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造訪・熊一蘋|在台北談那樣的台南,與異男談那樣的異男

私人造訪・熊一蘋|在台北談那樣的台南,與異男談那樣的異男

作者BIOS monthly
日期26.10.2023

熊一蘋說他是會根據場合說話的人。

專欄「還看什麼團」裡他是高冷漠然的聽團仔;「tin團der人」中他思索聽團觀眾的差異,在不同世代與族群間比劃溝通手勢;《我們的搖滾樂》換上大膽熱血的口吻,追溯搖滾樂在台灣歷史上如何成為爭取自由的重要管道。
 
「我今天寫這個題材,表現厭世一點比較帥,我就把厭世的部分拿出來。如果今天是很公事公辦的場合,我就會講公事公辦的話。我不覺得哪個部分是演戲,哪個部分才是真的。」
 
那今天是哪種場合?早上受訪,下午討論替別人寫的新書,晚上和八十八顆芭樂籽主唱阿強有對談講座。從台南搭車來,他一鼓作氣要搞定所有事,慶幸「昨天睡得很好。」
 
以前大學、研究所和工作都住台北,熊去年四月才搬赴台南,同年底又在台南遷入第二個住處。問他台北台南兩地生活有什麼差別?「(在台北)我整個神經是會默默地,不自覺被調動起來。有好多發光的數字,公車站牌、搭捷運、過馬路,而且它們都在不斷地倒數,不斷地倒數⋯⋯」
 
得過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熊清楚知道現在是受訪的場合,開口如動筆,把這麼美的情境都替寫稿的人想好了。

搬家 Ⅰ

時間回到早一點。

熊拎著一袋行李步入相約的咖啡廳,漆黑短髮清爽俐落,絲毫不像他在台南第二次搬家,深陷積累雜物房間的混亂,「水龍頭打開水出不來,熱水器打開火點不著。衣櫃完全沒空隙開,就算打開了,裡面全掛滿別人的衣服。」那不是一個「人」可以住的地方。

那台南至少天氣好、陽光充足?「我以前都住比較高樓層公寓,四五樓採光很好,但那邊是社區大樓二樓,很暗,每天早上醒來都覺得很憂鬱。然後又一個人住,整個狀況變得很糟糕。」那不是「一個人」可以住的地方。

〈再南部〉裡他坦承一半的認同仍歸屬台北,連出門都「自覺過於鮮豔,買菜吃飯畏畏縮縮」。初探新環境,四面八方的壓力把自己挨擠得不成人形。
 
大量負面情緒湧現,工作做不下去。熊幾個月前和作家林達陽碰面閒聊,提到獨居近況,「他立刻跟我說,他覺得一個人住不叫獨居,叫被關禁閉。」
 
熊崩潰了一個多月,才慢慢挪開雜物,像親手挪開鬱悶,安置身心。連時刻表都跟著台南生活步調放慢,如果有約早到,就去附近晃晃,「晚到就『不好意思』,心情其實輕鬆很多。」
 
誤點也沒關係,「我真的比較看得開了。」

身為異男 Ⅰ

2016年,熊搬的另一次家也讓他身心俱疲。當時他和伴侶首次同居,作息、情緒相互共振,連帶震出彼此對當年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PTT母豬教、同志遊行的論辯。他寫在隔年發表的〈少年經事〉

「聰明而強悍的異男總是很快學會如何站到弱勢的立場發聲;身為軟弱的異男,我沒辦法假裝我身上那些令人厭惡的氣質完全不存在,當我急切地告訴棠,我們的缺乏同理心、加害行為和控制欲其實只是示弱的表現,我得到的回應,最好也是『情感上暫時無法接受』。」

