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築還鹹鹹的──潮藝術:藝術家凝視基隆的 17 種方法

百年建築還鹹鹹的──潮藝術:藝術家凝視基隆的 17 種方法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5.06.2022

1935 年完工的基隆漁會正濱大樓有四百多扇窗戶,它們像一雙雙眼睛,盯著這座港都將近一百年了。日治時期落成時名為「水產館」,外觀、結構與內部都是當時最現代化的象徵,館內除了水產試驗場、魚市業務所等漁業事務,也安置了郵局、食堂、標本室等空間。後歷經海軍、水試所、漁會入駐,於 1989 年起閒置,像是閉上眼沉睡了二十餘年。

五年前,大樓啟動修復再利用計劃,打開門發現,那一種鹹鹹的味道都散不掉。現在,甚至把人都勾了回來——此刻,漁會正濱大樓以「基隆潮藝術」再次敞開大門,接起近百年的光陰。

基隆潮藝術舉辦八年了,每一年藝術家在浪裡、雨裡創作,這塊外地人看起來小,卻與海無盡相連之大的港都,多年來激起眾藝術家的感官迸發,他們舔了舔空氣中的鹹味,把基隆的精華放到作品中。

我們到訪的那一天,不意外下雨了。此屆以「未來島航」為題,我們接連走訪基隆味濃厚的「展場」:正濱漁港、阿根那造船廠、永鴻發 88 號漁船,以及修繕後首次對外開放的基隆漁會正濱大樓——據說藝術家陳淑強,阿強,是最早進駐此空間的藝術家。

IMAGE

費時三個多月的限地創作,阿強祭出驚人的裝置作品《潮來潮往》。作品腹地廣大,以在地取材的流刺網鋪天蓋地覆蓋大樓中庭空地——這裡過去曾是拍賣漁獲之場所。藝術家掛鉤高處,往下垂墜如山稜、波浪,呼應基隆山海地形。二樓窗口延伸出一個以漁網佈置的巨大通道,阿強說那是眼睛的放置處,像是往內觀看的眼睛。

這件作品確實抓牢了觀者的眼,當我們行走於建築物中,中庭千絲萬縷的漁網都成為背景,就像海之於基隆,安靜卻巨大地難以忽視。即便閉上眼睛,還是會有一種鹹鹹的味道⋯⋯

「The small awakens our memories as if we are there.」

藝術家黃榮智作品《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以「鹹味」喚起時空情懷。慣於使用居家物件創作的他,將空間擺滿日常做菜、洗澡會使用的不鏽鋼盆,裡頭堆著或多或少的雪白鹽巴,天花板的裝置使水滴以不同頻率落下,敲響了盆。

IMAGE

「你聞到一個味道、聽到一種聲音,會想起一個你曾經在的地方,和當時的情緒。」水滴多了,盆就成為海洋。盆、鹽、水,延伸視、聽、嗅覺感官意象,一瞬間就帶你到遠處他方。這個他方,也可能包括未來。

從 1935 年數來近百年後的此刻,正濱大樓的標本室,終於再次被放入魚類標本,一隻只剩骨骸的淺海扇刺棘魚浮在空中——然而世上並不存在這種生物。

AMCP Studio 作品《明日之境》,將時空設定在兩百年後 2249 年的未來,虛構一隻海洋生物標本,帶出海洋枯竭意象。淺海扇刺棘魚的下顎骨與嘴形,在食物縮減的環境中演化強壯,身上殘繞著塑料,像是還活著在奮鬥一樣。「這個空間很像在祭祀一條魚吧!曾經牠也在大海裡悠遊。」創始人 Annie 分享空間背景聲傳來深海中鯨魚的低吼,像是魚類對話、傳唱祭歌,哀悼物種凋零。

IMAGE

光雕、文學結合多媒體、巨型彩繪,還有食堂⋯⋯基隆潮藝術的 17 組藝術家以各式創作方式,伸出最敏感的觸手,沉入海中、在雨裡打撈,讓鹹味沾滿口鼻,也要把基隆那灰冷卻新鮮強壯姿態記錄下來——不信你看,那棟港邊斑剝的大樓牆縫,又長出鮮綠的植物了。

 

2022 基隆潮藝術:未來島航
時間|6.10(Fri.)- 6.19(Sun.)
地點|基隆漁會正濱大樓、海上美術館(永鴻 88 號漁船)、阿根納造船廠、正濱漁港

#潮藝術 #基隆 #展覽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廖昀靖
圖片提供基隆文化局
執行編輯責任編輯游育寧
責任編輯溫若涵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