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坎城影展|片單分析(二):女導演的選擇
因為地主優勢,坎城每年 21 部(左右)的競賽片裡,都能看到為數不少的法國電影。而今年的法國片看起來有更多不同樣貌,令人心喜。
以《流離者之歌》獲得金棕櫚的法國大師賈克歐狄亞(Jacques Audiard)(雖然筆者覺得歐狄亞最好看的電影還是當年轟動坎城且拿下評審團大獎的《大獄言家》),今年將六度來到主競賽。新片《Emilia Pérez》是個女律師將協助犯罪集團老大變成女性且離開集團的犯罪音樂劇,雖然全片在法國攝影棚拍攝,但故事設定在當代墨西哥,使用的語言也是西語,雖然還沒有影像釋出,尚看不出來是否與平常認知的「音樂劇」形式相同,但光是上述原因,也能預期影片應該與歐狄亞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樣。
曾以《大藝術家》橫掃奧斯卡,前年坎城也以他翻拍日本電影的《一屍到底:法屍浪漫》 開幕,法國導演米歇爾哈札納維西斯(Michel Hazanavicius)也算坎城常客。這次進入主競賽的《The Most Precious of Cargoes》卻是一部是改編自同名小說,描述二戰期間一個從開往集中營火車上被丟出嬰兒的動畫電影。這不僅是哈札納維西斯的首部動畫作品,也是也是坎城睽違 15 年,終於又選進正式競賽單元的動畫電影(上次是 2008 年以色列動畫《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作品常往返於主競賽及一種注目兩個競賽單元之間的法國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Christophe Honoré),台灣觀眾比較熟悉的應該是他的《巴黎小情歌》,今年他成功(也是三度)獲得角逐金棕櫚的機會。新作《Marcello Mio》再度讓凱薩琳丹尼芙及琪雅拉馬斯楚安尼這對法國明星母女檔於片中合體,她們不僅要在劇中扮演自己現實中的身份,更有趣的是還必須與她們的丈夫/父親,義大利傳奇巨星馬切洛馬斯楚安尼在電影裡「互動」。
台灣觀眾比較陌生的法國導演吉爾雷路許(Gilles Lellouche),則是以阿黛兒艾薩卓普洛斯(Adèle Exarchopoulos)主演的音樂愛情電影《Beating Hearts》首度獲選進入主競賽單元,《Beating Hearts》與賈克歐狄亞的新片一樣都被歸類為「音樂劇」,前導預告看不出端倪,也著實令人好奇兩部片「音樂」的部分會如何被呈現。
除了上述法國老將,今年的新銳代表則是法國女導演阿嘉特里丁格(Agathe Riedinger)的青春成長電影《Diamant Brut》,這也是她的劇情片首作。而去年坎城選進主競賽的首部劇情長片《我要我們在一起》,同樣也是年輕法國女導演的電影。藝術總監 Thierry Fremaux 曾在公佈片單前的訪問中提到,「鼓勵女性投身電影事業,坎城能做的是透過積極選擇和展示女導演作品,藉以提升她們的聲量」,而坎城影展將最重要的競賽片一席留給女性新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想當然爾也是坎城有意識的選擇。
相同地,若要有意識檢視今年正式競賽裡的女導演作品,除了前述的英國安德莉雅阿諾、法國新銳 Agathe Riedinger,尚還有另一部讓黛咪摩爾在戲中展示女權的法國導演柯洛里法吉特(Coralie Fargeat)恐怖類型新作《The Substance》,以及印度紀錄片導演帕亞爾卡帕迪亞(Payal Kapadia)的首部劇情長片《All We Imagine As Light》,而後二者皆是首次入圍坎城正式競賽。另外,不得不提《All We Imagine As Light》是印度睽違三十多年來首次被選入主競賽的電影。帕亞爾卡帕迪亞來頭其實不小,她在 2021 年曾以《我們一無所知的夜晚》獲頒當年的最佳紀錄片金眼睛獎。
其他也是第一次有執導作品進主競賽單元的導演,還有台灣觀眾比較陌生羅馬尼亞導演伊曼紐爾帕爾烏(Emanuel Pârvu)執導,描述 17 歲男孩性啟蒙過程卻與村裡傳統價值觀有所衝突的《Three Kilometres to the End of the World》、瑞典導演馬戈諾斯凡宏(Magnus von Horn)的新片《The Girl In The Needle》(這部片也是今年主競賽唯一的北歐代表,金馬影展曾經演過導演前作《漂亮寶貝直播中》)及葡萄牙導演導演米格爾戈麥斯(Miguel Gomes)的《Grand Tour》。米格爾戈麥斯曾執導過《禁戀》、《一千零一夜》三部曲、疫情封鎖期間拍攝《月八拍片日記》,台灣影展觀眾應該較為熟悉這位導演。
伊朗導演穆罕默德拉素羅夫(Mohammad Rasoulof)過去曾三度於一種注目單元獲獎,其中還以 2017 年的《正直好人》還拿下一種注目最佳影片,2020年以《無邪》獲頒柏林金熊獎,他今年終於以新片《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闖進坎城正式競賽。
穆罕默德拉素羅夫向來是伊朗反動的聲音,過去三十幾年持續與伊朗政府審查制度對抗,前年更因為不滿政府帶頭暴力鎮壓示威群眾被捕入獄,賈法潘納希則在出席他的聽證會時也被逮捕。去年坎城影展曾在拉素羅夫獲釋之後,邀請他擔任一種注目競賽單元評審,但在影展開始之前,拉素羅夫遭限制出境。
時序來到今年,坎城官方在最後一刻才公布《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進入正式競賽,不曉得是否跟伊朗當局持續施壓有關,而過去一個月外界不斷猜測今年拉素羅夫可否前往坎城(補充說明:賈法潘納希去年獲釋且解除限制出境的禁令後,曾短暫飛往法國探視女兒,這也是賈法潘納希 14 年來首度被解禁),可惜日前確認拉素羅夫還是被伊朗當局禁止參展,無法出席影片首映。
