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積電的無塵室裡,一滴水的記憶被刪除了──林新惠記 2024 台北雙年展裡的「小世界」

在台積電的無塵室裡,一滴水的記憶被刪除了──林新惠記 2024 台北雙年展裡的「小世界」

作者林新惠
日期05.02.2024

在全球進入後疫情時代的當下,許多產業與經濟體仍在復甦,也有越來越多創作開始回顧、重新思考疫情給予人類世界的啟示。病毒讓我們重新思考「尺度」(scale):如果微觀的病毒能讓巨觀的社會結構困頓停擺,我們或許更加明白,不同尺度的世界並非彼此分隔,而總是相互牽連,彼此糾纏。

尺度是相對的——在貝納維貝(Bernard Werber)的《螞蟻》中,螞蟻世界的英勇冒險,不過是人類世界的輕輕一踩就能灰飛煙滅的小世界;在劉慈欣的《三體》中,人類棲居的地球,不過是宇宙的暗黑森林裡的小地方。在小世界中,有許多不斷發生與遞變的化學物質作用、生命的新陳代謝、資訊的傳遞,只是不為人類所感所知。

將人類感知之外的世界視為被動的、遲鈍的、無感的「物」,正是我們特別需要重新思考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偏見。

美國政治哲學家珍班奈特(Jane Bennett)指出,現代人的思維總是習慣把物質(matter)視為被動的、等待使用的,進而將這個世界區隔成死氣沉沉的物(它、東西)與生氣蓬勃的生命(我們、存在)。

然而,這個區隔卻忽略了非人物質、非人生物的能動性,及其擁有的活動力。例如 omega-3 脂肪酸可以改變人的情緒;或是所謂的「垃圾」從來不只是堆積在與我們毫不相關的垃圾處理場,而總是活躍地產生化學物質氣體,消散在我們賴以為生的空氣中。因而,班奈特認為物質不但不是毫無生氣,而是活生生地、活躍地參與整個世界的形塑與運轉。

物質是活躍的,而由物質構成的小世界也是。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即以「小世界」為題,在後疫情時代重新思考生命、生活與政治的尺度。「小世界」或許看似缺乏巨觀與全知,然而在經歷病毒介入的生活之後,我們更應該聚焦那些微觀宇宙如何鏡映、折射巨觀世界的可見與不可見。

刪除一滴水的記憶

班奈特認為,當我們將非人物質的活性(vitality)納入考量,才有可能不將政治的能動性限縮為人的能動性,而能以新的方式回應公共問題。在本屆雙年展中,蘇郁心的《特殊水,複數》呈現了水如何被人「馴化」的過程。

《特殊水,複數》描述一位曾在台積電半導體無塵室工作,後來因生產自動化而轉職為運水車司機的女性,為台積電取水、運水的過程。其中,畫外音提到,在將自來水過濾為生產晶片用水的過程中:「水的過濾系統抹除了水的記憶,只留下氧和氫。水的鬼魅被馴化在水管中,過濾他們的記憶。」

如果試著想像水的旅途,就能理解《特殊水,複數》的非人政治視野。一瓢水可能經過海、經過無數生命、經過雲朵,載運生命所需的能量、微生物、礦物質。這些水裡的「雜質」,正體現了水所經過的旅程和的記憶,卻因科技進步所需而被過濾消滅。

IMAGE

蘇郁心,《特殊水,複數》,2023,單頻道錄像裝置,18 分 35 秒。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特殊水,複數》以描述水的旅程來呈現科技進步主義對於非人他者的肆意剝奪。與錄像同時呈現的,是三個半導體製造過程中的測試晶圓片,上頭印了世界上第一顆海洋觀測衛星「Seasat」觀測的海面圖像。這個裝置與錄像內容的並置,展現了批判科技發展時的自我反思:錄像中以水的科學描述構成水的政治思考,並藉此批判科技進展對自然資源的掠奪;但之能夠如此觀測與描述水,正來自使用了晶片的衛星,也來自晶片所代表的科學進展。

在《特殊水,複數》的播映間外頭,是唐納天的《漫遊微觀宇宙》。走進此裝置中,彷彿走在一個由碉堡構成的迷障;然而,如果從二樓俯瞰,整個裝置看起來又像是晶片裡的線路與電晶體配置。積體電路與戰爭碉堡的並置,讓人聯想《晶片戰爭》一書中描述的中、美、台圍繞著晶片的權力拉鋸關係。

肉眼不可見的積體電路輻射而出的是牽動家國與人命的戰爭與勞動,蘇郁心和唐納天呈現晶片小世界與我們日常大世界之間的拉扯與糾纏。

IMAGE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MAGE

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小世界的無用與有用

同樣以小世界的動態窺見大世界的動盪的,還有拉哈塔貝特(Lara Tabet)的《十一個破碎海洋》。

《十一個破碎海洋》乍看像是某種抽象藝術,實際上是藝術家沿著黎巴嫩海岸每隔二十公里抽取一份水的樣本,再注射在彩色膠卷並顯像而成。與《特殊水,複數》提到的被「過濾掉記憶」的水不同,《十一個破碎海洋》呈現出水的多重記憶:水裡的細菌改變了底片的明膠,從而顯影出不同顏色與型態的微觀風景。

在每一幅攝影旁,藝術家並置了每一幅攝影的細菌學資訊以及採集海水的座標。這些標示顯示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顯影,來自於非人物種在特定時間空間以特定模式展現的活動。《十一個破碎海洋》以細菌勾畫出的破碎圖騰暗喻黎巴嫩海岸被過度開發的破碎化,同時也彰顯了非人物種不斷流變的活躍能動性。

IMAGE

拉哈塔貝特,《十一個破碎海洋》系列,2020,細菌、類比彩色膠捲底片、類比相紙,115x160 公分/件,共 11 件。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從水的角度來看,水是物質與記憶的載體(如同《特殊水,複數》所言);而從細菌和微生物的角度來看,水是他們的棲地。棲地絕不只是一個固定的,只待被生物擷取生命所需的靜態所在;相反地,棲地和棲居於此的生物,構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共構整體系統的關係。蘇詠寶的《書的形狀》便呈現棲地的動態。

蘇詠寶以透明絲線垂釣許多被昆蟲啃噬過的中藥材,這些看似枯葉的「無用之物」都曾經是昆蟲攝取養份、繁殖、棲居的小世界。而當蟲去葉空,這些沒有養份的藥用植物,在展間中隨著人流與微小的空氣振動輕輕擺盪。蘇詠寶透過藝術展示,重新召喚棲地充滿活性的記憶,並讓人反思枯朽的未必等同廢棄,而是自然界能量循環的過程。

延伸閱讀
IMAGE
破壞不只有負面結果,它同時帶來新生。蘇詠寶在蟲蛀與中藥的關係間看到一種生物系統的循環,「破壞與建立其實是同一件事。」

本屆雙年展呈現的小世界,並非靜態而單一,而是動態而多元的。每一個小世界都涵蓋不同的活躍的物質,進而構成活躍的小世界。而透過觀察、理解、感受這些非人物種與物質構成的小世界,我們才能走下人類中心的神壇,重新將自己理解為多種能動性之一,並與其他活躍的非人類,共同構成這個活躍且多重尺度的世界。

IMAGE

2023 第 13 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3/tw

#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北雙年展 #蘇郁心 #唐納天 #拉哈塔貝特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林新慧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核稿編輯陳劭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