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沙龍|捨棄生活上的累贅,才能很快起身去旅行:林凱洛
從粉領族、文字工作者到一名旅人,興趣和工作的轉換對她來說都是順其自然,機會來了便是,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會發現每段經歷都是有用的;30 歲後經歷過一段人生迷路期,但就如她的旅行觀,與其急忙找地圖,不如稍作休息,然後直接起身往前走。現在的她也許再出兩本書,就有其它更想做的事了,她說自己幸運,因為直覺總會帶她走到更好的地方。
Q:您出社會後從事過唱片、行銷、咖啡館等工作,每個階段各別收穫了什麼?
畢業後先在台中的廣告公司當文案,因為學生時期參加過樂隊和合唱團,便開始在新聞台寫音樂相關的文章,然後拿著文章去應徵音樂商品的企劃,20 歲的後半段都在唱片公司;07 年短暫進入學學文創,接著又到新創的網路公司,進去 3 個月網站就收掉了,但我跟老闆變成朋友,她從法國回來後說要開咖啡廳,邀我回去幫她,前幾年誰不想開咖啡廳,所以就當成一個好機會,從找店面、餐飲顧問公司開始無中生有,那一年的工作面臨很多生活方式的調整,每天必須在店裡,假日也跟人相反,開咖啡廳看起來彷彿是實現夢想的樂園,但實際上是牽絆住你的腳步,它可以等老了、走不出去時再做。
經過 2012 整整一年的咖啡廳工作,發現做企劃、寫文案都跟服務業完全不同,服務業非常現實,但台灣的服務業教育不健全,所以很多年輕人只覺得它是容易的,而不一定會去思考它跟社會的關係、人情世故的處理,這年讓我有非常大的轉變,也對之後很有幫助,像是在旅行時遇到名店,才知道他們維持口碑非常不容易,也能用經營的角度來看,因為旅行不只是造夢,還是要回歸人生現實,對想要的東西深度思考。
Q:您的興趣從音樂、攝影、設計、建築一直過渡到當代藝術,您自稱是「打著方向燈轉彎」,這是怎樣的過程?
在第一份工作前接觸的都是音樂,07 年喜歡上攝影,當時 LOMO 在台灣逐漸興起,這個嗜好大概維持了 3、4 年,還曾經在日本旅行時一次帶 4 台相機;後來對設計產生興趣,就再也不管攝影,從平面設計看到空間和商業設計,這些興趣也都實現在後來對當代藝術的喜愛上。
Q:2013 年您出版了《小島旅行》,今年則有新書《味之宿》,我們能從兩本書中看到您的階段變化或不同的思考面向嗎?
兩本書的性質不太一樣,《小島旅行》可以看成是原本在部落格上寫的旅遊相關文章的集結,離開咖啡廳後,接到日本觀光廳邀請去採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去了兩次回來,我發現自己比較喜歡這種自助採訪式的旅行而不是媒體團,媒體團的業主會有比較強的主觀,希望你做某些報導,但我覺得讀者感興趣的跟官方認為旅客有興趣的點不太一樣,所以我會思考台灣人想要的是什麼。
《小島旅行》裡面多半是部落格上分享的文章,雖然是專案,但又跟報導不一樣,它改變了我對旅行的看法和角度,大部分的體驗文都是偏向功能性,船怎麼搭、票怎麼買、行程怎麼規劃,因為台灣人比較沒有歐美人的冒險和自主精神,但我不喜歡寫鉅細靡遺的指南,而且那是我的旅行步驟,你遇到的情況不一定會跟我一樣,後來發現旅行者自己會有群眾分隔,真正對藝術有興趣、想用不一樣的旅遊方式或比較有經驗的自助旅行者,自然會被這樣的書吸引。
《味之宿》就是非常單純的採訪案,所以我盡量用中性的口吻,偶爾才放一點自己的感覺。在這兩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思考要用「我」或者「無我」的角度來寫,後來發現自己無論是分享在臉書上的內容或文章裡的書寫,都比較偏向「無我」,原因是當我選擇報導這個東西,它就已經是我喜歡及認同的了。
我本來是個很外放的人,因為人生經歷而學會內斂和澹定,最大的改變是旅行時可以沒有目的,不一定非要看到、買到、吃到什麼,以前那種不甘心已經消除了,就是「命中有時終須有」,不必非要把每天塞滿滿才能獲得 CP 值最高的旅行回憶。多數人都覺得旅行回來要有一個家、被生活的種種包圍著,但我現在發現自己的人生一直在遷移,家反而變得像旅館一樣,要能斷捨離、捨棄很多生活上的累贅,才能很快起身去旅行,縮小人生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才能繼續往前走,現在正處於這樣的階段。
Q:能否說日本比起其它文化對您產生的影響更深?他們的價值觀可以如何做為我們的借鑑?