最後一部要介紹的正式競賽作品,是也曾拿下一種注目最佳影片(《被遺忘的時光》)的巴西導演凱里阿努茲(Karim Aïnouz),去年他執導裘德洛主演的英國宮廷電影《Firebrand》首度擠進坎城主競賽,可惜尚無片商引進影片,今年以類型驚悚新作《Motel Destino》再度進入主競賽單元,連續兩年推出新作且都被選進主競賽,也能看出坎城的重視。
雖然正式競賽單元裡不見台灣導演作品,但坎城兩個平行單元裡都能看到台灣電影的身影。導演雙週的競賽單元有新加坡導演曾威量與尹又巧共同執導的《白衣蒼狗》,影評人週的競賽片裡也有台裔美籍導演王凱民的《蟲》,兩部皆為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不僅如此,坎城官方今年正式設立的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Immersive Competition),也有周東彥執導的《穿越霧中》,而另一部入選作品《黑》更有台灣團隊參與製作,桂綸鎂也參與了配音。相較於過去幾年,台灣電影能見度今年提升許多,令人欣慰的同時也希望台灣電影在未來能持續前進。
今年坎城官方單元共選進七十部長片(若含平行單元整個坎城期間首映的長片則超過一百部),其它官方單元還有幾個可以關注的部份:一種注目競賽單元裡 18 部影片,有近半數都是新導演長片首作,可以看到延續了去年開始一種注目單元選片方向的調整——藝術總監 Thierry Fremaux 曾特別表態,「將更加關注新導演作品」。而而坎城唯一一個跨平行單元的獎項是頒給新導演首作的金攝影機獎,當年被選入導演雙週單元的陳哲毅導演,就是憑著《爸媽不在家》拿到這個官方獎項。(當年還是從擔任金攝影機評審主席安妮華達手中拿到這個獎項)。所以儘管無法角逐金棕櫚,《白衣蒼狗》和《蟲》還是有機會在坎城閉幕典禮上拿獎。
又,疫情期間新增的「坎城首映」單元,這兩年看下來會覺得是給「有卡司,可能是明星女導演也或許是重要大導演,拍得很不錯但或許坎城覺得沒那麼適合去比賽,又不想讓給其它平行單元甚至其他影展的電影」,例如去年北野武導演的《首》就安排在這個單元。但今年坎城首映單元全部都安排了法國電影,可能要看了影片才會知道,到底是坎城也沒其它選擇,或是未來這個單元就會是法國電影專場?
去年是坎城重要的里程碑,共有 9 部於坎城世界首映的影片,入圍今年的奧斯卡,如去年在競賽外單元馬丁史柯西斯的《花月殺手》、台灣票房倒吃甘蔗有如奇蹟的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等片,尤其又有抱走金棕櫚的《墜惡真相》及評審團大獎得主《夢想集中營》,不僅入圍多項重要獎項,並各自抱走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國際影片,這個結果可能能連 Thierry Fremaux 自己都驚訝。
經歷完去年名導齊出的大年,今年本就預期坎城應該會要「度小月」。尤其阿莫多瓦、賈木許、保羅湯瑪斯安德森、阿比查邦等重要大導,新片都是要等到 2025 年才會推出。年初更有影評、國際媒體直接預期好萊塢罷工效應,今年的坎城會缺乏好萊塢的參與。在各種不利於今年坎城的消息環伺之下,坎城卻還是端出如此片單,尤其一些原先預期秋季檔期的美國電影也都能在坎城先看到,可見坎城影展的重要性。不知道檯面下 Thierry Fremaux「喬」得多辛苦,但坎城真的有資格驕傲。
2024 坎城影展完整片單如下:
MEGALOPOLIS by Francis Ford Coppola (USA)
OH, CANADA by Paul Schrader (USA)
THE APPRENTICE by Ali Abbasi (Canada, Denmark, Ireland)
ANORA by Sean Baker (USA)
THE SHROUDS by David Cronenberg (France, Canada)
KINDS OF KINDNESS by Yorgos Lanthimos (USA, UK)
BIRD by Andrea Arnold (UK)
LIMONOV: THE BALLAD by Kirill Serebrennikov (Italy, France, Spain)
PARTHENOPE by Paolo Sorrentino (Italy, France)
CAUGHT BY THE TIDES by Jia Zhang-Ke (China)
EMILIA PEREZ by Jacques Audiard (France)
THE MOST PRECIOUS OF CARGOES by Michel Hazanavicius (France)
MARCELLO MIO by Christophe Honore (France)
Beating Hearts by Gilles Lelouche (France)
Wild Diamond by Agathe Riedinger (France)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by Payal Kapadia (France, India, Netherlands, Luxembourg)
THE SUBSTANCE by Coralie Fargeat (UK, USA, France)
MOTEL DESTINO by Karim Aïnouz (Brazil, France, Germany)
GRAND TOUR by Miguel Gomes (Portugal, Italy, France)
THE GIRL IN THE NEEDLE by Magnus von Horn (Denmark, Poland, Sweden)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 by Mohammad Rasoulof (Germany, France, Iran)
THREE KILOMETRES TO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Emanuel Parvu (Roma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