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廣告消失了|「我們都在同一個世界裡淋雨」——專訪詩人陳繁齊
如果廣告消失了,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今年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的畢業展,將和大眾一起重新思考:廣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所謂「廣告」,並非只有平常看見的電視廣告、報紙廣告那麼狹隘,它其實涵蓋了公關策略、行銷企劃、品牌經營、創意與設計等不同面向與領域,而我們所學,即是讓好的事物及其價值更加廣為人知。因此,我們從我們所學之領域為出發點,邀請了這些與「廣告」有關產業下的傑出人士,透過他們的角度,我們也得以尋覓著蛛絲馬跡,一窺廣告無所不在的魅力。
「你是一個適合受傷的人。」
城市裡的寂寞需要詩的滋養,在網路的洪流裡我們都獨自地淋著雨。詩人陳繁齊帶著詩集《下雨的人》輕輕地觸碰我們久未痊癒的傷,而透過他的一字一句,我們在文字中找到了力量,一起找傘,一起學習不悲傷的方法。
《下雨的人》從自卑者的角度出發,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敘述自己未敞開心房的話,再從懸空縹緲的空落地,開始踏實的思考。經歷過重重的自我體悟,最終認可自己,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是這樣的人。雨的意象對繁齊來說是個狀態,不一定是好或壞,也不一定都是悲傷。「下雨在我心目中,是一個需要有人和我一起共處的時候。」
安迪‧沃荷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 15 分鐘。」反觀現在的網路世代,每個人都有運用自媒體的可能,卻僅有少數的人真正地抓住這個機會。第二篇專訪,我們邀請了從社群網路上發跡的詩人──陳繁齊,一同分享他從經營自媒體到現在發行暢銷書籍《下雨的人》的心路歷程,及他自身對「自媒體」的看法。
開始寫作詩的機緣?
寫作的習慣要回到小時候媽媽買日記本給我,自從那時候我開始記錄生活並且思考生活的細節。新詩的創作則是在畢業後無意間把一首詩〈到遠方去〉丟到 PTT 詩板,獲得了許多迴響;在那之後,朋友抄錄了這首詩並貼在社群媒體上的鋼筆社團,意外地大受好評。而這些都對生長歷程欠缺肯定的我,造成極大的鼓勵,也給了我非常大的勇氣。自從得到鋼筆抄錄的迴響後,我開始試著重新認識詩的樣貌,閱讀新詩的生態,發現新詩的樣態其實跟從前自己所認知的並不一樣,也才開始嘗試多方寫作。
你會去關注你發布的詩在社群上的表現嗎,這些會影響你的創作方向嗎?
其實你現在要我寫一首受歡迎的詩,我還不見得寫得出來。我的寫作一直以來都蠻任性的,都是我的心情或是生活的紀錄。其實這也是很多藝術創作者非常在意的,因為藝術跟商業化這兩件事老是在打架,但我知道寫作是我生活的一部份,而不是我衍生出來的一個技能,它是我心情不好的抒發,也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所以也相信能夠足夠純粹。
你怎麼看待現今社群媒體提供的平台,讓大眾將自己的作品發表給全世界的人?
在以前,除了報章雜誌類比較硬的途徑外,大多數人沒有管道可以發表自己的作品,但現在透過社群媒體,作品有更多管道可以曝光。也可以匿名發表,像是我最一開始經營粉絲專頁時也不是使用本名,而是在名氣稍微成長之後才漸漸地肯定自己。經營自媒體在這一部份提供了我很大的幫助,不過網路的擴散效應,雖然讓你有更多途徑、方式迅速竄起,最重要的仍然是要找到屬於你自己最有競爭力、最獨特的東西。
如果「詩」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你覺得會對你或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影響嗎?
我覺得詩是一個非常浪漫、精簡且收斂的文體,我也相信整個世界有自己的一套演進方式,當缺少一樣東西後必會有其他物件來補足。詩如果消失了,就表示一項浪漫的東西消失了,也許取代而來的是一個更收斂、或更狂放的東西,但兩者絕對各自有著無可取代的部分。而現在,我能夠生活在這個擁有詩的世界裡,它的溫度及它的重要,剛好可以在我們的生命中滋養,我想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假設今天沒有社群媒體的媒介了,對你有什麼影響?
現代網路普及率高,解決了許多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我們有更多途徑去蒐集一件事的正反面,但同時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士刻意製造落差。現在的網路型態讓我們忙碌、資訊量非常大,若少了這些媒介,我認為每個人相對有更多時間和自己對話。網路的出現,對我這種自卑者來說,有時候更難去定位自己,因為透過網路我們能夠去呈現片面的自己,能夠從這些量化的數據去找到歸屬感,但是這個歸屬感其實是不踏實的。若這些媒介消失的話,也許我們會比較好去定位自己,有更多機會能夠跟自己對話。
【陳繁齊】
一九九三年七月出生,臺北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畢業,喜歡貓狗、喜歡小動物,喜歡彈吉他唱歌自娛,喜歡看海。近期出版新詩集:《下雨的人》
【2017 政大廣告系畢業展:如果廣告消失了 展覽資訊】
在中山藏藝所,邀請你一起發掘廣告的美好。
展覽時間:2017.05.05(五)—05.07(日)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西路 15 號(中山藏藝所)