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不只是放電影(三):柏林和鹿特丹帶給市民的電影教育
除了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電影相關機構與專門以兒童或青少年為主題的影展以外,歐洲三大影展之一的柏林影展(Berlinale),亦有規劃給孩童和青少年觀賞的 Generation 單元,該單元至今邁入第 40 屆,依照影片合適的觀賞年齡,又再細分成兩類:適合孩童的 Generation Kplus 與適合青少年的 Generation 14plus。這些影片是單元策展人 Maryanne Redpath 與她的團隊從世界各地的作品當中挑出的,希望邀請年輕的人們一同從影像美學的角度來看待電影,同時,這單元也向一般大眾開放,無論老幼都可以自由參與,只是這單元的放映會優先與柏林市內的學校合作,請老師帶著學生進戲院觀賞。每年有超過 65,000 觀影人次參與此單元的放映。
那麼對柏林影展 Generation 單元來說,什麼樣的電影符合策展團隊對適合兒童與青少年觀賞的期待呢?在參與柏林影展的期間,特地和當地的學生一起觀賞了幾場 Generation 的影片,發現這些影片雖然以年齡又分成了兩類,但是這樣的分類概念與同樣以年齡作為類別界線的台灣電影分級制度有著天壤之別,在台灣的電影分級制度中,影片級數基本上貼合著年齡,年紀越大尺度越寬,預設人在成年之前,身心尚未發育完全,容易被電影中的血腥暴力、色情影響,不論那些情節在電影中的脈絡意義,只就畫面上看到的「畫面」判定;是一種防範、限制的概念。
但在柏林影展 Generation 單元中,雖以 14 歲作為兩種分類的界線,但是不代表未滿 14 歲就不能觀賞 14plus 的影片,這樣的分類乃是一種提供給大眾的「選片建議」,影片與年齡的關係,是種成長階段的陪伴,策展團隊關心的是,這些影片是否在題材、美學上貼近孩童和青少年的成長經驗,它可以是一部描繪兩位青春期的女孩,在彼此與家人之間,因著身份階段的轉變,而面臨的種種尷尬、喜悅與多愁善感的電影;它也可以是部講述毛利音樂文化在傳統與當代交融的紀錄片;它可能因為影片中有角色是孩童或青少年,可能因為影片描述了青春期的階段,也可能因為影片的表現手法充滿童趣,而被挑選入 Generation 單元裡,其核心精神是希望電影能夠在智性與具美學性的理解與解讀之餘,成為學童成長過程中,某種情感的出口。
柏林影展 Generation 單元的規劃,與城市內的學校教育有密切的合作,在影展正式公佈片單、售票前就為有意願參與的師生保留觀影票券,好讓老師們能帶著一整班的學生進到戲院觀賞電影,在以推動電影教育為核心理念的 Berlinale School Project,是柏林影展在影展期間之外便持續推動的計畫,這計畫由兩名策展團隊的成員負責,邀請 50 名來自柏林各級學校的老師,在影展開始前便觀賞該單元的影片,好讓老師們提早決定要帶班上的學生參加哪場放映。而關於教材的部分,影展團隊更邀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社會人文學科的專家,從影片的議題或是美學層面切入,撰寫相關的補充教材,搭配影片,作為老師們課堂上教學使用,並在德國全國性的組織 Network for Film and Media Competency - Vision Kino 支援下,那些教材與相關教學協助都能夠在網站上輕易取得。
而相當貼心的是,考量到選擇觀賞 Generation Kplus 影片者,會以年紀較小的學童為多,因此柏林影展會為那些非德語發音的影片,安排專人現場德語配音,就像是有畫面的故事書,讓還沒辦法讀懂德語字幕的學童們也能夠理解電影的情節。
即使現在的年輕人習慣在手機、網路平台上看影片,但他們依然相當享受跟著老師和同學一起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放映後有影人出席的映後座談,也讓學生們更加親近影片的製作方式與創作構想。Generation 單元的策展人 Maryanne Redpath 提到她遇過最年輕的觀眾年齡只有四歲,而這些觀眾跟著電影/影展一起長大,他們會期待著自己未來能觀賞其他單元的影片,一年一年的參與,無形之中影展與觀眾相伴著成長。
相較於柏林影展直接以單元規劃的方式,呈現他們在電影教育的努力,荷蘭鹿特丹影展(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以下簡稱 IFFR),雖沒有明確的區分出適合兒童與青少年觀看的單元,但他們在電影教育的作為也持續有所累積,光是今年影展,IFFR 就邀請了超過一萬名學生進戲院參與影展。每天早上,影展方會派大巴士到各個學校去接這些孩子們到電影院,安排他們看短片,同時也會安排工作人員主持映後座談,跟學生們一起討論。在進戲院之前,老師會在課堂上先行導讀相關的資料,幫助孩子們認識影片;而孩子們也會將觀影經驗與學到的事物帶回家裡,與家人分享,因此家長們會透過孩子認識影展,知道在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裡,有個這樣的活動正在發生,這是讓城市裡更多人接觸到影展的方式。
至於,對 IFFR 的執行總監 Janneke Staarink 來說,影展與城市發生關係,不僅僅是建立在商業、活動的合作上,與基礎教育體系的連結,讓更多人參與影展,是她長期以來推動的重要目標。影展前,團隊做了很多準備,要一一跟各個學校聯繫、依照學校的需求準備相應的內容,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影展經費會負擔一切開支,包括載孩子來戲院的巴士費用。
這教育推廣的合作從 Staarink 進 IFFR 工作的那一年開始,至今邁入第七年。影展期間每一天都會有學生來參加影展,從第一年的 2000 名學生,到現在已經擴展到超過 10000 名學生參與,這活動獲得很好的迴響,家長之間會互相討論,他們會從其他家長那邊聽到他們的孩子來參加影展,覺得很有趣,然後也會回過來希望自己孩子的學校可以帶孩子來影展。所以隔年,參與的學生數量就越來越多了。這是相當有機生長的過程,就像 IFFR 的標語 "Welcome to Planet IFFR"──這裡是個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