日本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那是我們做為外國人很難去動搖的根本,他們做事的精細度和服從性很高,上下關係很嚴謹,跟你初次見面就是初次的交情,永遠存在著距離,但台灣人可以很熱情、很快熟;日本人很注重隱私,禮貌的反差也非常大,你不會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台灣人比較柔軟和自由,如果有小奸小惡很快就會被發現。以我和他們合作的經驗,會覺得台灣對人的尊重、人情世故的判斷、禮儀上的應對進退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台灣的年輕人現在對關係的拿捏和文字的掌握變弱了,我很擔心未來會愈來愈惡化。
另外我在看日本文化創意產業的專案,他們的命名都比較有趣、有創意,這跟語系發音和文字的結合有關。因為我對在地物產比較有興趣,我發現日本人與其說是重視「故鄉」的發展,不如說是重視「地域」的概念,他們現在強調在地文化的「再發現」,發展傳達地域魅力的設計,但不少當地人其實是外地移住過去的,他們挖掘出對自然、土地與歷史的感情連結性,再加以推動地方復興。如果有機會,台灣年輕人可多研究一些傑出的日本地方設計案例。
Q:對您來說,什麼是「成為一個大人」?什麼決定一個人成熟與否?
以前我會覺得明明可以想得透的事情,為什麼你無法理解?後來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跟自己有一樣的思路。我有一次和一個比較年輕的人對話,我可以了解他想跟我爭辯,我在試著說服他的過程中,發現講太深他根本聽不進去或聽不懂,所以後來溝通的時候,我會用彼此相通的語言來講,如果對方沒辦法跟上,我就不講那麼多。
有人會更努力地去下指導棋、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思考,但我後來就不再做這件事,當你能看懂對方的思考脈絡並忍住要講的話、懂得內斂的哲學,就表示已經進入到更成熟的階段。我們一直被教導要去外放地表現自己,但我從日本文化身上學到的是力氣要放到盡,但也要懂得停和守,我一直認為每一個事件的過程或生命的階段都有需要學習的事,不管是低潮或挫折,必然有人生必須研究或化解的功課存在,能夠解讀在「暫停」與「啓程」之間的那段自我沈澱,接著發現新的道路,這是轉換到大人的關鍵。
所謂的「大人」無法以年齡來定義,它更多是一種態度、一種體悟;懂得生活的選擇,負起責任並且堅持它;或是,品味生活的細節,不盲目跟從,知道欣賞背後的獨特、故事。
隨時代腳步越來越快捷,許多在細節上的堅持逐漸被忽略,對於所謂「大人」的態度也更是陌生。
格蘭花格以其百年走來在各細節堅持的獨立精神、自成一格的品味,舉辦「格蘭花格 - 大人 WAY 沙龍」,邀請在生活、旅遊、飲食、穿著、品酒與調酒領域都有自己堅持與獨到見解的達人們來分享堅持與細節的重要性,重新定義「大人 WAY」。
格蘭花格 - 大人 WAY 沙龍:報名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