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世代(一):柯達之父的贈禮──伊斯曼攝影和電影博物館

眼球世代(一):柯達之父的贈禮──伊斯曼攝影和電影博物館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14.12.2016

綜觀世界各國的博物館史,成立專展示、收藏攝影作品為主的博物館是相對晚近的措舉,這其實牽涉到攝影發展、此媒介被理解看待的方式與收藏的脈絡,同時也牽涉到此媒材技術本質上的多義性——其技術天生就帶有難以反駁的在場與記錄性,特別是其機械性與對事物一視同仁的特性,讓攝影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著顯著的差異,甚至是被藝術拒於門外,攝影作品被博物館典藏、在藝術拍賣市場上販售收藏,都要比其他畫作、雕塑等藝術作品要來得晚。

十九世紀的攝影術,多擔任「目擊者」的角色,伴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攝影常隨著殖民者的腳蹤深入各地,為了蒐集、記錄、儲存、編目、探查和分類世界上的有形物質而拍照,一如蘇珊・桑塔格曾說的:「攝影就是收編被拍攝的事物。其意義是使人感覺與世界發生了某種類似知識的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權力。」

「攝影到底是不是藝術?」這問題總能引來各種激烈的討論,攝影作為報導、史料的紀實性、作為創作表現形式的藝術性,亦或是有意以紀實來展現藝術美感、以藝術性的手法表現真實世界,攝影似不單屬於任何一邊;許多人認為攝影是述說真實,因此當他們發現原來某張照片是擺拍而成,或經過後製時,免不了感到失望,但在當代意義下的攝影,影像的真實程度與說謊程度其實不相上下,這必須歸功於攝影這媒介與現實的獨特關係,或許藝術家約翰史塔特托斯(John Stathatos)為此下了個精闢的詮釋:「攝影或視覺與任何層次的『真相』都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與攝影作為一種記憶線索所引發的感情宣洩有斬不斷的關聯。」

記憶線索,感情宣洩,它是現實的再現,而非現實本身,此讓攝影帶有藝術性的創造,而非只是機械性的捕捉現實。因著攝影天生帶有的多義性,使得以攝影為主體的各個博物館亦產生豐富的多元樣貌。本次專題將挑選三間經營宗旨、策略各異的攝影博物館,呈現人們對此的豐富實踐與想像。

伊斯曼國際攝影和電影博物館(George Eastman Museum)以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大眾攝影之父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1854–1932)為名,他為攝影帶來的影響,至今不墜。1932 年喬治伊斯曼過世時,將所有的財產捐給了羅徹斯特大學;1948 年,柯達公司理事會決議籌建攝影博物館,羅徹斯特大學將伊斯曼的財產與故居捐給了博物館,隔年,這個以收集、保存、修復、研究和展示為主的攝影和電影博物館開幕,與 MoMA 為當時唯二專設有攝影與電影部門的博物館。

隨著博物館收藏的物件越來越多,伊斯曼的故居空間已不敷使用,因此館方便展開擴建與修繕工作,於 1989 年完成了另一棟面積達 6 千多平方公尺的全新場館,擁有符合標準的溫度控制儲藏室、展覽空間、圖書館、辦公室以及攝影作品修復與底片保存實驗室。此外,另有固定放映電影的戲院 Dryden Theatre,相較於許多攝影博物館以收藏保存、研究靜態的攝影影像為主,伊斯曼博物館亦收藏動態影像,並攝影放映電影的空間,每週至少會播放六部不同的電影,從默片、音樂劇、傳統好萊塢電影、實驗電影、古老的賣座電影等都在其片單之內,除了放映以外,館方更安排創作者或策展人的映後座談,讓館藏的動態影像在不同主題的編排與策劃之下可以有更多被看見、討論的機會。

超過半世紀的經營,伊斯曼博物館的館藏質與量皆相當驚人,約有 50 萬件靜態影像、1 萬 5 千部電影拷貝,因其相當注重各種影像方式的共存性質及其相互間的連帶關係,所以也存有大量的攝影器材、文物、書籍文獻資料,期許宏觀的確立攝影史的建構與延續,並透過展覽與映演作為教育、推廣的方式,同時,因著其與柯達公司的關係,讓研究、教育與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有良好的連結。

