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豊雄的歡迎式(三):
以自然的秩序,迎接城市的漫遊者
自 2001 年完成仙台媒體中心,伊東豊雄已成為享譽國際的建築師,但是至 2013 年才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建築獎。伊東豊雄成為繼丹下健三、楨文彥、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之後第六位獲普立茲獎的日本建築師。得獎固然是一種肯定,但是獎項畢竟只是一種象徵,有沒有得獎,其實都無礙於建築師在其專業領域的耕耘和貢獻。
伊東豊雄成立自己的事務所後,不只是要蓋房子賺錢而已,他還想突破故有的建築思維,創造新的建築。建築雖然是有形體的事物,然而建築的結構、造型、風格無不來自於抽象的概念,創新建築,自然得從創新觀念開始。因此,伊東豊雄酷愛閱讀哲學書籍,在報刊雜誌發表他對於建築的觀點,於 1989 年出版首部專書《風之變樣體》,提倡輕建築的概念,打破建築物的內外分界,突顯空間的流動性。至今伊東累積大量著述,日本坊間討論、詮釋伊東建築作品和理念的專書更是汗牛充棟。
雖然早期著作《風之變樣體》,有些觀點如今已不再是伊東的堅持,但某些主張,卻成為日後伊東的思考原則──從自然世界取經,找出「衍生的秩序」,藉此打破現代化後機械時代的制約。伊東的建築哲學,從他在臺灣的數件作品可窺知一二。他在臺灣的第一件作品,要算臺中國家歌劇院(當時稱大都會歌劇院),被伊東視為建築生涯最重要的突破性作品,還說過「只要臺中案可以完成,那麼自己也就可以了無遺憾地引退」的話(註 1)。
伊東豊雄以「聲音的涵洞」為概念來設計這座歌劇院,整棟建築沒有一面垂直的牆壁,由縱橫交錯的管狀空間所組成,完全打破空間的「內」與「外」分別,乍看像是一塊乳酪,有人用鐘乳石洞、壺中居來形容。這件作品在結構上的創新程度,堪稱史無前例,當年揭曉競圖結果時,臺北大學都市計畫所教授郭肇立說:「這是戰後,臺灣首座真正的前衛建築。(註 2)」
正因為工程難度太高,屢屢修改設計、追加經費、頻頻流標,2005 年競圖結果出來後,費時四年才搞定動工前的紙上作業,最後投標的營建商也是在賭口碑的心態下接了這個案子。果不其然,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特殊涵洞結構,讓營建商不得不研發全新的工法,最後借鑒臺灣漁民編織漁網的方式,設計出一種類似漁網的施工法,將鋼筋組裝成像漁網般的網狀弧形結構,再於鋼筋中澆灌水泥,逐步克服困難,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在 2017 年正式完工啟用。
但是歌劇院完工後遭致不少批評,尤其是專業的表演團體,認為伊東豊雄的設計大大捨棄建築物應有的機能去實踐他個人的建築理念,狹小的準備空間和數量不足的廁所,讓歌劇院對表演者來說非常不友善(註 3)。然而在市民、遊客眼中,歌劇院的開放性可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我們基本上只有在觀賞表演節目時,才會進歌劇院、音樂廳,伊東要打破這種慣性。正如當年設計仙台媒體中心時,伊東想要打造一棟可供民眾「不帶特定目的」遊逛的場所,臺中國家歌劇院也具有這樣的特質。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放之初,有人質問為何歌劇院內有餐廳、文創商店、書店等商業機能,事實上,一方面透過營利設施降低建築物的營運負擔,二來可讓歌劇院擁有更多活動機能,這樣對市民來說才會更有娛樂性。如果歌劇院真的只是一座「歌劇院」,外地遊客來此只能在屋外拍拍照照、打打卡,那麼勢必會認為這只是一座長得「很怪」的建築,而不是一座「有趣」的建築,這違背伊東對公共建築的期待。
臺中國家歌劇院難產的同時,伊東在臺灣獲得競圖首獎的另一件作品,高雄世運主場館,順利於 2009 完工參與世界運動會。伊東不是沒有設計過大型展場、運動場,但這是他第一件觀眾席在四萬人次以上的大型作品。伊東是首位運用螺旋連續體結構來設計體育館的建築師,他認為自然界處處可見螺旋結構,像是貝殼、人類的腸子都是,相較於封閉的圓形,螺旋線條傳達無限衍生的感受,這才是自然生命該有的樣子(註 4)。由於採用螺旋連續體,每個構成屋頂的鋼條曲線都不同,安裝於鋼條之上作為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大小和曲度也都不同。同種類的東西在形狀上有同有異,本是自然界的特質,但卻苦了營造商,因為完全顛覆過去規格化生產的慣性,對成本和工法來說都是一大挑戰。
世運主場館另一顛覆傳統之處,在於伊東打破體育館建築的環狀封閉性,他在運動場的南面開了一個破口,從天空鳥瞰像是倒 U 型,且在東側延長場館的螺旋體結構,有人說形狀其實更像「?」。從側面來看,世運主場館像是一條自然攤放於綠地之中的藍色緞帶,所有從捷運站走過來的人們,可以感受到運動場彷彿張開雙手迎接他們,這正是伊東希望打造的公共空間開放性。
建築師堪稱是空間的魔法師,所以有本事的建築師,不只能蓋出特別的房子,還可以讓原本平凡的空間化腐朽為神奇。臺北市世貿中心廣場就是很好一例,這裡原本是一處圓形噴水池,噴水池周圍樹立各國國旗,經過伊東豊雄巧手轉化之後,成為一個綠地大幅增加,仍然保有水池的廣場。透過石磚鋪設出絕美的線條,從天空俯瞰,就像是一朵叢叢盛開的花朵。
伊東再次從自然世界擷取靈感,他認為自然界中存有無限生命,必然有一種圖案形式可以展現這種無限的生命體,他以「花」的意象為設計概念,透過「圓弧曲面」和「螺旋幾何」營造出無限向外擴展的效果。但是由石磚在草地中鋪設出的線條,並非全部水平,而是有高低起伏,因此這件作品在施工上並沒想像中簡單,工程單位必須精確掌握建築師設計的坡度,才能讓廣場在樸素中展現豐富的變化。相較於伊東其他在臺灣的作品,世貿廣場大概是規模最小,也最被媒體忽略的一件,然而一花一世界,這個廣場反而具體而微地展現伊東的建築理念──自然、開放、連續、規則中帶著不規則,當然也包括他對於建築工藝的極致追求。
伊東豊雄自東大畢業後進入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這裡是他建築生涯的起點。主事者菊竹清訓回憶起伊東:「是個令人不得不矚目的人,我認為他是個天才。第一次見面時,我就感受到他的品格。」還說:「有人認為伊東的建築很難理解,開什麼玩笑。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體貼、優美、豐饒,必須全部包含這些要素,接著才能談建築。(註 5)」
註 1|謝宗哲:《建築家伊東豊雄》(臺北:天下文化,2010 年),頁 14。
註 2|謝宗哲:《建築家伊東豊雄》(臺北:天下文化,2010 年),頁 37。
註 3|王婉如:〈一位演奏員的心聲:國家歌劇院,用來演歌劇還是遊戲?〉《蘋果日報》即時論壇(2016 年 10 月 06 日)2016 年 10 月 06 日。
註 4|謝宗哲:《建築家伊東豊雄》(臺北:天下文化,2010 年),頁 32。
註 5|Nikkei Architecture編;龔婉如譯:《伊東豊雄》(臺北:博雅書屋,2011 年),頁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