蓋建的聚落,在此處決然斷裂,曾是防洪線保衛紀錄:2000 年的象神颱風侵襲,因水患而將此斷面處的屋舍全數拆除,留下一面如幽魂般的歷史痕跡。歲月流去,生態在斷裂口無所謂的生長綠意,生活被剷除,生命又過來棲居,姚仲涵藉著這個斷面和生態交融後的樣貌,佈上一尾光電獸,光影的節奏會使觀者聚焦暫停在一瞬間,而那一瞬間觀者又吸收到什麼溫度與故事?

IMAGE

IMAGE

寶藏巖聚落的蜿蜒山徑像血管,過去運送著居民落地生根的生存血脈,現在則以藝術創作持續打著幫浦換氧,地(寶藏巖)與人(藝術家)互為痕跡,互相成為能彼此的棲息之家。

2021 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
展期|2021/3/27(SAT.)-5/9(SUN.)11:00-22:00週一休園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參展藝術|家洪鈞元、顧廣毅、洪梓倪、陳家翊、林瑜亮、張乃仁、王宇光 X微光製造、林明彥、蔡宜婷、莊志維、姚仲涵、輕量級 – 跨校協作工作營、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依作品動線排序)
藝術總監|李曉雯
展覽策畫|王正馨

#裝置藝術 #光節 #舞蹈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資料提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責任編輯李姿穎 Abby Lee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