雖然伊斯曼攝影與電影博物館在攝影領域中是個資深的機構,但是卻始終保有新鮮的眼光來看待攝影,從傳統的攝影技術過渡到數位攝影的階段,伊斯曼是全美國第一個收藏數位輸出之作品的機構。那是藝術家 Joyce Neimanas 於 1993 年的作品,因著這個收藏的舉動,讓伊斯曼博物館對建構完整攝影史的使命更加健全,若傳統的攝影、動態攝影都是攝影的一環,那麼數位攝影就沒有理由被排除在外,甚至有義務要擔任教育大眾何為「數位攝影」的角色。

而除了照片、底片的收藏以外,伊斯曼博物館於 2007 年特別設立了「劇照、海報與紙基收藏部門」,約有 3 百萬件與動態影像史相關的物件,包含明星劇照、酷卡明信片、宣傳用的影像單張等,可授權給全世界的研究者、策展單位、DVD 發行商、影迷、館內其他部門與策展人等瀏覽、使用,而作為一位檔案管理員,必須每天在這些大量的攝影文件中翻找、檢索、掃描原始文件,提供授權申請者相關服務。

例如美國知名演員 Douglas Fairbanks(1883-1939)的兒子曾將他父親一系列的劇照負片捐贈給伊斯曼博物館,包含拍攝現場的照片、肖像、片場照片等等;還有古典好萊塢時期的由華納兄弟公司發行的電影劇照,多為 1950 年代前的電影,包含幕後花絮、片場直擊照、肖像、巡迴映演的現場照等等。這些照片雖非電影作品本身,亦非由知名攝影師拍攝的「攝影作品」,在藝術意涵上可能未被賦予重要的地位,但在動態影像史的研究中,則是相當珍貴的相關文件。特別是那些紙基影像素材上乘載的訊息,例如當年電影發行、放映的相關資訊,海報與相關封套的設計方式,皆反映出該時代的美感與技術,也因著這些周邊物件的收藏,讓動態影像的研究更加健全與豐富。

固定放映電影的戲院 Dryden Theatre 是在博物館設立初期便規劃進來的,於 1951 年開始放映電影,內可容納 500 人座。伊斯曼博物館除了收藏、放映動態影像的膠卷以外,還進行修復的工作,並收藏各式放映的機械,其中包括可放映易燃之硝酸鹽底片的放映設備。而作為 Dryden Theatre 的放映師,必須要確保每日放映的影片膠卷準時到位,並且在放映之前,確認每一個影格的狀況,畢竟有些膠卷已經相當古老,很可能產生醋酸化或是脆化的情況,必須在放映前讓操作機器的放映師知道膠卷的狀況,以免產生不可逆的傷害。

而面對「每一次放映是否就是對膠卷的一次傷害」這樣的疑問,從每週至少會放映六部不同電影的姿態來看,伊斯曼博物館顯然不認為將膠卷保存在庫房中就是最好的做法,畢竟保存與修復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得以看見,若為了保存而捨不得讓影像被看見,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但當然前提是,放映的前置檢查工作與放映過程必須合乎規範,確保膠卷的維持在良好的狀態。

在展場空間的部分,一共分為三個展間,分別是計畫展間、攝影史展間,以及主特展展間,一年共約展出 10 - 16 檔展覽。目前伊斯曼博物館的攝影作品收藏約有 40 萬件,從攝影術發明初始 1839 年至今,銀版攝影到數位攝影各種不同的技術手法都有,特別是握有十九世紀幾位重要攝影師的作品——發明銀版攝影術的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é Daguerre)、發明卡羅攝影術的威廉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等,透過幾個大藏家的捐贈以及購藏,博物館也典藏有二十世紀重要的攝影作品——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曼雷(Man Ray)、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等。如今,這些珍貴的重要作品多經過館方數位化,可在線上資料庫上找到,約有 25 萬筆資料,方便一般大眾或是專業策展人、創作者、藏家、學者瀏覽,讓這些影像資料更加廣為利用。

此外,伊斯曼博物館在底片、電影膠卷修復上擁有相當專業的技術,並獲得柯達公司專業器材的支援,提供可為客戶量身打造的膠卷修復工作,而底片修復的收入,則會直接回饋至博物館計畫的修復工作,以協助館方有足夠的經費進行珍貴文化資產的影像保存。

#Dryden Theatre #柯達公司 #伊斯曼國際攝影和電影博物館 #攝影 #電影 #藝術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謝以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