熊不是那種典型異男。

他不是強勢、陽剛、好勝,享盡父權體制紅利而不自覺的異男;也不是義憤填膺的「覺青」,每逢性別議題熱潮就加入出征討伐「死異男」的隊伍。

熊從小疑惑:要多陽剛才算是異男?講話大聲?體態壯碩?他自認不到陰柔,能跟其他異男輕鬆盤撋(puânn-nuá),但在言行舉措上又不太強勢鷹派。

這份落差帶來的困惑是他多篇散文書寫的核心。〈少年經事〉裡,他是分分秒秒體察伴侶細微感受的敏感異男,像女性同居時月經會一起來到,情緒也漸漸與她同步。〈晾她的衣服〉裡,他是走進服飾店裡會頭腦冒煙的緊繃異男,坦承著對自己瘦弱體格不達主流男性標準身材的焦慮。

延伸閱讀
IMAGE
熊一蘋與他的長髮,其實應該是他成長經驗裡,最直接被說不像男生的一件事,「可是我不是抱著那麼強的意識去留長頭髮的。一開始我只是因為方便,也覺得留長髮沒什麼,留久了才覺得這樣比較舒服。」

去年三月,他在楫文社分享的新書創作計畫,就從他長期對異男身份的思索出發。但困窘不是只有內在的自我譴責,還有外界對異男的批判。

「我常常會覺得,異男是不是有原罪的一個性別認同?」

他剛上大學時,對什麼事都好奇新鮮,看到同堂課的另一個女生長得像高中同學,便上前搭話,對方只回應,真的嗎,那不然你要不要留你的電話或 Messenger。

「我後來才意識到,她以為我在搭訕她,可是我沒有那個意思。」談話草草結束,熊一片錯愕。對方投射在他身上的,是日常與異男群體相處而積累的厭煩。

直到今年臺灣 #MeToo 運動,同樣引發對權勢異男的抨擊,熊終於釐清自己的定位。

他想搭橋。

「我並沒有去登高一呼或是幹嘛,因為那不是我擅長或我來做會有最好效果的事情。我會覺得,我就用散文的方式,從我自己的經驗跟遇到的一些事情出發去講:異男的光譜可能比你想的更廣。
 
2017 年發表的〈少年經事〉便觸及溝通的極限,也曾被朋友勸阻不要碰敏感議題,但熊至今對交流仍懷抱企盼。「雖然你還是不爽,但你多一個可以理解或試圖溝通的管道」,「可能你看到的是光譜某一端最陽剛、最白目的、最強勢的異男,但是異男這個標籤裡面,其實還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人。」
 
他斷斷續續地組織詞彙:「我單純是希望當個友善一點的異男。」
 

- an interlude - 

當晚和阿強的講座主題是「狂飆的年代:搖滾樂如何改變台灣」,熊又換了另一種說話方式。

主持人拋出「搖滾樂是什麼?」的大哉問,他合宜地裁切回覆,說自己高中時覺得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但現在回想「那時候大概只是覺得說出這句話的自己很酷」;阿強努力回憶某團團名,他馬上猜出來,也積極附和著阿強的讚賞,對觀眾大力點頭。

過程中,熊頻頻撈起酒杯啜飲,笑得開懷,彷彿早上採訪時透露的苦惱煩憂都不曾存在。他再次仰頭,結果一口氣沒換好,威士忌嗆得滿面通紅,但每一次咳嗽都輕得像掂起腳尖,惟恐驚擾別人。

熊細膩周到的一舉一動,仍舊遮掩不住映照在牆角上的陰影。
 

搬家 Ⅱ

時間回到早一點。
 
熊抵達咖啡廳,入座不久便逕自談起酒,「我自己在家,可能會喝酒喝到大概四五點再睡,隔天就很難爬起來。但昨天住飯店,沒有酒喝,所以昨天就睡得很好。」
 
原本與伴侶一起搬去台南,〈再南部〉還記錄著他倆在台南住了半年後的日常對話,但熊在台南第二次搬家後開始獨居。「這個說來話長,她遇到人身意外。但是後來結果還好,已經恢復到之前的狀況。現在她回新竹住,順便休養。」
 
真的看開了嗎?搬家前夕,他在 FB 貼文公告,輕描淡寫地解釋「沒有單一理由,只是突然意識到,我一直認為待在臺北是理所當然」,「換個環境看有沒有比較舒服,差不多就只是這樣。」面朝公開群眾,搬家彷彿純屬理性邏輯分析後的唯一解。

