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去火星之前》的科技人性啟示錄

寫在《去火星之前》的科技人性啟示錄

作者舞台上下
日期15.09.2017

荷蘭一家私人公司「火星一號」(Mars One)宣稱,將於 2023 年在火星建立永久殖民地,並計畫每兩年送出四名太空人到火星,「過去,移民或開墾者認為從歐洲到美洲路途遙遠,而我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火星和地球也就是這麼遠。」「火星一號」將此趟前往火星的拓險旅程稱為「單向之旅」,因目前的技術及預算尚無法準確預估是否能安然返抵地球,且因旅途風險甚大,必須做好有去無回的打算。另外,公司向全世界發出邀請,不分國族膚色性別或職業,以多元為原則,只要符合基本需求便可通過初選,並隨選拔階段不斷深入、難度不斷提升,將人數篩選至最後名單。選拔過程將錄製成類似真人實境秀的節目,以利募集資金及後續發展⋯⋯。

網路上能找到許多相關資訊,比如這個計畫目前仍停滯且前景不明,許多人懷疑完全是場騙局;許多渴望冒險的人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拋家棄子,不斷與家人溝通、冷戰、革命,至今卻成了彼此茶餘飯後的輕鬆話題,「等你去火星之後要記得想我喔!」原本是生離死別的情衷告白,現在卻是語帶戲謔地笑看這場火星大夢。

雖然火星之旅看似遙不可及,但整件事確實影響了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拓展了人們的想像。改變最大的當然是原本興致勃勃的志願參與者,有了並非是死亡但卻是貨真價實與地球別離的大限之期,看待身邊人事物的角度都變了,而他們身邊的人亦然。甚至,藉由網路推波助瀾,全世界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因為這件事而動了心念,想著:「如果是自己得到這有去無回的機票,會怎麼做?」或者「如果未來真能移民火星,會去嗎?」

《去火星之前》這齣戲的編導徐堰鈴,也是受影響的人其中之一。

一開始,她在網路上看到選拔太空人的訊息,許多個人的訪談故事,她發現裡頭牽扯了人性的轉折和細節,值得深究。「我在相關紀錄片看到報名者中,有位臺灣裔美國籍的邊思恩(Sue-Ann Pien),她是女同志,堅持要以臺灣籍報名。我從此開始發想,設定了一個女生決定踏上費時十個月的火星之旅,旅程開始前所發生的事。」徐堰鈴強調,論太空旅行的科幻特效,影像媒體或許是較適合的載具;但戲劇或者劇場,更能呈現在科幻事件中,人性的幽微細緻層面。「這之中有太多題目可以討論。比如性別議題,女生能不能搶先男生上火星?在火星的旅途上外遇怎麼辦?若去火星這件事成了可見的必然,種種的人際關係都會隨之改變。」她用類心理劇的形式串聯場景,讓固定角色穿梭在幻想故事中——夢想上太空的女兒是個虛擬偶像,心口不一;她的媽媽曾是知名女演員如今卻腦疾病重,腦中記得嘴裡說的全是曾演過的戲裡破碎塊狀台詞;她和前女友在山上的公社結識了一群反科技的烏托邦嬉皮,其中一對男同志伴侶找前女友當代理孕母,前女友卻對肚裡的孩子有了感情⋯⋯每個場景都圍繞著對不遠將來的科技想像,及科技中的道德議題。

 

《去火星之前》追本溯源,可從徐堰鈴舊作《塵埃》中找到些許演進的線索。在創作《塵埃》的過程中,科技中的「倫理」一詞特別引起徐堰鈴的注意,「許多科技專有名詞後頭都能接『倫理』,比如醫療倫理、通訊倫理,應該就是為了保護人性吧!但,當科技與人性衝突產生新的變化的時候,當我們的理解範疇不夠應對的時候,人性會變成什麼樣子?」科技來自於人性,人來自於性。《去火星之前》這齣戲極富想像力地勾勒出一幅未來風景畫,未來的婚姻或外遇關係能否用 AR(擴增實境)捉姦?未來的機器人能否充當看護幫傭?未來的人民公社是否依然愛與和平?未來的每個人是否一如往昔,生活就是不斷繞圈不斷繞回原點卻渾然不知?這齣戲能連結到《異星入境》等科幻鉅作,也能讓人想起《天下父母心》這種長壽鄉土劇。在科技底下的,是徐堰鈴對人性不斷的探問跟追究。母女親子失和、對女兒隱瞞外遇的父親、爭奪小孩照護權的男女同志、壓榨旗下藝人的最後一絲理智換取最後一桶金⋯⋯,我們雖然夢在太空,但眼前大地仍是鄉土。

「科技是否真能省下時間,讓我們好好過生活?」是這齣戲提出的大哉問。地球未來會在烈焰中終結或在寒冰中緩慢消沉,科學界已有預測但未有定論。宇宙旅行目前仍是困難重重,即使是利用反物質推進火箭,光是一趟飛行就得耗掉地球上數百萬年累積的能量去製造燃料。即使唯一可確信的是,地球的確終將毀滅,但人類可能是能夠準確預測並記錄、最後滅絕的一個物種。現代智人所生存的這段期間,恰巧是最適合關注地球與宇宙之關係的年代,一切剛好都運轉到我們得以觀測的模樣,再過數萬年,一切都要離我們遠去了。「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去火星這件事離我們很遠、很無關,但只要有一個人真的去到火星,會影響我們其他所有人的思考以及看事情的方式。其實不只火星,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徐堰鈴說,「我想藉由這齣戲說的是,人不要因為恐懼而失去愛的能力,也不要因為科技而忘記人性。」

2017大開劇團年度製作《去火星之前》
演出資訊與購票詳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去火星之前 #大開劇團 #徐堰鈴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採訪陶維均
撰稿陶維均
圖片提供大開劇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