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上拉鍊的形術——評《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

不拉上拉鍊的形術——評《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

作者印卡
日期12.03.2014

李銘宸由駱以軍的臉書文本發想,執導《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這齣戲由賴澔哲與楊智淳各分飾劇場中男女一角,在鋪滿草皮的房間開展以吹氣球填塞衣物開始。這齣戲在橋段進展可分為由氣球改造身體、舞蹈運動開啟打破氣球、由男性替女性換裝、女性綑綁男性到男性變裝,男性裸體告結。

誠如李銘宸在文案提及的「肥仔是一分的天才加九十九分努力!」,那點努力轉化成這齣的戲劇語言,用氣球改造身體的橋段。在戲中由男女二角戲鬧的合作完成彼此身體的加胖改造,彷彿情侶約會進食一般。法國哲學家 Catherine Malabou 曾談起可塑性:「它們從外部接受新形式的能力(它們的可充實性和延展性)和它們將新形式授予其他話語的能力。可塑性這一術語同時存在兩種意蘊,接受形式的能力——例如:大理石是可塑的,和授予形式的能力——例如:造型藝術和整形手術。」在這裡,氣球塞進衣物的過程在這齣戲中,首先象徵發胖的畸形想像,而進一步從外部接受改造,胖做為一種身體的「可充實性」在戲中被再現著。但同時,卻留下一個疑問是否人真的是可塑的?在 Malabou 的討論之中,人賦予自己的形式,改變,發明和生產自己,並意味著除了他自身的創造什麼都不是。這裡氣球造成的表演效果,除了其本身的物質特性,或許藉由物質(原料)某種程度的不可逆轉性(irreversibility),更清楚地將戲劇幽默中的嘲笑社會性指了出來。

在這齣戲中,音樂的轉換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推進情節,一方面也不至於讓這一齣低度台詞的戲,過於沉悶。舞蹈運動如減重體操,指出一種肥胖與減重的矛盾,但也與胖節其他的戲劇作品一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一樣有著「真實胖身」的顯現時刻,舞蹈的身體性預告了真實胖身的開始。只是演員面具是建立在人們政治與經濟生活之中,藉由這些面具將個人與社會生活意義的持續意義重現。我們要問的是胖節之中的肥胖想像,除了強調社會意識對肥胖的消滅外,是否有如日本作家「林美子」這樣其他典型人物的想像?觀眾除了一同消滅肥胖之外,在實驗劇中又有何其他對肥胖的重新想像?

在這場戲中,使用氣球可預期的效果,是藉由舞蹈預告著戳破氣球的到來。但必須提醒的是,如過去李銘宸《Dear All》在過去使用衣物的裝置效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舞蹈部分,氣球的佈置除了在賴澔哲下半身營造了特意的情色感外,在楊智淳的舞蹈也呈現出一種特別的醜異的情色感,只不過這氣球的部分的互動很可惜急轉直下進入戳破氣球的部分,很快的將氣球營造的肉感消滅。

緊接著的是藉由衣物換裝來達到一種對肉身的戲謔。由賴澔哲不斷替楊智淳換裝,讓整齣戲回到身體與服飾符碼的互動。對於這點學者討論已多,比如通過身體的行為來對主體性建構起作用,乃至服飾對於性欲取向的重覆展演,只是令我好奇的是在表演中不拉上拉鍊的形術Unzipped performativity),是否導演是刻意在排演時所留下的痕跡,或是在表演後臺中無法快速拉下拉鍊的困難,或者是為了切了「胖背山」的題?對於拉不上拉鍊的身體展演,也許可以有更多的討論,但是套句 Richard Schechner 在表演理論提到這些在劇場中的衣著、運動等展演有時是為了對抗來自外在的蠶食。藉由服飾的互動,《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整齣戲重心幾乎完全轉移到楊智淳表演的女性角色。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後半段,無疑展現了女性的能動性。由楊智淳不斷換裝衣服,到突然穿上高跟鞋,藉著高跟鞋本身的社會意象一轉性慾權力關係開始以膠帶綑綁賴澔哲,並以溫柔口氣屢次喊著「過來」一展淫虐橋段。以及,在楊智淳前後臺的多次換場,與賴澔哲為了填補空檔所出現的掌控度,與前半場氣球為主的表演,顯然男女角色的強弱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淫虐式的橋段,也許是對挪用胖背山的情慾暗示的延伸,也許是情愛的展現,但也直接延續到整齣戲楊智淳替賴澔哲變換女裝以及到最後賴澔哲裸背回到這齣戲的視覺意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但顯然整齣戲的巧思在從氣球到衣飾、膠帶的變換仍有不少彌合的可能性在。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在導演李銘宸與駱以軍合作下給了一齣帶著表演藝術意味的戲,但也許就像想起林美子在〈戀愛的微醺〉講的:「戀愛這種感情不知道是靠空氣中的哪種波動勃發的,但是男女之間只要遇到這種波動,就會像施了肥的花兒一樣,變得生機勃勃。年幼時的戀愛由於根部還很細小、不成熟,給人留下的戀愛回憶是令人遺憾的、傷感的,就像剛吃了一口菜的盤子被人拿走一樣。遇到上了年紀的女人,就會說如果我少女時代有這種心態該多好。」要是劇中的角色關於年齡,或多點社會氣息的描繪,也許又是一場不一樣的戲了。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李銘宸 feat. 駱以軍《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
時間:2014/03/06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實驗劇場 2F 藝文空間

 

【專欄簡介】

藝術作品不會主動地揭開它的深刻,本專欄將提供台灣當代戲劇、視覺藝術展演的介紹與論述。由「關係藝術」的理論,這勢必帶著藝術作品與文學之間的認知差距,但也希望藉由這些差距,討論作品的文化脈絡及其美學觀點,提供讀者進一步的討論空間。

 

【印卡】

七年級詩人,秘密讀者編委,詩歌作品散見於《自由時報》、《字花》、《衛生紙》、《創世紀》等刊物,曾被收錄於合集《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著有詩集《Rorschach Inkblot》。

 

#黑眼睛跨劇團 #印卡 #劇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印卡
圖片提供黑眼睛跨劇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