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與我的導演你,之八|廖克發

於此與我的導演你,之八|廖克發

作者孫志熙
日期05.06.2014

我即將置入一組非常房地產廣告文案的語彙充當起頭,我想這應該意味著即將被發現的什麼原因。

此趟行走的起始點,座落在新板特區正核心,我們朝著資產與權勢遞減的方向位移,抵達貧富交界線上一批老舊公寓,其中一幢,樓梯間甚至只有失蹤的窗片和於事無補的完好窗框,耐住性子攀至頂樓,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往眼前撲來,有貓,有魚,有你蒔花弄草的陽台;屋裡的大魚缸,一尾尾悠游的是當劇本寫到卡關便會新添入的,我看作是你所蒐集的自我懷疑。你倚著沙發手枕著頭,妥切地貼坐地板,頭頂上掛有幾幅你雅興所至揮灑的字畫,我再看你,成了一付滯留凡間的類仙人模樣。

寫到這裡,我明白開頭那樣措詞的理由了。從起點移動到此刻的這條曲線,從城中白領至市井庶民,從冰冷尖銳至溫暖圓潤,完美吻合你從《鼠》過渡而來的創作意向的轉變。

你所有作品裡,我最喜歡的其實就是第一部短片《鼠》,但那種後現代都會、疏離孤寂的意識型態,實際上已經離當下的你很遠了。當時你把得獎片帶回家鄉給母親看,半夜起床,發現她還在螢幕前糾結,直說看不懂所以再看幾次,這令你開始反思電影到底該與誰對話,是擁護殖民霸權、期待苦難奇觀的國際影展,還是所有你生命中曾接觸過的真實人群。你生在華文世界邊陲的馬來西亞,從小認知當地文化藝術的貧瘠,海峽華人急於經商賺錢,馬來政府忙於族群分化,志在創作是比起在台灣更容易被嗤之以鼻的願念;大學畢業後你在新加坡工作存夠了錢,對家裡有交代,才下定決心來台灣讀電影,中間經歷過徹底的放棄及休學,但最後,你還是回來了。

為了什麼呢,我發現一件有意思之事:我在邀訪導演時,一律要求各位挑選一個舒適自在的談話場所,而所謂的異鄉人們往往願意領我直驅住處,你和趙德胤都是這樣,我在想,這究竟是單單基於熱情好客,或是你們對台北城市空間仍感到隔閡。你回台灣,很可能也不是為物,不是為事,而是為了可愛的人們。我是從你那份作品集裡得知的,冊子裡將拍片夥伴一一列名,人人享有與導演簡介相同的篇幅大小,充份展現你的敬重感謝之情;鼓勵過你的、感動過你的,還有你作品中所注視這島上其它的外來族群,聯合催化你轉用更通俗的語法,講述更多土地的切身的故事。拿不拿台灣身分你並不在意,參與過學運後你只說,如果哪天有需要,你會為了台灣起身抗爭。

說你 24 小時活在電影中並不為過,有時你寫本,步調得慢,有時你掌鏡,速度得快,生活節奏更重要是必須充滿情趣與精彩,創作才能從沃土裡長出,很明顯蘇東坡會是你的學習對象;散步與跑步是你用雙腿梳理思緒的時刻,也難怪會發生太專注思考《黃昏清兵衛》某場戲的拍法,想得出神而給車撞了的意外。說罷,你轉身從矮櫃搬出一疊對白和筆記資料,侃侃談起日本電影的調度方式。已故的馬來導演雅絲敏阿莫最受你敬愛,你將一隻貓兒以她命名,她卻不如期望中熱情活潑,倒總是靜靜看著在看書的你;有人像一幅生動的連環圖,有人看來像一張靜止相片,你則是一卷意境悠遠的水墨畫,雅絲敏極可能會同意我吧。

前不久,為《電影欣賞》和你做了一回專訪,最記得你很疼愛家鄉的兩個外甥,經常給他們寫信,像過去在新加坡教書時那樣,說各種故事,為的是讓星馬的孩子知道人生還有其它選擇。有位願意冒險而不只是避免犯錯的舅舅,親身告訴他們一旦真心想做的事,無論旁人鼓不鼓勵,是仍然會去做的,真是幸運的孩子們。聽多了你來台灣前的往事,再碰面時,心目中出現了你從大馬熱帶森林一路走來的形象,連汗珠好像都是青草味的;你在書上讀到,人類的身體構造天生適合走遠路,根據至今以來的經驗,我亦傾向相信人生大多數的燦爛時刻,都發生在行走的路上,因為行走,所有美好都不斷發生也不斷消逝,任何美或者藝術或是電影,於你而言都必須消逝也必須死,不因時光移轉的堅信你也並不否定,只是更肯定消逝才是真實之美。

生物界存在數種奇妙真菌,能夠感染並控制蟻類的行為,讓芸芸螻蟻趨之若鶩而後殆盡生命,強勢的真菌將從蟻屍頭部破繭而出,活像為牠戴上一頂終身成就之桂冠。寧願我所認識的你們,頭上也都落滿了叫作電影的真菌,驅使人勇往直前、赴湯蹈火地去信仰去實踐,如此之美哪怕終將消逝,卻可以是最趨近於永恆的真實。

 

【廖克發】

廖克發,1979 年生,成長於馬來西亞最南端的柔佛州新山市,商業學系畢業進入小學任教,後以 27 歲高齡入學台藝大電影系,目前同系研究所在學中。2008 年,第一部短片《鼠》獲金穗獎優等學生作品獎與最佳導演獎;其後 4 部短片《愛在森林邊境》、《花開的夜晚》、《雨落誰家》、《一起去看海》曾入圍多項國際影展競賽;首部長片劇本《菠蘿蜜飄香的漫長等待》獲 101 年度優良電影劇本獎;今年初返鄉拍攝關於馬共歷史的紀錄片已完成剪接;6 月份將於光點華山舉辦個人完整作品展。牡羊座,現居板橋。

 

【於此與我的導演你】

近來對「於此當下」的概念很是著迷,儘管我從不覺得自己擁有過它。但當我看向身邊這群投擲著青春、願能為小島帶來一些改變的青年,便衷心想記錄屬於某段時間軸線的痕跡,寫一部我們的台北電影青年誌。

這幾位也許還未導演過長片,卻都是我心目中優秀的新銳。關於台灣電影創作者的處境,用青黃不接形容不知道是否確切,也許這亦適用於所有時空中年齡相仿的 人。想相信一切沒有太糟,就像每代人都渴望自己活過一個輝煌年代,幸得與否,至少留下證明,曾經努力在黑暗中擦出一點點光亮。

 

【孫志熙】

曾任《CUE 電影生活誌》、《SCOPE 電影視野》主編。現從事專欄與文案寫作、短片推廣、獨立製片、跨國當代藝術組織台北組頭、地下電台主持人等,擁有多重身分與很多款名片。

#廖克發 #導演 #馬來西亞 #電影

BIOS 通訊,佛系電子報

撰稿孫志熙
攝影孫志熙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