然而,少了一段螢幕的距離,本被文字藏起來的不安與惶惑,在訪談中隨時間逐一冒出,更無序、內在的部份也隨之浮現,「有新室友進來,就有一些新的衝突⋯⋯我的工作也被疫情影響,整個身心狀態壓力很大。我就考慮搬家,搬去一個租屋價格低一點、物價低一點,然後生活壓力沒有這麼緊繃的地方。」
 
不若公開貼文瀟灑了當,熊的眼神躊躇游移。

身為異男 Ⅱ

在楫文社的講座,他順勢分享在寫〈少年經事〉時很怕別人覺得他在搞怪。我橫看豎看,都不覺得哪裡會引發爭議,搞怪感何來?「反正我就是很怕被罵。我並不是一個平常會即時去碰這些議題的人,光這樣我就覺得,可能會有人覺得你跟風要幹嘛。」
 
事後文章得到的正面評論居多,炎上純屬想像,朋友也從風險評估轉為鼓勵續集。沒想到再度下筆,觸及性慾與性別轉換的內容,卻迎來更強烈的自我拉扯:「一直都沒有寫到很滿意。在朋友家討論的時候,找很多理由辯論:要是有人因為什麼理由覺得被冒犯或怎麼樣⋯⋯但朋友都說這沒有那麼不妥,不要想得太嚴重。」
 
爭辯後,沒有答案,熊卻在返家後察覺內心的黑洞——自己才是最歧視異男的人。

「我常常接收到外界對異男的譴責,這些譴責也默默地被我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在被別人歧視之前,先自我歧視,好像就可以避開那些本該背負的十字架。熊超前的不安,反倒給自己充分理由,相信自己是性別友善,是「不一樣」的異男。

然而,掀開害怕被罵的表象,「是我在歧視我自己,歧視我的性別氣質。」身為異男就該無條件贖罪的想法綁架了熊,還連帶影響到他處心積慮想體貼周圍所有人。

「我以前覺得我表現很好,工作負責、察言觀色,做好跟身邊的人我認為應該要有的距離,但是後來發現這件事情,它出發點其實並不是完全好的。」熊去諮商,諮商師要他跟著複誦,但他支吾良久,才艱難地說出這句話:「我願意無條件相信身邊的其他人。」

他驚詫,原來自己過度的謹言慎行、丈量分寸,不同場景都要妥當安排的角色扮演,可能都源於他無法真正信任他人,「我覺得、我可以、我需要把整個狀況都掌握在內。」搭橋恐怕不單單為了溝通,還是一條留給自己逃走的路。

發光的數字

「太深入了吼。」熊說完,起身去櫃檯裝水。
 
採訪過程,熊頻繁地停頓。他吸氣。乾笑。撫摸脖頸。大口喝水。不斷在潰堤前又收拾情緒,像顫抖搖晃著水杯卻從不潑灑出來,深怕濺濕別人。

不管場合怎麼變,熊還是會持續尋找應對進退的方式,持續量測與世界、伴侶和自我的距離。

即便那是一場永無寧日的戰爭。

採訪完,熊提著行李離開,在十字路口前佇立等待。路面空盪盪,一旁高架道路轟隆作響,看不見的車正奔馳衝來,卻永遠不會抵達。一閃神,熊已消失在轉角。

只剩下紅綠燈上發光的數字,不斷地倒數,不斷地倒數。

 

【私人造訪 Private Visit】
BIOS monthly 首度開設媒體寫作工作坊,真是辛苦了(自己說?)最後一份稿件,由 BIOS 及講師群媒合(=通靈)陌生相遇可能帶來的火花,讓學員們走進專訪現場,展開一場私人造訪的交流與寫作練習。

*本工作坊獲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

#媒體寫作工作坊 #熊一蘋 #異男 #搬家 #性別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黃琪樺
封面設計周筱晨
核稿編輯蕭詒徽、吳浩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