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聚焦】「IMA」,與攝影一起生活(三):編輯私房推薦,五本日本當代攝影集

【本週聚焦】「IMA」,與攝影一起生活(三):編輯私房推薦,五本日本當代攝影集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08.12.2015

這次拜訪日本攝影雜誌《IMA》的編輯,除了聊聊該雜誌與 IMA 概念店以外,我們也交換了關於台、日當代攝影創作的觀察,特地從台灣帶了幾本當代攝影集,與《IMA》雜誌的編輯們交流討論。這些作品的主人,來自成立不到半年的攝影創作討論社群 PHOTO TALKS。PHOTO TALKS 是以季為單位舉辦的攝影討論會,免費開放一般大眾參加,每兩週會邀請攝影創作者來聊聊自己的作品、思考的影像議題,或者目前正在進行的創作計畫。希望透過這類比較輕鬆的分享活動,與參與的觀眾或其他創作者交流,進而慢慢建立台灣攝影的討論環境,也讓攝影創作的討論能更貼近大眾。

圖:《IMA》編輯翻閱 PHOTO TALKS 成員之攝影集

看了從台灣帶去的攝影集後,《IMA》編輯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為什麼這些作品拍攝的主題常常是出走、旅行,或是某種程度的移動,都是拍攝一種陌生?」在瞭解這些創作者的背景之後,《IMA》編輯們又疑惑地問:「為什麼這些攝影創作者都選擇出國唸研究所?」老實說,聽到問題的當下我愣了一下,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當然每個人的狀況不盡相同,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這些日本的攝影雜誌編輯非常直觀的觀察,確實也反映出台灣當代攝影創作環境的問題——而這恐怕也是最為關鍵的部分:相較於日本完善許多的攝影創作環境,台灣年輕的攝影創作者往往是單打獨鬥,沒有相應支撐的評論、討論平台,也沒有足夠的觀眾與市場,沒有充沛的反饋能量,終究是死水一灘。回到源頭,無非是我們成長的教育中,始終缺乏影像識讀的教育,多數人知道能如何在風景優美之外觀看、解讀、思考一張照片,不清楚攝影在記錄之餘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而正因為這些不知道與不清楚,自然使得人們不認為影像生產的討論是重要的事情。

翻閱完攝影集後,我們也請《IMA》編輯推薦五本日本的當代攝影集,與台灣的讀者分享。只見編輯們起身在陳列書籍的區塊來回遊走,有些猶豫,有些難捨,最後挑出了以下五本作品:

1)《Présage》/石橋英之(Hideyuki Ishibashi)

 

 

石橋英之,1986 年出生於日本神戶,現居法國。《Présage》這本攝影集與其他攝影集最大的不同是,它並非只是攝影作品以攝影集呈現的「完成品」而已,它含括了攝影創作時的過程,那些影像是如何被決定、被產生。書頁的安排相當特別,並不是打開就是一頁頁的攝影作品,而是打開後先看到單頁影像作品,翻頁過去則是沒有圖樣的純色紙,它們是需要從中間向右翻開的摺頁,摺頁裡頭則是影像,但又不單純只是影像,上頭展現的是創作者在思考影像安排的靈感拼貼來源、隨手筆記。

2)《YUSURIKA》/水谷吉法(Yoshinori Mizutani)

 

水谷吉法,1987 年出生於日本福井,現居東京。她透光觀察日本的一種名為「搖蚊」的小昆蟲,這本攝影集的名稱即是這種小蚊蟲的名字,牠們多居住在臨水的地方,例如湖邊沼澤、河岸旁,在大東京地區也可看到牠的蹤跡。「我出生在一個名叫福井的小鎮,處處皆是野生動植物。如今生活在東京,我仍然自發且持續地搜尋自然,傾聽自然的話語,並將之封存至攝影裡。我意識到這是在尋找與我的過去的聯結。」攝影師創作時使用強烈的閃光燈,當燈光照耀到小蚊蟲身上時,便會產生炫目的反射,像個發光體,散發迷幻的光。

3)《C/M/Y》/濱田祐史(Yuji Hamada

濱田祐史,1979 年出生於日本大阪。IMA 藝廊先前曾為濱田祐史辦過攝影展。他的攝影作品呈現的色彩常會讓人聯想到夢境。書名巧妙地以數位時代所有攝影師、設計師等美術從業者都熟悉的減光色彩參數「CMYK」為出發,但攝影集黑色的封面上刻意少了代表黑色的「K」,當然「K」不只是黑色的意思,它也代表著關鍵色(keyword),「K」在封面的消失,也暗指這本攝影集的影像失真。濱田祐史以拍立得相機照下初始的影像,然後將相紙放在水中,以鑷子將三種顏色——青(Cyan)、洋紅(Magenta)、黃(Yellow)分開,將所有的顏色打亂。以實驗性的手法解構日常生活中的影像色彩。

4)《Landscape in Modern Architecture》/飯沼珠實(Tamami Iinuma

 

飯沼珠實,1983 年出生於東京。她的作品曾經在第七期《IMA》的別冊《STEP OUT !》上介紹過。《Landscape in Modern Architecture》這本作品與都市建築、地景有關,她拍攝建築的時候特別關注建築結構,以及結構組合之後所產生的都市地景。飯沼珠實將建築的「屋角」視為都市地景的最小單位,這本攝影集是她陸續花了八年的時間,拍攝 100,000 張屋角的照片,編排而成的作品。

在構思這本攝影集的過程中,讓飯沼珠實想到了日本的經典和歌集《小倉百人一首》(Hyakunin Isshu),這本歌集編撰的概念便是從各時代的詩歌人中選了一百位最具代表性的,再從這百人的所有作品中各選了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和歌編輯成此書。相似的概念正體現在這本攝影集中,假設這一個個屋角組成了建築,而一幢幢建築又組成了街區,進而整座都市,而都市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空間,飯沼珠實從十萬張屋角影像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屋角,編排成集,整本攝影集不正見微知著、代表了當代建築的都市地景嗎?

5)《サーキュレーション——日付、場所、行為》(Circulation: Date, Place, Events)/中平卓馬(Takuma Nakahira)

 

 

今年過世的日本攝影大師中平卓馬(1938 - 2015)在 1971 年前往法國參加巴黎青年雙年展,這一系列攝影作品便是中平卓馬當時實驗性的「現地創作」——他以相機隨手拍下他在巴黎參加雙年展那段時間的所見所聞,日常接觸的瑣碎事物,將那些物質現實的碎片透過相機轉換成一張張相片,幾乎是不帶判斷、無差別的記錄下所有他接觸到的人事物。然後每天晚上他將當天拍攝的照片放在雙年展的展場展出,展覽的照片隨著他每日拍攝而越來越多,當展間掛不下更多照片時,中平卓馬便把之前拍的照片撕下來丟在地上。

1973 年,中平卓馬面對了個人攝影生涯的關卡,他企圖與自己過往的作品切割,因此將大量底片銷毀,而這本攝影集,則是其中幸運被保存下來的底片。雖然影像拍攝於 1971 年,但遲至 2012 年才出版攝影集,由屆時已七十四歲的中平卓馬親自挑選這些照片,並撰寫文章。藉由攝影集的出版,重塑年輕的中平卓馬在巴黎街頭遊走時所帶有的批判視角。《IMA》編輯在其他四本年輕創作者的攝影集之外,挑選這部大師的作品,無非是對中平卓馬的追悼與致敬。

延伸閱讀:

#攝影 #日本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Bricoleur
攝影Bricoleur
圖片提供IMA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