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偉特利的奇幻狂想(三):《摩天樓》華麗腐敗的末日想像

班偉特利的奇幻狂想(三):《摩天樓》華麗腐敗的末日想像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8.03.2016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本屆金馬奇幻影展焦點導演單元中的影片《英倫夢田》(A Field in England, 2013),被視為是導演班偉特利完全轉變風格之作,在此之前其作品關心的主題多深入社會層面,並以寫實手法拍攝,雖然時不時出現神秘學、不同心理狀態轉換中的奇幻時刻,但基本上還是日常之奇幻。《英倫夢田》呈現了不一樣的班偉特利,而最近在英國剛上映的新片《摩天樓》(High-Rise, 2015)因為英國當紅男星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的參演而受到高度矚目,此片也會在金馬奇幻影展播映,以下就來介紹本片,並與其他類似主題的電影做比較。

《摩天樓》故事背景營造 70 年代懷舊氣氛,敘述一位事業有成的年輕醫生羅伯萊(Tom Hiddleston飾演)決定搬進剛落成的大廈,由瘋狂建築師安東尼(Jeremy Irons)所建造,這座烏托邦中有所有人類生存、生活所需之資源,酒吧、空中花園、派對與陽台,只要住進去,你就再也沒有出門的需要,也再也不用面對醜陋的外面世界。但它隱含了一些看不見的危機,例如居住於「低樓層」的住戶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壓抑後瘋狂想要成為「高樓層」居民的慾望,與高樓層居民夜夜笙歌的無意義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大樓的下層開始蠢蠢欲動,封閉空間中的衝突就要爆發,身處其中的羅伯萊既不想融入紙醉金迷的上層生活,又想保有自己的特權,作為一位「獨來獨往的人」,他在衝突中將如何自處呢?

現代科技所產生的烏托邦幻想,以及其反作用力在許多電影中都曾討論過,例如《地心引力》(Gravity, 2013)導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ón)的科幻作品《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 2006),描述 2027 年的英國,人類因為不明原因再也無法繁殖後代而面臨絕種危機,這時一位非裔女性的懷孕帶給人們希望,但因為人性的貪婪與愚昧,這個希望的種子反而落入危險,曾經活躍的激進主義份子希歐(Theo,由 Clive Owen 飾演)決心護送孕婦前往安全的人類居住地。

又如韓國導演奉俊昊在好萊塢的作品《末日列車》(Snowpiercer, 2013),呈現未來世界科學家為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研發出一種降低空氣溫度的粉末並在世界噴灑,結果竟造成氣溫急劇下降,天寒地凍的世界末日中,一位工程師設計了永不停止的列車,昂貴的票讓富豪上了車,但一批硬闖的窮人擠進了最後一節車廂。在那裡人吃人的情況曾經發生,但因為一位智者的介入使一切獲得平衡,不過後節車廂的人們在暴政對待下決心反抗,主角柯提斯(Curtis,由 Chris Evans 飾演)在自我放逐的韓國人(由宋康昊飾演)幫助下到達末日列車的第一節車廂,才發現列車的和平與公正沒有解答。

這幾部呈現末日想像的電影都有其特殊的拍攝方式,在《人類之子》中,艾方索利用他著名的長鏡頭呈現安逸的假象隨時都可能被暴力撕裂的恐怖焦慮感;《末日列車》以那超級快速,無法控制、無處可逃的列車作為強烈隱喻,彷彿人類乘坐自己的智慧結晶急速衝入毀滅的深淵,不只是故事設定,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決定了末日在他們心目中的本質。

回到《摩天樓》,從預告片就可發現導演心中的末日想像具有強烈的華麗風格,雖然服裝、建築與光線都給人懷舊的感覺,但其中滋生的恐懼卻是現在的我們對未來的投射,這種矛盾的錯覺是由拍攝手法創造的。不時的閃光與冷冽色調侵入溫暖而安全的大樓內部;人物面部特寫讓歡愉中多了不安、恐懼中多了真實,再加上原著小說《High-Rise, 1975》的精彩故事,讓人對完整影片充滿好奇與期待,不妨就趁金馬影展走入戲院面對自己的末日想像吧。

#科幻電影 #班偉特利 #電影 #金馬奇幻影展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于念平
圖片提供金馬奇幻影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